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來自雲南山村的孩子,和來自北京、上海、香港、蘇州的孩子一起參加節目,雲南孩子會是什麼樣的表現?
緊張?侷促?自卑?木訥?
實際情況和我們想象中不一樣。
前陣子,一段雲南孩子和上海、香港孩子的對話,在短影片平臺上火了。
上海孩子問雲南孩子:你家是啥樣的?我一直很好奇。到底是那種縣城裡還是山溝溝裡?
雲南孩子一點都沒覺得被冒犯,坦然地大聲說:我家那正版山溝溝,絕無虛假。
上海孩子又問:那你家方便嗎?比如誰生個病,買個菜啥的。
雲南孩子回答:我們家到買菜賣菜的地方,需要四十分鐘,一般騎摩托車過去。
在和另外一個來自中國香港的孩子對話時,雲南孩子的一番話,更是讓無數人動容。
香港地區的孩子問雲南孩子,將來想做什麼工作。
雲南孩子略一思忖,斬釘截鐵地說:只要是前往正義的路我都想走,但是真正想去做的兩件事,第一就是做教師,第二就是做刑警。
香港地區的孩子表示,自己想做的事可能對社會沒多大貢獻,他就想做一個在網上畫畫的人,但他現在還不會畫分鏡頭。
這個領域,在雲南孩子的知識盲區內,但他沒有窘迫,大大方方地說:其實這個我不是很瞭解,但我衷心地祝福你成為一名優秀的畫家。
善良樸實、不卑不亢、有抱負、有格局,誰看了不得被這個10歲的孩子圈粉!
影片中的雲南孩子叫崔思敏,對話出自一檔叫作《寒暑假》的節目,和其他孩子比起來,崔思敏的家境、外表並不光鮮,但他卻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讓所有人都喜歡上了他。
節目接近尾聲的時候,汪涵盛讚崔思敏:他是一個像金子一般光明透亮的、珍貴的小孩子。
什麼是世界的參差?什麼是真正的“見世面”?什麼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在崔思敏身上,我看到了答案。
01什麼是世界的參差?
崔思敏的家,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拉烏彝族鄉的一個村子裡,距離賓川縣城有100公里,他父母都是農民。
接到《寒暑假》節目組邀請時,崔思敏的父親帶著弟弟在縣城治療眼疾,母親要在家照顧爺爺,還要上山撿菌子,因此,崔思敏是唯一一個沒有父母陪同、獨自前往新疆喀什的孩子。
其他孩子都來自大城市,有的父母是明星網紅,有的從小就拍劇拍廣告,有的出生於藝術世家……
世界的參差與殘酷,在一群孩子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物質上,崔思敏無疑是匱乏的。
去年,他和弟弟曾受邀參加山東衛視《中華家庭詩詞擂臺賽》。
節目上,主持人問崔思敏,有沒有在詩詞中讀到過特別想吃,但沒有吃過的東西。
崔思敏背了兩首蘇軾的詩,一首是《豬肉頌》: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一首是《惠州一絕》: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詩中提到的東坡肉和荔枝,他都沒吃過,不知道是什麼味道。
主持人聽後說,等節目錄完,他要請崔思敏兄弟倆吃東坡肉和荔枝。但是,崔思敏卻果斷拒絕了。
接著,他說了一句讓主持人和全網觀眾都破防的話:
“你的錢也不是天上刮來的呀。”
參加這檔節目的時候,崔思敏胸前掛著一個大耳朵圖圖的玩具,那是他兩歲多的時候,父親在昆明給他買的,能播放5首古詩。
他如獲至寶,翻來覆去地聽,聽到玩具很舊了也捨不得扔,一直珍藏到現在。
很多同齡孩子已經吃膩、玩膩的美食、玩具,崔思敏都沒有吃過、玩過。
不得不承認,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人與人之間就註定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02
什麼是真正的“見世面”?
成長環境閉塞、教育資源匱乏,崔思敏沒有其他孩子見多識廣,但是,他有自己“見世面”的方式。
從小到大,父母下地幹活時,崔思敏就跟在一旁玩耍,廣闊的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師。
蕁麻、苦裡巴、蕨菜、蔞蒿……我們見都沒見過的野生植物,崔思敏如數家珍,不僅能準確地說出名稱,還了解每種植物的特性。
崔思敏的另一個老師,是古詩詞,他在核桃樹上搭建了一個“據點”,只要有空就坐在上面背詩,現在已經能背誦800多首詩。
豐富的植物知識和古詩儲備,成了崔思敏在《寒暑假》節目中的最大優勢,在和其他孩子一起合作時,他絲毫不落下風,甚至處處拔尖。
有一個環節,是植物學家楊宗宗帶著孩子們煮香草茶,裡面放了很多藥材,倒茶的時候,楊宗宗突然發問:茶湯裡的黃色是從哪裡來的?
崔思敏發現兩份配方里都有一個相同的藥材,他拿起來聞了聞,不假思索地說:是梔子。
梔子是一種古老的黃色染料,我們平時吃的鹽焗雞就會用梔子染色,雖然不是特別小眾的藥材,但崔思敏小小年紀便能脫口而出,楊宗宗也有些驚訝。
去冰川科考時,崔思敏的功課做得特別足,對各種珍稀植物信手拈來:軟紫草、點地梅、委陵菜、火絨草、紅景天、大黃、雪兔子、長蕊青蘭……
他還挖了一袋千年寒冰的標本,細心地貼上標籤,備註採集時間。
所有人都嘖嘖稱歎,特別是楊宗宗,眼神中的欣賞、感動已經快溢位來了。
之後的背詩環節,更是成為了崔思敏的“秀場”,新疆小朋友隨意說一個詩人的名字,崔思敏就能背一首對應的詩。
有人說白居易,他背《池上》: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有人說杜甫,他背《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不僅能文,崔思敏還“能武”。節目中有個挑戰——拋一根繩索到河對岸,然後順著繩索滑過去。
其他孩子聽完規則後,都面露難色,覺得“看起來挺恐怖的”。
只有崔思敏興奮不已,躍躍欲試,第一個滑到了對岸,並大聲給小夥伴們加油打氣,說“絕對安全”,讓大家放心嘗試。
崔思敏的亮眼表現,讓我想到前段時間刷屏的那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文章中說,暑假時要送孩子去美國遊學,還要學鋼琴、游泳、英語、奧數、作文,足足花了3.5萬。
家長的初衷,是拓寬孩子的眼界,讓孩子見到更寬廣的世界,但所謂的“見世面”,是不是真的只有靠砸錢才能實現呢?
不是的。向上求索是一種世面,從廣博的日常生活裡汲取營養,何嘗不是另一種世面?
03
什麼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崔思敏之所以如此優秀,與他的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他所在的鄉村,是個典型的“空心村”——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但崔思敏的父母,寧願日子過得苦點,也要陪伴在兩個孩子身旁。崔思敏的父親崔貴澤,雖然只有初中學歷,卻十分熱愛詩詞,農閒時,他會和兒子一起讀詩背詩。
這樣全身心、榜樣式的高質量陪伴,是很多父母都欠缺的。
同時,崔貴澤也是一位很有格局的父親。
參加山東衛視的詩詞比賽,崔思敏和弟弟的成績不是特別好,崔貴澤上臺後說,他不在乎這個結果,因為,“釣勝於魚”,充分享受詩詞帶給自己的快樂,比獲得一個獎項更重要。
崔貴澤身上還有一種奉獻感,作為村裡為數不多的年輕勞動力,他會主動包攬很多給老人買藥、買生活用品的活,有求必應,不求回報。
耳濡目染之下,崔思敏也傳承了這份善良。
參加《寒暑假》節目的時候,有一個細節讓老師孩子們都很感動。
節目組一開始給了每個孩子200元錢,其他孩子的錢很快就花完了,崔思敏省著沒花多少,看到大家沒飯吃,他毫不猶豫地去給大家買泡麵。
而且,他給小夥伴們買的是桶裝泡麵,給自己買的是袋裝的。
晚上活動結束之後,崔思敏也會默默地收拾營地的垃圾,即使沒有任何人要求他這樣做。
超越年齡的成熟、懂事,讓人欣慰,也讓人有些心疼。
母親細膩地觀察到了這一點,無論兒子多麼懂事,他終究還只是一個10歲的孩子啊,不該承受太多的壓力和責任。
她覺得,崔思敏現在上四年級,學習壓力很大,課餘時間還要背古詩,童年沒有同齡孩子快樂。所以她會經常對崔思敏說,考試只要盡力就好,開心快樂最重要。
臨行前,父親叮囑崔思敏要聽話,母親則給了崔思敏一個溫暖的擁抱。所有的關心和愛護,盡在不言中。
完整、健康、智慧的父母之愛,給了崔思敏最大的底氣,和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人生的起點各有不同。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羅馬,有的人終其一生也到不了羅馬。
糾結世界的參差並沒有意義,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享受這段無法重來的生命旅程。
一個來自上海的富二代,和一個來自鄉村的貧苦少年,從小看到的世界不一樣,但他們的幸福指數可能相差無幾,因為孩子對幸福的判斷標準是非常簡單純粹的。
能否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物質條件從來都不應該是焦慮的關鍵點,給予孩子陪伴、支援、指引,就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託舉。
而孩子身心健康、幸福快樂地長大,已經是一種莫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