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在哭,爹在躲,老母親在咆哮……
像雞飛狗跳的大片,也時常在你家上演嗎?
很多時候,雖然我們會說小朋友是個炸彈,輕輕一點,就能原地爆炸。
但是,備受多重壓力的媽媽,又何嘗不是?
工作累、孩子不聽話、家庭小矛盾都會讓媽媽情緒激動。
所以,時不時,會用指責和吼叫來解決問題:
娃不睡覺——罵Ta;
娃不吃飯——罵Ta;
娃磨磨唧唧——罵Ta;
娃撒潑耍賴——還是罵Ta……
只是,每次罵完孩子,看見Ta可憐巴巴的樣子,又會後悔自責到不行:
“Ta還是個寶寶,我為什麼不好好說呢?”
但過不了多久,同樣的戲碼又會上演。
而當指責成為日常,孩子就不會像剛開始那樣聽話。
甚至,有可能激起他們的逆反之心,給親子關係和孩子成長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尤其是在這5個時候,指責和憤怒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越罵越糟。
“都是你害的!”
前一陣子,一則媽媽罵孩子的影片,在網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原來,一個媽媽因未趕上高鐵,情緒失控,在檢票口對著自己的崽子大聲咆哮。
而小朋友,顯然有些手足無措,被罵得哭哭啼啼。
或許是因為孩子的磨蹭,導致誤了高鐵,老母親一時氣惱,就沒忍住一聲怒吼。
但此時此刻,在眾人的圍觀之下,遭到母親的斥責,孩子承受的壓力也肯定很大。
這個時候,把歸責的矛頭指向孩子,不僅無益於事情的解決,還會讓孩子覺得受傷。
畢竟,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怎樣能夠承受得住父母的情緒倒灌呢?
當眾指責打罵孩子,不僅起不到任何教育意義,而且還會將孩子的自尊踩碎,讓Ta陷入到極度羞愧的境地。
再生氣,回家批評也不遲。
在眾人面前,給孩子留足面子,他們才能學會自尊自愛。
正確的做法,是收起情緒,和孩子一起去想事情的最優解。
溫柔解釋,耐心引導,才能把事情解決,也才能讓孩子真正意識到錯誤,在成長中觸控到安全。
要知道,你不僅是孩子最信任、最依賴的人,也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
最近,在網上刷到一條訊息,看得人五味雜陳。
一個男孩,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努力了幾個月,獎學金終於下來了,我很高興給爸媽分享一下我的喜悅,結果他們直接把我所有心情全毀了,真的很難過,氣的心梗睡不著。 爸爸說:怎麼不是一等獎; 媽媽說:爭取二等一等。
男孩的父母,雖然本意是好的。
畢竟,在孩子開心、興奮的時候,給他們拉拉弦,可以防止他們驕傲。
但在將不好聽的話說出口的那一刻,很多傷害就已經產生了。
沒有孩子喜歡掃興的父母,也沒有小孩會喜歡嘲諷的大人。
總是在開心時被指責的小孩,會慢性中毒,看不到自己成長的意義,漸漸失去分享的慾望。
要知道,人性中最為根深蒂固的本性,是渴望受到讚賞。
父母在工作中做出成績,需要被接納、被認可、被肯定。
還在價值觀形塑期的孩子,亦是如此。
所以,當孩子興高采烈地給你分享時,千萬不要讓你小心翼翼的“警告”淹沒了孩子的陽光。
肯定Ta的價值,讚賞Ta的成績,他們才能更努力。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女孩犯了錯,媽媽懲罰了她。
而女孩也懂事兒,當機立斷,承認了錯誤。
但是,當她跑回自己的房間,想要自我調節時,媽媽不依不饒地追到房間,反覆問她:
你現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嗎? 錯了要不要改? 該不該接受教訓?
沒想到,女孩情緒也崩潰了,在媽媽的反覆指責中,她一次又一次地大喊:
“我已經知道錯了,還要我怎麼樣!”
相信,這樣追問式的責罵,在很多家庭都發生過。
明明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犯了錯,家長還要窮追不捨。
但這樣過猶不及的責罵,效果往往過猶不及。
因為,意識到錯誤的孩子,內心本就羞愧難當。
而當父母抓住錯誤不放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會放到如何反擊父母上。
甚至下次犯錯誤,還會用逃避和撒謊來遮掩。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已經明白自己錯了,不妨給他們一點冷靜的時間。
讓子彈飛一會兒,看看孩子是否會再犯類似的錯誤。
如果有再犯,再去責問;
如果孩子已經改了,說明Ta已經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豈不是好事一件?
有位博主,帶著兒子去看病的時候,遇到了同來看病的另一位小朋友。
這位小朋友在接受醫生的診斷時,家長責問的聲音一直在耳邊盤旋:
快說,你到底是哪裡不舒服? 好好回答醫生,你不會是裝得吧? 是不是快到期末了,你又想請假?要不怎麼說不清呢?
等到醫生已經確診孩子是得了腸胃炎的時候,奶奶又開始數落了:
天冷叫穿衣服不穿,不喝水,又沒常洗手……
孩子也從一開始的怯生生,轉為哭鬧。
為人父母,沒有不擔心孩子的,尤其是在孩子生病、受傷、出現問題的時候。
但很多家長,卻容易關心則亂。
他們會用“刀子嘴”,來告誡孩子,希望他們能長個教訓。
但生病,並非犯錯。
此時此刻,他們的世界已然是漫天冰雪。
冷冽的言語,只會雪上加霜。
給孩子一個擁抱,用溫暖的言語幫著他們驅趕生命的嚴寒,孩子才能恢復得更快。
要知道,真正能夠驅走凍傷和嚴寒的,永遠只有春天的暖風。
真正能把孩子的病治好的,是醫生開的藥,和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陪伴。
有天,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去公園玩,看到幾個孩子正在吹泡泡。
孩子們相互追趕著,在一圈圈泡泡中,十分開心。
突然間,兩個小朋友撞到了一起,同時哭了起來。
在不遠處閒聊的兩位媽媽,見狀趕緊跑過來扶起自家孩子。
其中,一個媽媽訓斥道:
“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多大點事啊!”
而另外一個媽媽,則抱著孩子安慰:
“這真是太難過了,泡泡水竟然都灑掉了,來給媽媽抱抱。”
前一位小朋友,雖然在媽媽的呵斥下,停止了抽泣,但後續情緒明顯不高。
後一位小朋友,雖然沒當即緩解,但在媽媽的安慰下情緒慢慢得到了釋放,沒過多久,就又興高采烈的去玩了。
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得到了兩種不同的結果,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很多家長,在孩子哭鬧時,習慣性像第一位媽媽一樣,透過呵斥去解決問題。
但當孩子大哭時,他們根本聽不進大人的話。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家長,要學會先處理情緒,然後再處理問題。
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們難過的原因,再幫著他們想解決方式,是成為家長要上的另一堂課。
如果你不能去接納孩子的情緒,只是一味的打壓,這些情緒就無法向外流淌,只會留存在孩子的身體裡。
記者周軼君,聊起自己的育兒心得時說:
我們一定要控制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情緒,因為你那種突然一下子爆發出來的情緒,都會形成傷害藏在孩子心裡。
所以,即使心中有怒火,也請不要總是對他們發火。
否則,不僅會讓孩子受傷,也會讓自己內疚。
為人父母,千萬別在不自知中,以教育之名,行傷害孩子之實。
也別再把粗暴的言行,當成和孩子唯一的溝通方式。
既然你愛孩子入骨,就請用更合適的方法表達。
十點讀書開影片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影片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解讀:《北平的秋》
作者 | 納豆,我在彈指間環遊地球。個人公眾號:四五頁(dreaminggirls3)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