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有了草藥種植園,但老師卻對中醫藥文化科普一知半解;在門診中,常常聽到患者和家屬問“腫瘤患者什麼不能吃”“肺結節什麼時候再來醫院拍片”等問題。
基於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上述2大類問題,來自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的醫生推動了兩大科普專案的落地,一個是“百草進百園幼兒園中醫文化技術培訓”,一個是“下沉式社群防癌抗癌家庭調護技術培訓”。
百草進百園幼兒園中醫藥文化科普講座現場。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 供圖
院方透露,上述專案還完成了從科普實踐到科普轉化,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指導下,進入上海技交所“滬科普”上海科普交易專板掛牌交易,由兩家公司摘牌,今後這兩大科普專案有望向市場推廣。
幼兒園需要什麼樣的科普?
“百草進百園幼兒園中醫文化技術培訓”專案源於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吳悅晨與其母親的一次交談, “我的媽媽是一名幼兒園教師,在一次偶然的母女交談中,她提到目前有不少幼兒園已經建設了草藥種植園,也在日常教學中融入中醫藥文化內容,但由於幼兒園教師對於中醫知識一知半解,因此現在還沒有有關幼兒園中醫藥文化的相關科普課程。”
受到母親的啟發,吳悅晨決定設計一個幼兒園中醫科普科研課題,該課題於2023年獲得上海市虹口區衛健委立項資助。
該專案獲得立項後,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施俊認為這是一個可以深入挖掘的科普原創點,於是組織科室人員組建專案團隊,對幼兒園中醫藥文化科普課程進行全面梳理,並走訪調研虹口區多所幼兒園,瞭解現有幼兒園的硬體設施,並結合兒童特點,最終形成寓學於樂的一套幼兒園中醫藥文化科普方案。
施俊介紹,該專案的內容主要包括中醫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中藥辨識和炮製等,且形式多樣,專案還包含遊戲、故事、動畫、動手製作、親手種植等。
2024年上半年,在施俊的帶領下,中醫科科普團隊走進上海市虹口區實驗幼兒園、第三中心幼兒園、涼城第一幼兒園、大連新村幼兒園和靜安區汾西路幼兒園等5所幼兒園進行實踐嘗試,共計開設幼兒課堂6場,參與學習幼兒236人次,參與的幼兒教職員工與家長322人次。
透過不斷的實踐,這支中醫藥科普團隊不斷完善課程設計,同時設計並繪製《百草進百園幼兒中醫藥文化科普繪本》作為輔助讀本,深受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們的歡迎。
每月下沉到社群進行防癌、抗癌宣講
“下沉式社群防癌抗癌家庭調護技術培訓”專案,則源於施俊的臨床體驗。
施俊發現在日常門診工作中,面對眾多癌症患者和家屬,被問及最多的是“腫瘤患者有什麼飲食禁忌”“癌症病人是不是不可以吃雞”“肺結節什麼時候再來醫院拍片”等有關癌前病變或腫瘤家庭調護的問題。
上述這些問題引起了施俊的思考,他覺得腫瘤和癌前病變的家庭調護,包括飲食、運動等是提高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一環,是癌症早篩早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對於這部分的關注比較少,防癌抗癌家庭調護知識匱乏且存在誤區。
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施俊在黨員中建立科普團隊,以防癌抗癌家庭調護為核心,準備科普講座內容與幻燈片,與醫院附近張廟街道聯絡,2024年以來堅持每月下沉到張廟街道呼瑪二村社群一次,為社群百姓進行科普知識宣講。宣講內容主要分為防癌篇、抗癌篇兩個部分。其中,防癌篇包括腫瘤篩查解讀、癌前病變的防治、常見結節(肺、甲狀腺、乳腺)的防治常識等內容,而抗癌篇包括腫瘤病人的飲食調護、腫瘤術後的調護常識、腫瘤併發症的防治與干預等內容。
這一科普知識宣講,獲得居民的熱烈響應,形成了科室與街道的良性合作關係,同時創立了“黨心築夢,醫路同行——黨員社群防癌抗癌科普宣傳日”黨建品牌。透過在社群普及防癌抗癌知識,提升了公眾認知,助力癌症早篩早治,為居民形成正確的防癌抗癌生活理念奠定基礎。
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院長熊利澤介紹,該院一直高度重視科普工作,擁有多支由資深專家和青年才俊組成的科普團隊,他們不僅深耕西醫、中醫、公共衛生、營養健康等多個領域,為公眾提供全面、準確的健康科普資訊,還積極推廣健康知識,惠及千家萬戶。同時,醫院還推出了“院內科普助推計劃”,為醫院醫護人員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和豐富的實踐機會,幫助他們成為健康科普事業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