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在浩瀚的宇宙中,又一位中國女性踏上了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
前兩天,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了,三位航天員之中,王浩澤讓米粒媽眼前一亮。她不僅是本次執飛任務中唯一的女性航天員,還是我國首位女性飛行工程師。
也就是說,她從一名給其他航天員保駕護航的造火箭的工程師,成為了一名親自飛向太空的航天員。
老粉們可能都有印象,米粒媽的姥姥姥爺和媽媽,都是一輩子投身於航天事業的航天人,老爸也曾在航天部工作了十多年。
所以不誇張地說,米粒媽一家老小都是“航天迷”,所以看到她的經歷,米粒媽也是特別好奇,放棄了造火箭,親自坐火箭,這一路,她究竟經歷了什麼?
王浩澤出生在河北,家裡還有一個姐姐,她們的爸爸做過一段時間老師之後,轉行成為了一名交通警察,媽媽一直在一所中學擔任老師。
從小,父母特別注重培養姐妹倆的學習和思考能力。
有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時,媽媽還會給姐妹倆講一些關於生物的小知識,或者安排她們做一些小遊戲,家庭的氣氛總是那麼輕鬆、愉悅,又瀰漫著書香氣。
在這樣的教育下,王浩澤對自己也的要求也特別嚴格,從小學到大學,從來不需要家裡人操心,成績一直都非常優秀,在大學期間,王浩澤憑著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國家獎學金。
不僅學習好,她也特別擅長運動,尤其是自小就堅持的長跑,幫她拿下了江蘇省大運會的一塊金牌和一塊銀牌。
因為成績優異、綜合素養高,她被直接保送進本校的工程熱物理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
從此,一扇新領域的大門,向她徐徐展開了。
畢業後,她順利進入了北京動力航天所,參與研發新型火箭發動機。她曾說過“我喜歡挑戰未知領域,享受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的成就感。”
所以當面對複雜的方程式、謎一樣的引數、天書般的運算邏輯時,她永遠都是“全神貫注地去探索”。每當親手解決一個難題,她都會感受到無比的幸福。
但做久了火箭工程師,她也萌生出了去天上看一看的想法。
藉著國家選拔航天員的機會,她也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結果還真的通過了層層選拔,成功入選第三批航天員隊伍。
雖然她多年來一直在鑽研新型火箭發動機,但真正透過選拔成為一名航天員、進入艙門內部進行精密操作,對她來說都充滿了新奇和挑戰。
選拔過程中,她們需要透過各種嚴苛的測試。
第一次坐離心機的時候,短短几十秒就要承受6個G的負荷,王浩澤覺得難受極了,呼吸也變得困難,肺部就好像要撕裂了一樣,但她始終咬牙堅持。
因為一股不服輸的盡頭在頂著她、鼓勵她,她說“離心機教員說他有一個警鈴,這麼多年從未響過,從來沒有航天員按下過。我當時就握著這個警鈴,一直在做思想掙扎。雖然很難受,但我覺得我不能按,我不能成為第一個按警鈴的人。”
雖然剛開始參加選拔訓練時,總是不得要領,特別是很多對飛行員來說習以為常的專案,對王浩澤卻是個挑戰。
面對這種訓練,沒有別的竅門,只有埋頭苦練,一練就是近千次,直到形成肌肉記憶,直到練得每一次都能做得非常標準。
在苦練基本功之外,她也帶著自己工程師的思維去完成訓練。
比如在練習出艙時,航天員需要穿上百餘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去模擬出艙過閘的動作。
除了航天服本身的重量,服裝內還加上了大氣壓,這讓航天員們舉手投足都很吃力,更別說要將軟管束的接頭插入直徑僅約1釐米的插孔。
但王浩澤就會去思考,身體呈現什麼樣的姿態能拓展服裝的操作範圍,手應該握在哪個位置可以更牢,更好發力。
最終,王浩澤以優異的成績透過全部考核,被確定為神舟十九號任務航天員。正是這樣有思考,有技巧,又肯吃苦的心態,把她送入青雲端。
據她自己說,她的堅韌、毅力和勇氣,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母親。
她從小最佩服的人就是她的母親了。
王浩澤的媽媽小時候家境比較貧寒,所以很早就被迫輟學,幫襯著家裡做農活。
但她卻沒有就此向命運低頭,她一邊幹著農活,一邊擠時間出來看書,全靠自學考上了師範學校,最終成為了一名老師,成功改變了命運。
母親也經常教導姐妹倆,視野要開闊,沒有什麼工作是女生不能做、不適合的。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想要得到,就必須努力爭取,當然,也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心力。
在談到媽媽對自己的影響時,王浩澤說:我從沒有覺得什麼事情是女孩子不能做的。
最好的教育,莫過於言傳身教,讓夢想這樣的詞彙不再空泛的,正是家長的身體力行。
所以當面對異常嚴苛的訓練條件時,王浩澤也從沒想過退縮。
訓練時的苦,被她化作浪漫的文字,留在了日記本上:
在沙漠進行48小時的野外生存訓練時,她寫:“既感受到了沙漠溫差幾十攝氏度的殘酷,又領略到躺在傘布上看著漫天星漢燦爛的浪漫柔情”;
在狹小環境進行了72小時心理適應性訓練後,她寫:“靠著頑強的毅力,我們從做題時的‘特困生’到一次警鈴都沒響起的‘特優生’,團結協作熬過了三天三夜”;
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訓練時,她寫:“即使背過身去也能感覺到呼嘯的海風拍打著後腦勺,耳朵根被浪花一刀刀割著……當人一坐上船,看到藍天白雲、碧波萬頃展現在眼前,清爽的海風拂面而過,一瞬間所有的不適感都煙消雲散,整個人精神煥發”。
王浩澤說,星河滾燙、夢想發光,要“讓每一個日出日落都成為宇宙精彩的記憶”。
她帶著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替我們探索浩瀚的宇宙星空了。
米粒媽想起隨著神舟十三號進入太空的航天員王亞平。
當初她探索太空時,NASA前宇航員凱蒂·科爾曼,向她發來了祝福,她說:When you look out the window and you see the stars and the Earth, billions of women will be looking out that window with you.(當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見我們的地球,別忘了,數十億女性也藉著你的目光看向窗外。)
不得不說,這種女性之間的惺惺相惜,為姐妹們的閃耀而自豪的感情,真是太美妙了。
當年王亞平航向太空的時候,讓米粒媽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對女兒的浪漫告白:“媽媽去給你摘星星了。”
其實看看她的履歷,你會發現,她一直在挑戰自己。
從熟練掌握了4種機型的駕駛和各種飛行技能的骨幹飛行員,到執行了多次大型任務的運輸航空兵,王亞平有著一個堅毅剛強的靈魂,以及執著的、鐵一般的意志。
這些美好的品質,也支援著她從一名飛行員,成為了登上太空的第二位女性航天員。
那次航行中,她還完成了一項特殊的任務——在“天宮二號”裡給全國的中小學生們,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太空授課”。
我想,王亞平的女兒從5歲就見證了媽媽給她“摘星星”,一定會更加嚮往星辰大海吧。
關於星河宇宙,她能摸到媽媽的航天裝備和天空的星辰,關於夢想,她能看到媽媽為之追逐並實現的全過程。
當越來越多的女性上天、入海、遠走、高飛,就像凱蒂·科爾曼說的那句話一樣,也有著更多女性隨著她們的眼睛看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那是我們的姐妹,我們的女兒,是我們的未來。
她們在心裡埋下的打破禁錮和偏見的種子,終有一天,會破土勃發。
再說點題外話,從王浩澤的名字,我想到了今年的脫口秀節目裡,顏怡顏悅講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洞察,就是關於男生和女生名字的區別。
女孩子從小就被要求要溫柔文靜,所以她們的名字大多是,“靜靜,樂樂,怡,悅,全是emoji”。
而那些大詞,“廣智,志勝,一聽就是要去征服世界的男人”。
而女孩子的名字裡很少有動詞,“聽過的唯一一個帶動詞的女孩名字是招娣”。
米粒媽想起來,亦舒寫過一個關於《紅樓夢》的小短篇,她在這篇故事裡,把林黛玉的名字改成了凌岱宇,看起來是不是馬上變了觀感?
從一個嬌嬌滴滴、手無縛雞之力的富家女,變成了劍眉星目、器宇軒昂的翩翩少年。
一個名字的改動,竟然可以賦予一個人如此截然不同的力量,同樣,當女性在那些“不適合女性”的領域閃閃發光時,更展示出了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美。
就像王亞平、王浩澤努力成為優秀的航天員,讓人們意識到,女性也可以在太空探索遨遊,從而改變了整個行業的觀感,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為全體女性的“改名”呢?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學習乾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