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啊,我是大J,這裡是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今年雙十一,大家都買了啥好東西?我猜一定會有一些人因為花了錢,內心花錢的慾望和罪惡感一直打架的吧?
我是真愛買,年輕的時候最出名的就是,“全部資產”就是一整面牆的鞋子和包包。買過、月光過,當媽後回看自己當年的消費彎路,就更加明白一件事:
財商啟蒙要趁早,錢嘛,該花花,但我們的每次買買買,都在影響孩子的財商。
01
分清“Needs”和“Wants”(2歲+)
一般過了兩歲以後,不少孩子就會開始提“買買買”的要求了,毫無原則地滿足或者簡單粗暴以“家裡沒錢”拒絕孩子都不是好辦法。
我反倒是加強做了這三步,幫助小D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財商:
從孩子開始提買東西的需求後就可以開始引入,“我需要”(需求)和“我想要”(慾望)的區別。
需求是我們一定需要的東西,沒有它們也許我們就無法生存;而慾望是那些有了會挺好,但不是必需的東西。
照顧好自己“需求”之後再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有了這個意識後,我和小D在日常生活中就會引入“我需要”(需求)和“我想要”(慾望)的區別。
我需要床,因為沒有床我們就無法休息,就會不舒服 我也需要甜甜圈,不然我會餓。 那甜甜圈是我們每天都需要吃的嗎? 嗯。。。好像不是 什麼才是我們每天需要吃的,讓我們不餓的呢? 米飯、麵條、牛奶。 那你是需要甜甜圈還是想要甜甜圈呢? 嗯,想要。
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和“慾望”的區別並沒有絕對的對錯,談論這個話題的關鍵不是把我們的消費觀強加給孩子,而是開啟這樣的思考和對話。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己會慢慢除錯,找到合適他們的金錢觀。
畢竟我們非要說,只有買需要的才是對的,買想要的就是浪費錢的話,太容易打自己臉了……
02
學會和慾望共舞(3歲+)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慾望”也就會越來越多。一個可以區分“慾望”和“需求”的孩子無疑會更加明理一點。可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懂如何和“慾望”相處。
比如孩子總是想買買買,或者想要的東西太貴了,該怎麼辦呢?
我個人是不主張打壓孩子慾望的,尤其不要把自己不想花錢,變相包裝成“為了孩子好”來打壓,比如:
你就知道想買,你知道養你一年要花多少錢嗎? 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的,你怎麼不知道體諒呢?
本來只是“買”這件事,卻上升到了對“孩子”這個人的評價。看似為了孩子好,但卻是在孩子心裡敲開了一個“匱乏感”的大洞。
其實,每一次孩子的開口想要,都能看成一次成長機會,學會怎麼和慾望相處。
金額小的東西,可買可不買的,可以和孩子說,我們先拍下來,等待會逛完了一圈,我們把所有喜歡的都看一遍,選一樣。
有一些超出預算的“大件”,那麼和孩子制定到願望清單裡,告訴孩子,下一個節日或者生日,如果還喜歡就去買回來。
孩子也許會因此哭鬧,但這個的處理方式和我們管教引導孩子的任何方式都是一樣的,堅定原則,共情安撫,事後覆盤。
如果你因此而想想算了,就買吧。那麼你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金錢觀到底是什麼?育兒的原則其實就是我們三觀的體現,不需要和我一樣,但需要時刻明確一致。
制定願望清單的過程,一方面讓孩子意識到,並不是所有東西他想要的都能立刻等到,這對孩子成長有益。
也給了孩子一個方法學會控制衝動,有時過幾天再去看這個願望清單,也許就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想要了。
03
零花錢,孩子的財商試煉場(4歲+)
沒有零花錢的時候,娃想要什麼,他們只需要搞定大人。
而有了有限的零花錢後,娃想要什麼,就要說服他自己了。
零花錢是很好的財商試煉場。
我建議到了4歲以上,就可以嘗試著定期給孩子自己支配的零花錢了。只有透過自己花錢,孩子才能積累出處理金錢的經驗。
小D大概從4歲左右開始,每年的壓歲錢裡會有一部分作為她自己的消費,那就是她自己的錢。
說好是她的錢,我就會接受她的“揮霍”。
比如,第一次,她拿著10美金去超市,就換了兩大包餅乾回家。開啟吃了第一口,發現很難吃,就浪費了。
我當時沒有去教育批評她,而是帶著她做了一個小遊戲,把家裡值10美金的東西都找出來,放到面前看一看,10美金還能買什麼。
於是她就發現,原來10美金可以買好幾瓶酸奶、一個她很喜歡的毛絨玩具、兩本繪本、兩塊巧克力……頓時就覺得後悔了,“早知道我就不買這個了”。
有了這一次經歷後,她就明顯有意識多了,自己會做一些價值判斷,當然面對她最愛的東西,仍然義無反顧地覺得值。
但我覺得沒關係,引導孩子思考,並不意味著非要把我們的價值判斷強加,而是引入覺察。
那我希望對小D的財商啟蒙之一,就是從小幫助她明白內心的價值排序,一個人可以明白自己要什麼,並且用自己的錢去爭取自己想要的,那就是幸福。
04
瞭解錢的時間價值(5歲+)
錢的價值不只是此刻紙面上的價值,它是和時間相結合的,比如投資,就是拿現在的價值去買未來的收益。
對於孩子來說,還涉及不到這麼深,但有一點需要讓孩子理解,錢不只是當下的貨幣價值,而是用錢換來的價值。
舉個例子,我們家之前入手了一臺掃地機器人。那天東西到了後,我就和先生在嘟囔,這個小玩意沒想到這麼貴啊?
小D聽到後就湊過來問,這個很貴啊,那是不是不划算啊?
我們立馬覺得這是個“可教育機會”。先生拿了手機裡的計算器和小D:
這個掃地機器人400美金,單看價格真的好貴啊,400美金,我們可以買一週半的菜了。 但我們想一想,機器人如果每天給我們家掃地一次,根據質量預估,可以使用3年。 我們算一算,每天的花費是多少?一天才3毛多,這麼看是不是很划算呢?
我在旁邊又進一步補充道,
你再想想,以前媽媽總是在你需要我的時候和你說,媽媽要先把屋子掃一下。 現在因為有了機器人,媽媽就有了時間可以和你一起玩,或者休息一下。這麼看,一天的3毛錢,是不是花的很值呢?
有了這個概念後,有時小D自己也會盤算,媽媽答應給我買冰淇淋,這2元5毛,我是立馬吃掉呢?還是省下來回頭攢到20元買個娃娃呢?
我基本不引導她這方面,因為對我來說這沒有絕對對錯,但我希望她可以有這樣的思考。
關於財商可以談的還有很多,篇幅關係就先到這裡。
財商的核心是關於金錢觀。金錢觀之所以最後有個“觀”,它本質上是和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聯絡的。
每個人的價值觀可以不同,包括我上面分享的所有一切,都可以不同意,三觀這件事本身就沒有絕對標準。
但我始終覺得,財商不該只是教會孩子認識貨幣,或者一味地省錢,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做選擇,如何和錢做朋友,如何讓錢成為我們變得更加自由的工具。
賺錢也好,花錢也好,其實最值錢的永遠都是背後的認知模式。
這些年寫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覆
歡迎點選下方標籤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按關鍵詞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