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繪本《夜歸》/宮越曉子
1
前幾天有媽媽留言說,高需求寶寶應該如何養育啊?
“兩歲的男孩,一直是自己親自帶,可是天天就是愛哭,不高興就哼唧哼唧。
不管做什麼都要跟在我的屁股後面,就好像一條小尾巴,哪怕上廁所都要開著門才行。
不是我要求高,因為大寶不是這樣,而且鄰居家的那些小傢伙都沒有他那麼愛哭。
我實在是頭大,也試過不理他,可他能一直哭下去,都不帶換氣,我甚至擔心他會哭暈過去。”
看到這個留言,想起有一次老婆跟我說,兒子動不動也喜歡哭臉。
說他是典型的高需求,說是我太慣著他,
每次我只能說,“每個孩子都是高需求的啊!他們有自己的特點,沒事。”
“是沒事,但總是愛哭怎麼行呢!”
這樣的對話,常常會讓我反思自己的方法。
是不是真的太慣著孩子,把他慣出了毛病來?
其實,並非如此。
每個寶寶其實都是高需求的,只是有些寶寶高需求的方面比別人多。
我們看看媽媽們反饋總結的幾個高需求寶寶的共同特點:
1、容易掉眼淚 2、要人經常陪著,感覺非常黏人 3、敏感,特別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4、脾氣大,又倔強 5、會要求你說對不起
所以,做爸媽的總是感慨,不僅僅要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關注心理的需求,真累。
說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父母把育兒當作科研來搞。
我覺得這是一個好事,因為餵飽孩子就夠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只是還有部分的父母,特別是一些老人,還以為孩子只要餵飽了、換得乾乾淨淨就是好的,就滿足了孩子的需求。
可是他們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自體心理學研究發現,1歲內的嬰兒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小動物。
孩子也有情感的需求。
所以有的孩子,情緒平和,容易被滿足,容易放鬆下來。
但有的孩子呢,從小就很難被搞定,哄他也不會馬上開心,難以滿足,常常讓爸媽苦不堪言。
2
我覺得,當你的孩子真的比其他孩子更鬧,更敏感,更需要疼愛的時候。
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孩子的問題。
反而應該更愛他們才行。
我覺得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的孩子生來好像會乖一些,有的卻天生愛鬧。
姑姑家有兩個表妹。
姐姐是早產兒,生下來的時候沒少讓人操心,那個時候生怕帶不大,姑姑為此操碎了心。
而且一直愛鬧。
晚上經常會哭,不知是餓了還是要尿尿,就是哭著不說。
姑姑幾乎沒好好睡過囫圇覺。
而小她幾歲的妹妹呢,卻非常乖。
我記得她幾個月的時候,一個人躺在床上,媽媽在廚房做飯,她也不哭。
一個人轉著大眼睛,用小手勾著衣服玩。
其實,如今想想,姐姐就是我們說的那種高需求寶寶。
說不定因為她從小身體不好,就需要父母更多的呵護呢?
而如今長大了,她卻是非常乖巧的那個。
仔細想想,真離不開姑姑這些年傾注的心血和愛。
3
一旦試著去理解孩子,讀懂孩子的心理需求,你會覺得自己對孩子的誤解太大。
其實,你儘管好好寵你的孩子。
只要父母養育得當,高需求寶寶長大後,也會很了不起的。
面對高需求的寶寶,我們更應該狠狠愛,給大家幾個建議:
首先是安全感的建立。
安全感看不著、摸不著,卻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童年時期會構建安全感的基礎。
可我們很多人卻並不在意。
比如有的老人會跟你說,不要對孩子什麼都依著,否則他們會跟你索求更多。
還記得小小魚1歲多的時候,我幾乎對他有求必應。
我媽就對我們說,“你就差沒把天上的月亮給他摘下來了。”
可我卻願意讓孩子感受到我的“有求必應”。
在他的能力還不足以照顧自己的時候,自己做不到的事,我們做一點,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孩子對照顧自己的親人,需要感到信任。
孩子並不會因為你滿足他的要求,而去“操控”你。
比如有媽媽說幾個月的孩子,吃飯也非得抱著。
一放下就哭,他是不是想用哭來控制我啊?
我覺得不是的,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並沒有控制你的想法。
他只是需求你,需要看到你。
他需要這種安全的感覺。
真的不要去搞什麼哭聲免疫。
覺得孩子哭就不要管,不能因為哭就滿足。
其實在小小魚幾個月的時候,我也犯過這個錯誤。
那次我們就讓他在自己的椅子裡坐著,哭也沒安慰。
沒想到那天晚上就生病了,上吐下瀉的,讓我們嚇得不輕。
後來冷靜地回想。
其實跟我們的不當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4
其次是讀懂孩子的敏感期。
心理學家將嬰兒大致分為三類:難養型、易養型和慢熱型。 而高需求寶寶的比例大概為10%到15%。
高需求的寶寶,哭起來不會停,甚至會有哭斷氣的感覺,有時也會哭得嘔吐。
父母註定要給他們更多的耐心,接受孩子。
當然,還有很多情況,是大人對孩子的不理解,誤以為孩子高需求。
比如秩序敏感期和追求完美敏感期。
大部分孩子3歲至4歲進入秩序敏感期:
比如孩子出門,必須由他來按電梯。
回家必須讓他先進屋。
他看中的東西,哪怕是垃圾,也不能扔他的,不能移動位置。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身邊每一件事得按照他的想法,否則情緒就會產生劇烈變化,發脾氣,哭,鬧。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執拗的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常常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
目前還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兒童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
建議:孩子會因為秩序產生自然的快樂,也會因為秩序錯亂而亂髮脾氣。對於正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家長需要耐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關鍵要理解和變通。
還有一個完美敏感期:
孩子在2-5歲的時候,還有一個這樣的現象:非常在意周圍的事物是不是符合他自己的審美要求、是不是完整的。
比如餅乾不能是碎掉的,塗色區要綠色就一定要深綠,淺綠不行。
如果剛好沒有了,你說用藍色代替,那就會不高興。
如果你強行給塗了藍色,那就會是一場災難性的吵鬧。
哭著要你恢復才行。
建議:這個階段也非常容易被誤解為高需求。
其實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願。
不要覺得孩子提出的是無理要求。
只要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會發現真是誤解他了,對不起呀!
5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需要媽媽溫柔的愛和積極的回應。
高需求意味著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愛和尊重。
比如更多的擁抱、交流、撫慰。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嬰兒這回事”,就是說看到小嬰兒的同時總能看到旁邊照顧他的母親。
小嬰兒即使單獨在那裡,他的種種反應也都牽動著母親心裡的那根弦。
這種心理層面的交織和依賴的糾結只有在健康發展以後,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鬆開。
真正得到過滿足的孩子更能學會分享。
而真正擁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真正走上獨立。
說到底,他們哪裡是不乖愛鬧。
其實只是在呼喚我們的愛呀。
(本文為魚爸原創, 圖來源網路,公眾號轉載可聯絡授權,歡迎個人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新書《真希望我爸爸讀過這本書》熱售中,點選下方小程式可參團購買,謝謝支援,一起成長。
支援原創就在文末點贊,讚賞魚爸,歡迎留言!
您 所見到的,也許就是朋友需要的! 分享吧
你好,我是二胎奶爸,家有“恐龍專家”小小魚和弟弟,很幸運與你相遇。魚爸曾是童書編輯,非常喜歡孩子這個神奇的群體,後來回家全職帶娃。
每天用心帶娃的同時,陪娃讀了上千本繪本,也在公眾號分享自己真實的育兒及親子閱讀的感受。平日好讀書和創作,累計釋出了800多篇原創分享,得到了幾十萬爸媽的關注。
這裡沒有條條框框的理論,只有真誠地分享。新書《真希望我爸爸讀過這本書》熱售中。靠近我,用心和文字溫暖你……
下面這8篇文章我猜你會喜歡
201:請尊重孩子的磨蹭,大部分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202:致每個陪睡的媽媽,全世界欠你一個擁抱
203:跟孩子哭窮,到底有多可怕?
205:內心強大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206:家有男孩,請好好“說話”
207:好好愛那個發脾氣的孩子
117:養男孩,三歲時需要一個關鍵轉變!
118:千萬不能錯過孩子閱讀的黃金十年!
120:爸爸,決定一個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