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前兩天,微博上一個“紅樓夢退出北京高考語文”的熱搜給我嚇了一跳。
起因是某大報的微博賬號發了一條訊息說“記者從多所學校獲悉,2026年起在北京的高考語文中,《論語》和《紅樓夢》將不再單獨設題考試”。
還放出了對某所學校教研主任的採訪:“很多男生在閱讀《紅樓夢》時心理上就有些排斥,對裡面描述的兒女情長、日常生活細節並不感興趣,之前為了考試被老師逼著硬讀。”
這條訊息看得米粒媽是莫名其妙,《論語》和《紅樓夢》這類的著作一直是大語文教育之中的重要部分,怎麼可能毫無徵兆就退出考試呢?
況且,採訪中舉的例子說,《紅樓夢》對男生來說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讀不懂書,所以直接不考,未免也太兒戲了吧?
米粒媽實在不信,難道教學的範圍和考試的內容,要以男生能不能學得懂為標準嗎?
實在是荒唐。
好在北京考試院很快重視到了這條訊息,迅速給出了反饋,表示傳言不實,考試範圍沒有變化,並且,會繼續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
說實話,《紅樓夢》自從入選了中學語文教材之後,時不時就會引起一些爭論。
有些家長覺得它是並不值得提倡的“課外書”,竟是些“兒女情長、家長裡短”,看孩子在讀就氣不打一處來。
還有的家長甚至直接把書撕毀,發到群裡展示自己的憤恨之情。
但這些原因,更像是家長對這部書淺顯的誤解。
它就像一面鏡子,照見的是閱讀者的本心,你以什麼樣的視角去閱讀,就會窺見什麼樣的風景。
也有些家長覺得,《紅樓夢》太複雜難懂,這話不假。
《紅樓夢》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達500餘名,涉及到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起落興衰、有著多條複雜曲折的故事線索、也為讀者貢獻無數經典名場面:黛玉進賈府、劉姥姥進大觀園、晴雯撕扇、黛玉葬花、元妃省親……
再加上曹公精心排布的明文暗線,對涉世未深的孩子們來說,確實深奧。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讓孩子們早早接觸這樣厚重的作品,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呢?
北京考試院的宣告中,給《紅樓夢》定調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沒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的孩子卻幾乎快要看不懂了,這是一件多麼可悲可怕的事情啊。
考試不考,學生就不學。
聽起來很功利,但事實確實如此。
孩子們每天面對著考綱裡密密麻麻的知識點,記都記不過來。
要是難得有些閒暇的時間,也沒興趣抱著厚厚一本文言文去研究,手機裡的短影片那麼精彩,誰還會花上一個下午,潛心旁觀黛玉葬花,感受她對生命的感悟呢?
沒有考試的約束,孩子們更不願意涉及此類閱讀,因為相比需要大腦去分析想象的古典文學,刷短影片更容易獲得短平快的快感,但長此以往,腦子被爛梗佔據,孩子對閱讀失去了興趣,感受不到文字的美感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考綱裡一定要讓孩子們早早接觸這些“大部頭”,雖然無奈,卻也是一種不得已的舉措。
為的,就是在他們的心中、腦中,留下這麼一條對傳統文化的通路,而不是讀不懂,就放棄。
隨著短影片的興起,人們的專注力被分散、打碎。
你很難再花上一整個夜晚,去酣暢淋漓地讀上一本書。
取而代之的,是“小美”和“小帥”。
前幾天看的脫口秀節目裡,閻鶴祥講的這麼一件事兒,讓我很是感慨。
他說:“現在沒人聽評書了,天天都在刷短影片,十分鐘看電影,誰還聽我們講故事?
沒有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都是小美、小帥、德彪、喪彪。我們現在在劇場說評書都改了,請您欣賞傳統評書《三打白骨精》。
列位請看,這個猴他叫小帥,這個姑娘她叫小美,小美可能還不知道,再過幾秒鐘,她就會變成一堆白骨,這已經是她第三次被打死了,正在這時候打那邊來了一個喪彪。
書說至此,姐妹們都會問,小美白骨精身上穿的衣服連結,請關注螢幕右下角的小黃車,評論區有優惠。”
離譜又真實,借用一句玩笑話,“知識以一種卑鄙的方式進入了我的腦子”。
更別提那些鋪天蓋地的爛梗了。
現在的孩子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他們每天被各種短影片、遊戲、網路段子包圍。
這些碎片化的資訊雖然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但長此以往,孩子們的大腦被這些爛梗佔據,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可能會逐漸消失,更別提去感受文字的美感了。
從孩子們的卷子上,就能明顯地觀察到這種爛梗正在入侵他們的大腦。
填成語,精神二字後面可以接煥發、抖擻、矍鑠、恍惚等等。
這個孩子寫了什麼呢?
精神小夥……
“厲害”的近義詞是什麼?
反正不是讓人看了直心梗的“666”……
讓用積累的好詞佳句填空,有的孩子搜腸刮肚,才把卷子的空用一堆歌詞、網梗填滿,一共8個空,錯了7個。
當他們自以為風趣幽默抖機靈的時候,殊不知,他們本應擁有的學習鑽研能力、寶貴的思考能力,和觀察這世界的敏銳觸角,早就在這些毫無意義的重複和惡俗的爛梗浸泡中,被一點點麻痺了。
就像吃慣了重油重鹽的速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對需要細細品味的、精雕細琢的美味的鑑賞能力。
最先表現出來的,就是語言表達上的匱乏。
詞不達意,並且,千篇一律。
脫口而出的不是各種或是天馬行空、或是文采斐然的奇思妙想,而是一種固定的、套路化的機械反應。
匱乏的學識、毫無思想和靈魂的表達,真的是我們想看到的孩子們的未來嗎?
早早放棄深度閱讀、沉迷網路爛梗的孩子,即使有天想要描述一件複雜的事情,也只能有心無力。
而他們對這世界,本應擁有著最純真的想象,與最敏銳的觸角不是嗎?
殊不知,他們嫌晦澀的書,讀不懂的文,我們的傳統文化和語言文字,是多少外邦人覬覦不已的。(沒有影射鄰國的意思)
甚至BBC都發布過一個影片探討中文成為世界性語言的可行性,並認為“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想要發明一種完美的世界通用書寫語言,漢字一直被認為是其中可行的一種。”
中文的表達真的太美了,無論是神、形、意、韻,都是那麼美。
特別是一些英文電影譯名的翻譯,它能把一句樸實無華的敘述,變得韻味十足。
比如《Waterloo Bridge》的直譯是滑鐵盧橋,實際翻譯完卻是《魂斷藍橋》 電影所講述的悽美愛情故事全都蘊含在了這四個字中,男女主愛情上的悲劇感也被直觀地體現。
還有《Gone with the wind》的直譯是隨風而去,但中文譯名《飄》,卻把英文的字面意義和故事中斯嘉麗飄蕩的一生完美結合,真的很妙。
這樣優秀的譯文還有很多很多,既能恰如其分的道出本意,又能加以潤色和最佳化,賦予無限的生命力和力量,更具美感和詩意,這都是中華文化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
如果都因為“讀不懂”而步步退讓,我們可能也會漸漸看不到: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瘦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的醉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遺憾,或是“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俠義。
其實教育是具有長期性和滯後性的,尤其是語文教育。
米粒媽記得,前幾年有一篇博士論文致謝特別感人: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
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難料,未來註定還會面對更為複雜的局面。但因為有了這些點點滴滴,我已經有勇氣和耐心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
致謝信中的言辭懇切而平靜,就像一篇當代的《送東陽馬生序》,這一次,已是中年人的我們都讀到淚流滿面。
15歲時讀不懂的文字,覺得枯燥的內容,在多年後的一個下午,讓你茅塞頓開,而此時,教育才完成了閉環。
就像我們永遠不可能同時擁有青春,又懂得青春,少年時的那些“為賦新詞強說愁”,在歷盡世事變幻後,話到嘴邊,也只有“卻道天涼好個秋”。
但告訴孩子,不要急,你只管多讀書,讀好書,就是給自己的精神世界建造一座堡壘,當外面風雨侵襲時,心靈總有去處,時間會給你答案。
這部紀錄片只選了香菱、晴雯、探春、黛玉、鳳姐、寶玉這六個主要人物,透過撥動主線劇情,可以為孩子初步搭建起關於這本著作的小世界。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學習乾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