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種流行病進入高發期,孩子們也開始了升級打怪之旅:咳嗽、流鼻涕、打噴嚏 是常態。最讓家長「著急」「鬧心」的,還得是發燒 ️。
看著孩子燒得難受,家長們也焦急難耐......
「讓孩子快點退燒」,成了家長們的奮鬥目標。
慌亂中,一不小心就踩了退燒的坑,以為有效的方法,實則不僅沒用還可能坑了娃!嚴重的甚至危害孩子生命......
今天我們就請兒科醫生來跟大家把退燒這件事,一次性講清楚。
這 4 種你以為安全的退燒方法
實際暗藏風險
01 退熱貼
風險等級:❌ ❌
隱藏風險:皮膚過敏,起疹、紅腫等
退熱貼屬於物理降溫的一種,它的作用原理是透過的水汽揮發帶走區域性熱量,來實現短暫的涼感,對於整個體溫的降低只能說是「杯水車薪」,沒有什麼實際的改善作用。給孩子貼退燒貼,唯一的作用就是告訴別人「我家娃發燒了」。
事實上,無論是國內的兒童發熱指南還是國外的醫學會在關於兒童的退燒方法中,都沒有提及過退熱貼的使用。
退熱貼也並不屬於醫用產品,有些退熱貼為了使其在使用時體感更清涼,還會新增冰片、薄荷、桉葉油等可能造成孩子皮膚過敏的成分。
02敷冰袋 / 冰枕、溫水擦浴
風險等級:❌ ❌ ❌
隱藏風險:加重不適、區域性凍傷
敷冰袋 / 冰枕、溫水擦浴這些物理退燒方法,剛用上效果挺好,但作用和退熱貼類似。
常常是剛擦浴後觸控孩子體表,確實感覺體溫下降了一些,但是沒過一會摸著又「燙手」了,可以說是「治標不治本」。
一些歐美國家已經明確指出了不推薦溫水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溫方式。[1]
我國的小兒急性發熱診斷處理指南則也指出,溫水擦浴應與退熱劑聯合應用,不能作為主要的退熱方法。[2]
在孩子燒得昏昏沉沉、沒精神的時候,頻繁給孩子擦浴、敷冰袋,大人跟著折騰不說,還可能增加孩子的不適。如果使用冰袋時, 在一個位置停留超過 30 分鐘,甚至還可能造成區域性凍傷。
03 捂汗退燒
風險等級:❌ ❌ ❌ ❌ ❌
隱藏風險:熱性驚厥、捂熱綜合徵、嚴重可致命
「捂出一身汗就好了」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發燒時捂汗不僅容易加重病情,嚴重時還可能會危及生命。
兒童的體溫調節能力不完善,在發熱中期(體溫持續期)更需要的是有效散熱,而不是盲目的保溫或者捂汗。
為了讓寶寶多出汗,給寶寶穿棉襖,蓋厚被子......實際上,反而不利於散熱降溫,還可能出現 41℃ 以上的超高熱,也可能導致「熱性驚厥」,對寶寶造成傷害。
1 歲以內的孩子更有「捂熱綜合徵」的危險,誘發缺氧、抽搐、脫水、休克,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
04 酒精退燒
風險等級:❌ ❌ ❌ ❌ ❌
隱藏風險:寒顫、酒精中毒、嚴重可致命
絕對禁止使用酒精給孩子降溫。
用酒精擦拭後,因為酒精的揮發會讓皮膚很快感受到一陣冰涼,但這種涼感持續時間很短,退熱效果並不顯著。而且,寶寶的皮膚嬌嫩,酒精本身也可能對寶寶的皮膚產生刺激。
最最重要的❗️酒精容易透過寶寶的皮膚被吸收,導致酒精中毒!
所以,在任何時候,請都不要使用酒精給孩子退燒!
安全有效的退燒方法
是這 3 種
我們要知道發燒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也是人體在受到感染、應激等之後的正常的防禦性反射。在生病時,適當的發熱有利於消滅細菌或者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換句話說,發燒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恰恰證明了我們的免疫系統正在奮力戰鬥
那我們為什麼要給孩子退燒呢 ?
——讓孩子舒服點。
所以退燒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孩子怎麼舒服怎麼來。透過環境降溫輔助孩子散熱是重要的手段。
01 調節室溫
透過調節室溫,來讓孩子更舒適:
● 家有空調的,可以開空調提高室溫(約在 24℃~26℃),讓孩子不用穿著臃腫或者蓋得太厚,影響散熱。
● 集中供暖的,可以開窗增加空氣流通。
Tips:
● 如果擔心室內乾燥,可以開啟加溼器。
● 夏天同理,可以適當降低室溫。
02 適當減少衣服和被子
在持續高熱期間,要想讓孩子更舒服點兒,就要幫孩子把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適當減少衣服和被子,是輔助散熱的重要途徑。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是在體溫上升期出現寒戰怕冷的時候,家長就要給孩子適當保暖,孩子感覺哪裡冷,可以哪裡保保暖讓孩子感覺舒服。
總之,冷保暖,熱脫衣,掌握這個大原則就好。
03 合理使用退燒藥
儘管物理降溫廣受家長青睞,但實際上,物理降溫的效果是十分有限,通常只能在發熱的「高溫持續期」或者「體溫下降期」維持片刻的舒適,但其實在這兩個時期不用的話,體溫也會下降。
所以,多個國內外的權威機構都更推薦:在必要時,合理使用退燒藥。
提到吃藥,很多家長的態度都是「是藥三分毒,能不吃就不吃」。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
相比於物理退燒的「治標不治本」,退燒藥則是更安全有效的「治本」的方法。
如果把物理退燒比喻成在火爐的外面潑一瓢冷水,水乾了,火爐就會又燒上來。吃退燒藥,就好比直接撤了燒火的柴,讓身體實現由內而外的降低體溫。
當然,無論是物理降溫還是退燒藥,我們的最終目的都不是單純的降低體溫,而是讓孩子更舒服。
給孩使用退燒藥也應基於孩子的舒適度,而不是簡單的根據體溫的高低使用[3]。
舒適度可以理解為精神狀態。比如,孩子因為發燒出現吃不下、睡不好、哭鬧不止、拒絕溝通或全身疼痛等情況時,即使孩子體溫沒有達到 38.2 ℃,也可使用退燒藥幫助孩子改善舒適度,不必等待特定溫度。
WHO 和《中國 0 至 5 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一致推薦的兒童退熱成分是: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1、2]。這兩種的用藥建議,可參考下表:
❗️特別提示
當孩子出現以下症狀時,要及時送醫:
3月齡以下的寶寶,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發熱都要去醫院;
腋溫大於 39 ℃(數值不絕對),同時精神狀態不好;
發熱超過 3 天,或發熱同時出皮疹;
發熱伴有驚厥,驚厥時間超過 5 分鐘,或反覆發作;
發熱同時出現拒絕飲水,尿量明顯減少、嗜睡等脫水症狀;
發熱同時出現喘息、憋悶、呼吸頻率明顯增快、聲音嘶啞等。
發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再正常不過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放下焦慮,用科學的方法,幫助並陪伴孩子一起戰勝病菌。
參考文獻
[1] NICE guideline[NG143]. Fever in under 5s: assessment and initial management. 2019.
[2] 羅雙紅,舒敏,溫楊,等. 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J]. 中國循證兒科雜誌,2016,11(2):81-96.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16.02.001.
[3] Tessa Davis. NICE guideline: feverish illness in children--assessment and initial management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Arch Dis Child Educ Pract Ed . 2013 Dec;98(6):232-5.
本文專家
孔令凱
稽核專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兒科學 碩士
卓正診所兒科主治醫生
策劃製作
策劃:燕嬤嬤
監製:大力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