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再見愛人》,麥琳讓我看到了女孩最糟糕的養育模式。
妒忌黃聖依跳舞比自己好看
妒忌葛汐原生家庭條件好
抱怨老公這個不好哪個不行
看到黃聖依不知道啥是個人財產幸災樂禍
想要又不直說,想要不敢要,各種擰巴
她就是自我感動式育兒、比較式育兒、打壓式育兒和無能自大式育兒的典型受害者。
一、比較式育兒和打壓式育兒是怎麼把她變成了一個極度自卑又妒忌心爆棚的酸葡萄。
我相信她的父母中一定有一個人不但時時處處批評指責她這不好拿不好,還會順帶加上一句:
你看人家誰誰多好,你看你這麼差勁!
這種長期的比較和打壓,就容易形成“你好我就不好,你不好我就好”的人際關係模式。這種模式的人,完全無法欣賞別人的優秀,好像別人的優秀都是從她身上奪走的。
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素人居然會妒忌明星黃聖依跳舞比自己好、妒忌葛汐原生家庭好、妒忌老公有工作有知名度。所有比她好的她都妒忌,包括自己的老公,甚至孩子。
被批評打壓的孩子只會自卑,但同時拿其他人的好來襯托自己孩子的不好、就會激發孩子強烈的妒忌心,形成這種糟糕的人際關係模式。
如何改變這種人際關係模式?
首先要改變零和思維,別人的優點和財富不是從我們這搶走的,不是你多我少的關係。
其次要真心學會欣賞優秀的人,多和優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更優秀的。
二、父母的自我感動式育兒把她變成了大血包,現在她又正在把李行亮也變成大血包!
我為了你…..
愧疚感可真是個操控他人的好工具。
聽到一些關於她原生家庭的傳聞,推測麥麥也是被原生家庭用愧疚感牢牢控制的受害者。她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只能重複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
看著她不停地向老公李行亮輸出“我為了你怎麼怎麼樣”,就是她想讓李行亮陷入深深地愧疚,這樣他就不會離開自己。
其實上一代父母中這種自我感動式育兒模式並不少見,我媽也有一點,只是我們姐妹幾個腦子比較清醒,我們結婚生子後,都是反著來的。所以如果我是她,現在需要的不是離婚而是遠離原生家庭,重新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
做家庭教育14年,我見過太多原生家庭稀爛的女性,她們中的不少人,一旦能夠獨立就立刻離開原生家庭,並不斷的學習和成長,最終也收穫了健康的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
而且不知不覺中她就複製了自己父母的模式,自己即是大血包又成了培養大血包的器皿,看她現在完全不自知的樣子,估計她的兩個孩子也難逃待機傳承的魔咒。
三、無能自大的父母,只能養出怨婦和好大兒。
還有動不動就覺得委屈,大機率是因為童年沒有被公平對待,且父母缺乏道歉的能力。
從心理學看,委屈這種情緒只有孩子才有,因為孩子才追求公平,成人只看自己的利益,別人得到多少和我妹關係。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被不公平對待時往往無力抗爭。如果我們內心的小孩一直沒有長大,即便成年後遭遇不公後也不是努力爭取,而是依然會像孩子一樣無助的委屈。
當然無法同理的人也會常常覺得委屈,但是她的委屈是基於她看不見別人的付出和貢獻,只看到自己的付出和貢獻。所以有些不公平,可能只是自己覺得不公平,並不是真的不公平。
其實我挺同情麥麥的,她的原生家庭集齊了集中最垃圾的育兒方式,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這麼糟糕的養育環境導致了麥麥被全網吐槽的各種奇葩言行。
所以她不焦慮、自卑、委屈、妒忌才怪了。
她的海鮮市場二手記錄,她的前後矛盾、她的諂媚,都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焦慮。對金錢的焦慮,對關係的焦慮,對容貌的焦慮,幾乎沒有她不焦慮的。
很多人都是在經歷一次重傷後才意識到原生家庭給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創傷,那麼麥麥還缺少這樣一個覺醒的時機,麥麥現在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所以她的成長之路壓根就還沒有開啟。
建議麥麥去讀一下《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也許就能看到自己內在的創傷了。只有我們知道自己受傷了,才會去療愈。
關鍵就在於你想不想改變?
現在我更加能理解阿德勒說的:誰痛苦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