本文授權轉自: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作者:牧青野
“你兒子考了多少分?”
“你這個時候問孩子成績,有點不太禮貌。”
被網上一位媽媽發的影片看到淚目。
男孩成績沒考好,著急到哭:
“媽媽,我只想過個好年,可別人問我成績時怎麼辦?”
媽媽安慰他:“我不想撒謊說你考得好,但我也不會讓你沒面子,你開心過年,其他的交給媽媽。”
後來,她帶兒子理髮,被理髮師問成績時,便有了開頭的對話。
聽到媽媽給自己圓場,兒子乖巧地連聲說謝謝,可媽媽的心情卻十分複雜。
她反應過來,兒子覺得沒考好是做錯了事,所以感謝媽媽對他的愛護和理解。她又心疼又難過,只是沒考出漂亮成績罷了,兒子怎麼會覺得他自己十惡不赦?
同為父母,太理解這位媽媽的感受了。
孩子學業壓力大,父母的各種壓力也大。
看到孩子成績不如人,雖然也心疼孩子的辛苦,但要說完全不焦慮,可能性還真不大,但也正如那句話所說:
他只不過是榜上無名,又不是註定腳下無路。
既然事實已經如此,就先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長大。
未來的路還那麼長,身心健康,比什麼都重要,平凡普通一些,也沒什麼大不了。
他只是做錯了題,又不是做錯了人
看完前面那對暖心的母子,再看另一個影片,心中不免感慨。
媽媽剛進門,兒子揹著棍子“負荊請罪”:
“一鞠躬,我對不起你!”
“二鞠躬,我的基礎知識對不起你!”
“三鞠躬,我的成績對不起你!”
“四鞠躬,我的字對不起你!”
四個鞠躬,當個段子看,確實好笑,但從父母的角度看,卻很難笑出來。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的日常行為,是父母家庭教育的微縮。”
當孩子把成績當成給父母交的差,我們的家庭教育,本身就出了問題。
這一點,我自己深有感觸。
女兒剛上小學時,成績一般,每次都排不上好名次。為了鼓勵她,我經常說,只要和上次比進步了,就很棒。
可隨著女兒成績漸漸變好,我的心態卻變了。
我習慣了她可以更好,對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甚至有次因為她0.5分之差得了第二名,衝她大發了一次脾氣。
慢慢地,女兒每到發試卷時,就會變得很焦慮。
考得不好了,會一邊用乖巧的行為“討好”我,一邊委屈地向我求助:“媽媽,我是不是個廢物?”
考得好了,會悄悄問我:“媽媽,這次你是不是很開心?”
有句話說,孩子只是做錯了題,又不是做錯了人。
他只是分數不好,又不是人品不好,也不是性格有差,更不是前路無望。
何必把父母的期待,自身的壓力,一股腦砸在那個還在長大、人生並未定型的孩子身上。
而且更重要的是,你不知道,父母隨口評判的那句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有多大。
一位網紅博主,在直播間調侃了一件往事:
小時候,他告訴媽媽想買新鞋,媽媽反問:“你覺得你的成績配不配?”
他在回憶時,笑著說:“太傷自尊了,這是親媽無疑!”
嘴角都是玩笑,眼中全是傷痛。
後來他長大了,賺了很多錢,給媽媽買首飾,會開玩笑地問媽媽:“你覺得你配戴嗎?小時候你咋說,現在我就咋說。”
他說自己很愛媽媽,也理解媽媽,他只是想告訴媽媽,當年的那句話傷害了那個小小的他。
心理學專家黃仕明曾說:“關係裡最不該說的話,是身份層面的攻擊。”
對孩子,不能只以成績隨意下結論。
不要把否定的傷害,變成打壓孩子的習慣,形成孩子對自己不認同的行為,再後悔當初。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一直飛那麼高
三聯週刊的一篇文章中,寫過滑雪運動員曾聞一的故事。
小時候的曾聞一,小小年紀便展露出優秀的潛質,父母期待著把他培養成清華北大隨便挑的別人家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培養下,曾聞一也算不負所望。
可在四年級時,他卻突發心臟病住院。
那段時間,父母如果批評他,他只流淚不交流,會在練習鋼琴出錯時哭著嫌棄自己太笨,哭著一遍遍重新開始。
因為一直查不出病因,父母抱著試試的心態求助心理醫生。
沒想到,醫生的一句話嚇到了曾聞一父母:“你們還想要孩子活著嗎?”
這時,他父母才開始後怕,停下了孩子的鋼琴,也停下了孩子不喜歡的奧數。
用他父母的話說:“我不敢再逼孩子了,我要勸自己,接受一個不完美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曾看過的一段話:
“爸爸媽媽,我從差生班考到優生班的時候,我是你們眼中努力上進的好孩子。
可我在優生班沒有考到第一名時,我卻成了你們口中不認真、不努力、驕傲自大、放棄自我的壞孩子。
你們不再鼓勵我,不再以我為驕傲,不再耐心地對著我微笑。
爸爸媽媽,如果可以,我情願自己從沒優秀過。”
沒孩子的時候,不太能理解父母對孩子執著到近乎偏執的期待,只覺得是父母自身認知的問題。但自己養了孩子後,太理解這種心情了。
成年人在一地雞毛的世界裡艱難求生,太懂得在社會弱肉強食的規則下需要適者生存的無奈,想著只要把孩子一遍遍錘鍊成強者,就能放心把他交給這個世界。
我們活在這種為人父母,就必須為孩子的未來殫精竭慮,有責任把他們培養好的結構思維中。
當看到孩子的表現有一丁點的不如意,難免會把自己帶入到孩子未來可能過不好的噩夢中。
所以,對孩子在我們的養育下,呈現什麼樣的結果便開始“吹毛求疵”了。
無論哪個孩子,縱觀成長過程,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那麼一兩個高光時刻。
沒有希望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曾看到過希望的火苗,但卻要父母親眼看著那一點希望破滅,不得不接受孩子最終只能泯然眾人的失望。
但教科書上一生優秀的孩子,背後有太多我們看不見的因素。
別讓父母實現不了的期望,揹負在孩子身上,隔斷他們本身要走的路。
就像前面寫的曾聞一,父母降低期待,調整好心態,幫孩子規劃了他更喜歡和適合的滑雪賽道後,不強加KPI,不拔高要求,孩子反而為了熱愛全力以赴,成就非凡。
孩子長大,是很快的,對他們的耐心多一點,容忍度高一點。
只要健康長大,能用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每個孩子,都是值得父母驕傲的“天才”。
孩子做個普通人,並不丟人
奧運冠軍楊威的三個孩子,大兒子楊陽洋目標985、斯坦福,二女兒歡歡學習天賦高,唯獨三女兒樂樂,學習特別費勁,怎麼都卷不動。
為了讓三女兒跟上哥哥姐姐的步伐,楊威使勁渾身解數,請昂貴私教,深夜陪學,打吊瓶都在寫作業。
付出得不比哥哥姐姐少,但成績就是追不上。
孩子很敏感,察覺到了父母的失望,委屈自責地問:“我沒有哥哥姐姐那麼優秀,所以我不配做你們的孩子嗎?”
楊威這才反應過來,生活不止學習,每個孩子都有自己適合的路。
評論區有網友暖心留言:“也許這個孩子的使命,就是來承歡膝下的。”
也有網友寫下心中酸澀:“我接受父母普通,父母卻不願承認我資質平平。”
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人生,每種生活都有每種生活的煩惱。
喜歡學習,就專注學業,不喜歡學習,平平淡淡過一生,並沒有想象得那麼可怕。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從遺傳看,孩子就是‘生而不平等’的。成績不好,不是沒路可走。
認知能力強,就讓他在學習上努力往前衝;
特殊能力突出,就引導他在擅長的領域彎道超車;
技藝能力不錯,就一遍遍重複實踐,在某個領域練到極致;
性格能力有優勢,那就多做一些和人互動的工作。”
能力不同,出路不同。
老天不會關掉孩子所有的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
走不通這條路,就試試那條路。
沒必要在一條路上,“逼死”自己,“逼死”孩子。
孩子最終成為普通人,並不丟人。
多站在孩子身邊,理解他們,抱抱他們,他們也想和你期待的一樣,但美好的願望,壓不過現實的真相。
與其瘋狂捲成績,把親子關係消耗在宏大的盲目規劃中;不如降低期待,循序漸進,不刻意、不執著,讓孩子吃好每一頓飯,睡好每一個覺,用心過好每一個當下。
《成長的“危”與“機”》中,把孩子的成長過程,比喻成一棵樹。
孩子從家庭的養育中汲取養分,藉由先天的“種子”,在家庭教育形成的行為和思維習慣中,最終成長為想要成為的樣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這棵成長之樹的首要根脈。
新東方家庭教育: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ID:xdfjtjy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