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擺爛可怎麼辦?
——翻看公號留言,這幾年開始,這個問題被提及越來越多。
學齡後的家長都會和我說,也鼓勵了也教育了,甚至吼叫打罵,孩子就是不努力;學齡前的家長和我說,我家孩子現在看見書就耍賴,我有點擔心他會成為擺爛體質。
那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01
擺爛到底是什麼?
之前和大家提過,我的新書裡分享過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式:不要把現象當成問題,而要學會定義真正的問題。
具體看這篇
擺爛,對我來說就是個現象,我們需要透過現象去發現背後的核心問題。當我一點點拆分清楚,擺爛這個詞描述的到底是哪些具體現象以後,我發現,這不就是我好幾年前就談過的問題嗎?
擺爛不是孩子態度不端正,它背後反映的心理本質就是“自我效能低”。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已經無法相信,自己努力就能讓事情變好,認定努力不努力都一樣,所以才有了“擺爛”的表現。
瞭解到這個核心後,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光教育、打罵、羞辱性地對比都是沒用的,相反只能讓孩子進一步強化這個認知,繼續擺爛。
這樣的“我就是不行的信念”肯定是後天導致的,五年前寫的舊文,裡面提到的三感就是提高“自我效能“的方法
最理想的狀況就是,我們多去滋養孩子的這三感,不要讓孩子自我效能變低,他自然就不會去擺爛。可如果孩子已經“擺爛了”,我們要怎麼辦呢?
02
修復自我效能
答案其實很直接,那就是修復自我效能。但在這之前,我們就要理解一下,“自我效能”發揮的作用機制。
我畫了個簡單的圖幫助大家理解(忽略我的醜字):
仔細看這張圖,大家是不是就一下子明白了, 為什麼明明想要這個結果,但是卻怎麼也行動不了:
想要考上好高中,卻還是不學習 想要瘦一點,卻總是無法開始運動 想要好成績,但就是作業不做
這就是因為“自我效能”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干預,低自我效能的人在採取這個行為之前就已經放棄了,哪怕道理都懂,他也想要這個結果。
影響自我效能的最有效的兩個因素是:
自身成敗經驗;
模仿體驗;
接下來就詳細說說可以怎麼做。
03
慶祝“小成功”
成功的經驗被反覆強化,就會提高自我效能;反過來,失敗的經驗被反覆強化,自我效能就會低下。
我個人覺得,大部分孩子的擺爛都是這個因素導致的。學齡前還是家裡的寶,父母總能帶著欣賞眼光發現孩子的亮點。一進學校,不僅有分數有排名,父母看到的都是“不好”,每天嘮叨的也都是哪裡還不夠好。
一個心智發展還沒成熟的孩子,每天生活裡充斥的都是“你不行你很差”,積累的都是失敗經驗,慢慢他就會自我效能低下,下次在開始某個行為之前,“低自我效能”就作祟了:你不行的,做不了。
覺得自己能行的體驗是可以遷移的,你家如果已經擺爛了,去挖掘孩子”我能行“的地方:
主科不夠好,音樂體育畫畫呢?學習不夠好,家務呢?或者其他興趣愛好呢?在那裡去誇他從“不行”到“行”,從“很差”到“很棒”的努力過程。
這一點我太有發言權了,小D就是個慢孩子(在世俗排名中都無法做到前十名的),但自從她進入小學,我就一直在提醒自己,大環境對於成功的定義太狹隘了,我需要創造家庭小環境,幫助她提高自我效能。
對小D感覺困難的事情(哪怕她同學都做到了),我們會拆分任務,變成一個一個小任務去完成,並且慶祝每個小任務的完成,去看到去鼓勵去表揚小D;
對小D落後的事情,在學校挨批評了,我們家裡就時不時搞個小慶祝,慶祝小D哪怕落後了還在堅持努力,沒有放棄;
每次小D成功了,我都會和她一起回憶,當時是從“怎麼低的起點”走過來的。
這些都是自我效能的充電器啊,讓孩子去積累“自己有能力”的經驗,積累多了,慢慢就會相信:其實我也有能力。
而當一個孩子只要肯堅持不放棄,經過一段時間就能取得世俗意義上的“結果”,這個反過來又能幫助她建立順暢的從”行為“到”結果“的通路(記得看第2個小標題裡的那張圖),從而就進入了一個正向迴圈。
這樣的過程多次復現,慢慢自我效能就上來了。
小D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她仍然是個慢孩子,但整個小學階段,幾乎所有任課老師都會說,這個孩子真的很愛學習,從來不會放棄,有時候甚至要比XX更好(提名的都是班裡成績前三的)。
由此可見,一時的成績好壞不一定和自我效能直接掛鉤。
04
找到真正的榜樣
第二個因素是模仿影響,說白了就是榜樣的力量。但大部分人對於“榜樣”是有誤解的,面對擺爛的孩子,我們總是拿出“別人家孩子”:你看看XXX,讀書多用功,成績多好。
這種舉例壓根不是孩子的榜樣,而是碾壓式的羞辱,孩子不傻,自己一對比,覺得真的比不過,自我效能進一步降低。
激發自我效能的真正榜樣是這樣的:要看到和自己相似的人透過持續努力取得結果,就會產生一種信念,我也有能力掌握相似的活動,取得類似的結果。
在我當媽的10年裡,我有時會覺得,“發現自己沒啥優勢”反而是種優勢。
小D愛上攀巖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看到恐高的媽媽爬上後嚇得腿哆嗦,好多次僵持在上面不敢下來,最終還下來了,她覺得自己也可以。
小D從社恐到能上臺表演是因為,她發現媽媽經常面對人和鏡頭很尷尬,但還是帶著緊張一直在嘗試。
像我們留言裡經常會問到,自己英語不好怎麼輔導孩子?自己數學不好怎麼啟蒙?
對我來說,如果我們願意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學習,我們讓孩子看到,原來父母也不會,但父母透過學習、練習、堅持,最終能掌握,這才是真正的榜樣能力,才能讓孩子擁有高的自我效能。
那反過來說,如果你一邊總在“嫌棄”孩子擺爛,一邊自己在家就是抱怨工作沒意思,抱怨自己不想幹(這本身就是低自我效能的表現),那麼大機率孩子也能從“模仿影響”中降低自我效能。
我一直有個“自我要求”,如果我自己做不到的,我就不要求小D(比如堅持閱讀,堅持學習,堅持運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自我效能”的體現。
04
說句不好聽的實話
我有個朋友的媽媽是兒童醫院心理門診的醫生,她有句話一直讓我印象深刻:“但凡說孩子有病的家長,自己才有病。”
在兒童心理門診裡,很多帶著孩子來看的,最終都是需要家長一起配合心理輔導和治療的。
咱們的孩子還到不了這個程度,但如果我們已經給自己孩子扣上了“擺爛”這個詞(對我來說還挺嚴重的,畢竟孩子的生命力就像春天的雨後春筍一樣),那麼歸根到底,其實我們先要從自己身上看看,哪裡出了問題。
今天說的方法,我仔細回想,6、7年前談兒童早期啟蒙的時候都涉及到了,只不過那時候我們都在談的是,怎麼做可以變得更好。 如今,我們都在談的是,出現了“差的”情況該怎麼辦?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養育者還是那個養育者,這幾年的時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自己反思的。
每次聊這個話題,就有人會說,這是大環境造成的。我其實不喜歡這種論調,因為這是純純向外歸因,每說一次也就在降低我們自己的自我效能(因為我們無能為力啊)。
我倒是喜歡說,OK,那麼大環境暫時無法改變,我自己可以控制的小環境能做點什麼呢?
我自己的工作壓力、經濟壓力、年齡壓力有沒有好的疏導口?孩子不該成為整個壓力鏈裡最後一個承受者。 我自己每天有沒有做一點確定的事情來提高自我效能?讓我覺得自己還是有能力的,哪怕仍然有很多困難。 我能不能每天發現孩子的一個閃光點,或者看到孩子的一個不容易,並且真誠地,不帶“但是你該XX“的句式地告訴他。 我有沒有勇氣坦然地去和孩子分享,自己做不到的,我的侷限性,包括我是如何努力或者如何接納的?
這四個問題,我每次在自己焦慮、急躁的時候都會自我反問。當我每次真實回答後,我都會發自內心地覺得,孩子真是好孩子,有時候我做得還不如她。
和你們共勉。
正在團
大J叨叨叨
有兩件事特別想謝謝大家。
在剛剛過去的世界早產兒日,掌欣作為目前唯一關注早產兒出院後養育服務的公益組織得到了認可,我們好自豪啊。
6年前我發起了掌欣公益專案,承諾每年拿出“大J小D”利潤的一定比例做公益。6年過去了,走過彎路踩過坑,但我們堅持下來了,隊伍越來越壯大,未來的道路也愈發清晰了。
就特別想和你們分享,畢竟沒有你們,就沒有“大J小D”,沒有“大J小D”,也就不會有掌欣,謝謝你們。
昨天我見到了我超級愛的繪本作家喬恩(《帽子三部曲》的作家),我在直播裡也說了,但還是想特地和你們說,因為你們給我的影響力,讓我可以夢想成真和喬恩對談,特別謝謝你們。我會繼續做你們的“第三隻眼睛”。
歡迎閱讀我的新書
解鎖思維模式,做個有能量的“自己”
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