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小夥伴正上著班呢,突然接到校醫打來的電話,被老師的話嚇得不輕。
孩子和班主任表示心臟不舒服,頭暈胸悶,結果校醫一查,心率的確是有點快,而且孩子前兩天感冒剛剛請過假,懷疑是“感冒未愈”,老師怕有別的問題,讓她把孩子帶去醫院再檢查檢查。
一聽說和心臟有關,小夥伴立馬“咯噔”了一下。
結果到了醫院門診,醫生一通檢查之後就得出了結論,不是感冒,心臟機能也很正常,就是“精神壓力過大”。
由此帶來了“頭暈胸悶呼吸急促”這樣的焦慮軀體化。
小夥伴給我轉述這件事的時候,我就立馬想起了前陣子剛在B站看過的紀錄片《閃閃發光的兒科醫生2》,它裡邊也提到了“精神壓力軀體化”這個醫學概念。
現在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醫生見得挺多的,有些孩子確實是因為被爸媽“雞”到無路可逃,只好“裝病求生”;但也有一些孩子是希望醫生能證實自己確實“腦子有病”,好給自己越來越拉垮的成績找一個臺階下……
醫生說小孩子各種複雜難解的“心理病”變多,是不是說他們越來越嬌氣難管了,而是他們承受得壓力和接受的資訊,真的比我們小時候大得多,也複雜得多。
所以我們不能只在意孩子有沒有受到“外傷”,更要關注看不見的“內傷”。所以我特別推薦大家看看這檔紀錄片。
經常看我們號的媽媽應該記得,第一季《閃閃的兒科醫生》我就給大家寫文章分享過,第二季的精彩程度不亞於第一季,它的關注層面和觸角也更加寬廣了。
不只是那些醫生爭分奪秒和“死神拼刺刀”的精彩手術案例,以及各種平時我們觸及不到的罕見病例,還有比孩子病情更復雜的家庭關係,父母的情緒和決策也會真實的影響著孩子的命運……
今天就把我看得特別有感觸的幾個案例分享給大家。
我知道醫院一定是每個當媽都最懼怕的地方,也正因為如此,當你瞭解它越多越深入,也會知道,醫院帶給爸媽的不僅是滿滿的壓力,也是“夾縫中的希望和光”。
01
壓力不一定會轉換成動力,也可能變成病例
先來和大家聊開頭說的,被媽媽“雞”到無路可逃,只好裝病的娃。
六歲的濤濤前段時間撞到了頭,然後就出現了一系列症狀,頭疼,頭暈,不受控制的腳抖......
家屬想拍片檢查下是不是腦袋撞壞了。結果門診醫生一看,發現濤濤能走能站,動作協調,只有讓濤濤展示發病症狀時,“病”才會發作,腳開始拼命狂抖。
醫生一眼看穿,腦子壓根沒事,多半是不想寫作業裝的。
孩子姥爺也回憶到:“玩的時候沒事,還有一個小時該讀書了,就開始頭暈了。”
雖然腦子沒事,但裝病多半是有“心病”,病根在哪呢?醫生支開了媽媽,一點一點問出了原因。
原來濤濤馬上就“幼升小”了,所以媽媽就開始“雞血滿滿”,一口氣給兒子安排了8門課外班,拼音、下象棋、寫字、打籃球、奧數......從早上到晚,醫生都感嘆,實在是太誇張了。
可想而知,才六歲的濤濤,精神上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甚至已經幻化出了“軀體症狀”。
“軀體化的表現最常見的是頭疼和頭暈;再嚴重的會出現皮疹;最嚴重的會出現驚恐發作,抽筋、暈厥。”
就連家人們以為沒有關聯的蕁麻疹,其實也與此相關。聽完了醫生的科普,媽媽終於決定給兒子停掉幾門興趣班。
因為父母造成的壓力,導致孩子進醫院的病例,比比皆是。
比如有位媽媽只是開玩笑說了句“你是不是打小抄了呀?”,女兒就氣到呼吸性鹼中毒,這種情況已經非常緊急了,孩子要立刻急診治療,但在醫院的病床旁,媽媽還是忍不住對女兒“大呼小叫”,小姑娘又差一點氣到昏過去……
02
家長最擔心的,就是突如其來的意外
要說家長最擔心的,恐怕就是一個沒看住,孩子摔到碰到了,並且還留下了後遺症。這天急診就來了這樣一個小孩。
6歲的涵涵十個小時前不小心端著碗摔倒,好巧不巧,瓷碗的邊緣割到了手腕。
媽媽和奶奶從江蘇,帶著他趕到的上海的兒童醫院(爸爸在上班,知道情況後,也第一時間趕到醫院,路上還闖了一個紅燈),揭開簡單包紮後,值班醫生都驚到了。
傷口已經觸及骨頭,血管、肌肉整個被切斷。小朋友手指已經無法操控,稍微一碰就疼的哇哇叫。
媽媽自責得不行,都不忍心看傷口,一個勁說“都怪我,都怪我”。
倒是孩子非常懂事的說“媽媽,不怪你。”
由於時間過長,傷口已經經發黑,血管開始向後收縮。醫生當機立斷,馬上進行手術。
這段看起來是真疼,全程皺著眉看完。
打麻醉,用雙氧水清創,
為了方便找肌肉、血管,手術的第一步是擴大傷口。
將皮膚剪開,讓肌肉,血管都暴露出來。
醫生一邊回憶著區域性解剖學,一邊找哪裡搭哪裡,涵涵手腕的情況像印度街頭亂拉的電線,非常考驗“接線員”的功力和耐心。
雖然節目打了馬賽克了,但只是看到模糊的影象,都不自覺倒吸涼氣。真的有點佩服醫生,這個活兒不是誰都能幹的。
雖然繁瑣,但手術完成的還是相當順利。
值得提的是,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這家人的氛圍非常好。
奶奶關心孫子的情況,但也沒朝孩子媽媽抱怨;孩子爸爸第一時間趕到醫院,路上害怕得一直哭。
看到這溫情的一幕,不得不感慨,家人的互相關心,將這場意外帶來的傷害降到了最低。
03
揪心,被耽誤了13年的小孩
很多爸媽會抗拒帶娃看病,尤其是需要動手術,更是能拖就拖,避之不及。這樣反而會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硬生生把相對簡單的手術拔高了一個難度。
13歲的陽陽和同齡人有點不一樣,他的頭頂又尖又高,兩側卻很扁,一眼就在周圍人中顯得特別,陌生人都忍不住好奇的多看兩眼。
陽陽這個樣子是因為顱縫早閉。
嬰兒時期,顱骨前後左右都有縫隙,正常情況下,顱骨會沿著縫隙均勻生長。
但如果縫隙提前閉合,比如左右閉合了,那麼顱骨就會前後生長,沒有及時治療,就會造成畸形。
顱縫早閉的最佳治療時間是三月齡,陽陽已經十三歲,顯然已經偏大了。
接診的兒童醫院大外科兼神經外科主任——就是開頭那個秀肱二頭肌,出場自帶BGM的大佬也吃不準,“這麼大的我們也沒接過,就怕有什麼是沒有考慮到的。”
手術過程中,果然出現了異常:
頭皮長期被撐大,比正常人薄。由於張力過大,頭皮劃開時,血濺到了醫生臉上;
頭骨發育異常,有的部位薄有的部位厚,並且由於年紀比較大,鈣化程度也比較高。
這給手術帶來了極大風險,勁兒用小了打不穿顱骨,勁兒大了可能損傷大腦;
由於顱內空間小,陽陽顱內壓力超出正常範圍一倍。
其實這些年陽陽不只忍受著陌生人異樣的眼光,他自己的腦袋也一直戴著“緊箍”,只是由於生下來就是如此,才將疼痛習以為常。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這個手術也是必做不可的。
手術的步驟是有點嚇人的,醫生需要將前、後側的頭骨取下來,塑造成想要的樣子;
兩側的頭骨雖然不用取,但也要用器具切割成網格狀。
但好在手術是有驚無險的做完。手術後陽陽的變化真的超級大,以後肯定能少遭受很多打量的目光。
雖然家長沒想害孩子,他們遲遲不做手術也是考慮到風險。
陽陽爸爸覺得:“每個人都有缺點,為什麼總盯著自己的缺點看呢?真正的自信應該是由內向外的。”
這話確實“正確”,但也是“廢話”。如果帶入孩子的視角,生活在被同學叫‘雞冠頭’的環境中,實在想象不到這自信該怎麼建立起來。
還是老主任看的明白“要讓孩子覺得他是一個正常的人,是一個漂漂亮亮的孩子,這樣對他未來的道路會有很大的幫助。”
寫到最後,特別想再分享一個看到我熱淚盈眶的案例作結尾。
在第四集中,一個14歲女孩因為身高矮小去內分泌科檢查,結果確診為罕見病(特納綜合症),症狀就是身體矮小、沒有卵巢,數理邏輯差,同時伴隨心臟問題……
家長帶孩子來這家大醫院之前,其實已經看過很多當地的醫院了,知道罕見病很難醫治,只是抱著最後的希望來找專家。
內分泌科的大夫一句話就讓我淚目,“這是先天染色體缺失造成的,一般像這樣的情況啊,孩子根本不可能活著生出來的,她能來到這個世界就是奇蹟了。”
心臟科的大夫看了女孩的X光片,也是感慨,她四歲的時候輸血管道的一側就堵塞了,應該是很難存活的,但下面生出了很多“分支”來倒流,所以她一直就沒有喊難受,還拖到現在。
而且雖說得這個病的人理科會比較差,但小姑娘的數學成績還能考120分,後續可以透過激素來促成身體發育,她可以正常來月經,可以有好看苗條的外貌,可以戀愛,結婚,除了生孩子……
你在醫院,或許聽不到醫生的柔聲細語,但這些白大褂們一定會用最真實客觀的行動,來告訴你,什麼是“活著真好”,“明天會比今天好,一天比一天更好”。
你看,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個奇蹟,他們的生命力如此頑強如此蓬勃,只要活著就會創造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生命本身就是一場只屬於自己的美好體驗,我們和孩子一起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