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選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八十八期(總第858期)
11月3日,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組委會發布了《2024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有關情況說明》,該說明這樣寫道:
在本屆競賽中,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教師王某某和其指導的學生入圍決賽,引發社會關注。根據決賽閱卷結果,二人未獲獎。據調查瞭解,王某某在預選賽中對其指導的學生提供幫助,違反了預選賽關於“禁止與他人討論”的規則。這也暴露出競賽賽制不夠完善、管理不夠嚴謹等問題。對此,我們表示誠摯的歉意!
隨著這一紙簡略的說明,近幾個月在網路上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的姜萍事件,算是告一段落。
我是一名語文老師,對數學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學生時代就因為數學學得不好,高考就考了三次,是典型的數學學渣,畢業十幾年後才終於不再做與數學考試有關的噩夢。不過,我津津有味地圍觀了這起因為數學競賽引發的公共事件的全過程,瀏覽了大量與此相關的文章和影片。但在整個圍觀過程中未置一詞,只是默默吃瓜。如今趁著這一事件落幕,我想簡單說幾點我的看法。
1.
姜萍的初賽成績甫一公佈,就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17歲、中專生,全球數學競賽,非數學背景卻取得眾多數競大神所未能達成的佳績,這些強烈的反差感極具新聞爆點。
很多國人太願意看到草根逆襲的神話,太願意看到天才的橫空出世,每每看到這種“造神”的新聞,甚至會在心裡有某種投射,幻想有一天在自己身上也會上演青蛙變王子的戲碼。然而,常識告訴我們,什麼逆襲,什麼神話,那都是有條件的。有付出才有收穫,不要總是想著天上掉餡餅,還是老老實實幹自己該幹能幹的事,努力把這些事情幹好吧。別人終究是別人,與自己無關,尤其不要用那些虛假的驕傲和光榮來支撐某種並不存在的自信。
2.
姜萍以一箇中專生的身份參加全球數學大賽獲得佳績,被很多人視為成功。那如果姜萍在她所學的服裝專業默默無聞地畢業,最終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服裝設計師或者哪怕是一個被左鄰右舍信任的裁縫,算不算成功呢?
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實在太狹窄了,常常把成功和名利畫上等號,而完全忽略了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感受。太多人只看到名利帶來的光環與榮耀,卻看不到其背後可能的狗血與一地雞毛。一個在外人看來很成功的人,如果他自己沒有任何幸福感,或者嚴重缺乏感知幸福的能力,那所謂的“成功”又有何用?如今,我們很多名校的大學生,這些天之驕子們,不是患上了“空心病”嗎?這難道不應該反思嗎?
3.
姜萍事件,原本有很多機會在成為一個公眾熱議的事件之前就被證偽,無論是主辦方阿里全球數學競賽委員會也好,還是姜萍所在的漣水師專也好,他們都有很好地條件去驗證,但他們都因為這潑天的流量,有意無意地推動這個造神運動,最終覆水難收,陷入極其尷尬的境地。
那其他媒體或者機構呢?某些自媒體為了流量人云亦云甚至推波助瀾情有可原,但很多官媒也未經任何調查,就跟風報道“數學天才少女”的新聞,他們都接住了這潑天的流量,但卻徹底喪失了媒體應有的品格。在這個資訊洪流滾滾而來的時代,真相是如此稀缺,挖掘真相的代價又是如此巨大,但能因此就停止對真相的追求嗎?
4.
關於姜萍事件的各種爭論,有一個認知上的衝突貫穿始終,那就是有沒有討論這一問題的資格。有人會覺得如此高階的數學競賽,非專業人士不要說解題,連題目都看不懂,所以非專業人士,甚至是非高階的專業人士,就沒有討論的資格。
然而,當這一事件變為公共事件之後,就不一樣了。每個人都有資格從各種不同角度出發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應用“你行你上,不行就別逼逼”作為否定別人言說資格的理由。至於說某個人說的對不對,那就另當別論。判斷和接受的權利,應該交給受眾,而不能由某個人或者某個部門說了算。
5.
關於姜萍事件的討論,還有一個鄙視鏈時隱時現,那就是有人覺得數學才是科學王冠上的明珠,所以唯有數學學得好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這些人在對待那些不擅長數學學科的人時,言語之間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會流露出某種智商碾壓的優越感,甚至是隱藏不住的傲慢。
美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智力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某種產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獨立的方式存在的。
道理其實很簡單,泛泛地去比較一個學者和一個運動員誰更牛,那是豐滿牛不相及,沒有任何可比性。哪怕同是水上運動專案,跳水的全紅嬋和游泳的張雨霏哪個更厲害,能比較嗎?她們如果交換比賽專案,還會有碾壓的優勢嗎?恐怕她們連某些普通人也不如。
6.
在姜萍事件的各種評論中,還看到了文科與理科的對立。理科瞧不起文科,覺得數學才是不會就是不會,沒點兒智商就沒資格參與這場討論。文科也瞧不起理科,覺得不就是會做個題嗎?有啥了不起,我們關心的公平正義等才是社會乃至人類的大問題。
法國作家福樓拜曾說:“科學與藝術總是在山腳下分手,最後又在山頂相遇。”其實,科學與人文的關係也應該如此。沒有科學,哪怕經歷了幾千年幾萬年,可能人類還在茹毛飲血,不可能生產生活越來越便利。但如果只有科學,那很可能人類的發展就像一列高速前進但隨時可能失控的列車,說不一定在什麼時候就會脫軌,最終又退回到茹毛飲血的時代,而人文正是確保列車不脫軌的控制器。
7.
在關於姜萍事件的爭論中,還看到很多人關心的不是事實,而是立場。爭論的雙方,常常不是基於事實在做一個討論,而是基於立場無休止的爭吵。
到底是站事實,還是站立場,這是個大問題。爭論的雙方常常互相攻訐對方不講邏輯,但如果不是基於事實,而是基於立場,基於主觀臆測的所謂邏輯,那還能稱之為邏輯嗎?雖然大家都把“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看成至理名言掛在嘴邊,但實際上彼此認為對方才是那個“裝睡的人”,就是那個糊塗蛋,甚至在心裡罵了一萬遍SB,然而,爭論的雙方又都想盡一切辦法要“說服”(叫醒)對方,這實在是要多荒誕有多荒誕。應該退一步好好想想,爭論真的非要以分出勝負高下為目標嗎?
8.
在姜萍事件中,有人將自己包裝成“先知”,他們說你看我在什麼什麼時間就已經分析姜萍成績不可信了,是全網最早發出質疑的人。他們進而將自己包裝成“打假鬥士”,將矛頭指向姜萍,指向他的老師,指向阿里……
在這個事件中,姜萍確實犯錯了,這一點兒毋庸迴避,但是不是要一棍子打死,必要去之而後快,那要另當別論。一個人成長的路上不可能不犯錯,“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與姜萍作弊造成的危害相比,教育領域裡那些依靠各種外來幫助獲獎,甚至由此獲得名校保送本科乃至研究生升學資格的情況,可能更有害公平,危害更大。如果打假能進一步指向這些問題,那我覺得“打假鬥士”名副其實,但如果只是在“安全”的範圍內打假,是以博取流量為目的,那就最好不要自名為“鬥士”。
9.
從阿里的最終說明可以看到,姜萍違反競賽的規則,違反了預選賽關於“禁止與他人討論”的規則,更直白一點可以說就是作弊了。但除了姜萍之外,其他的選手就一定沒有與他人討論過嗎?出現這樣的情況,排除競賽賽制不夠完善、管理不夠嚴謹之外,還有什麼原因呢?
我們的學校教育,常常是要把培養學生的誠信品格當成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來抓,至少口頭上是如此。但一個小小的期中期末甚至是日常檢測,尚且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要“技防”(開啟監控)加“人防”(安排老師監考),這樣的重重把守,就是為了防止學生作弊,然而這樣的近乎於“有罪推定”,把學生當賊一樣防著的做法真能培養學生的誠信品格嗎?很可能正相反,倒是激發了他們作弊的動機和慾望。
10.
姜萍事件中,她的老師王某某幫助其作弊的動機是什麼?還沒有人去做進一步調查。王老師所在的漣水中專一紙宣告,要給予其誡勉談話處理,取消本年度評先評優資格。這在相當程度上相當於罰酒三杯。
更進一步思考,應該如何定位師生之間的關係呢?當師生關係摻雜了太多的功利因素,老師要依靠學生的成績出名獲利時,甚至不惜以透支學生髮展,誘導學生走上歧途為代價,那師生關係在一定程度上與“以人血染紅頂子”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我曾不止一次地聽說過某些學校的所謂名師,動用了不能拿到檯面上來說的手段,教上了拔尖兒的班級,結果自然是什麼升學率、清北、985、211一類就全都來了,由此這個老師就一躍而成為“名師”,但這樣的名師,真的是“明師”嗎?學生的優秀真的是TA帶出來的嗎?
11.
姜萍事件的真相,最終能在一定程度上水落石出,是大眾堅持不懈圍觀的結果。正是因為有這些鍥而不捨的圍觀,才讓有關部門意識到不能總是迴避問題,而是要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圍觀看似無價值,無意義,但其本身很可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我的影片號,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最近開始講《古文觀止》的公益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了公眾號、影片號,來聽一聽。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選下面的文章連結: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連結:
圖片來自網路,如涉版權,請聯絡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絡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