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牧青野
來源 | 小十點ID:sdkid
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小孩得抑鬱?”
30000多個贊,7000多條評論,看得人觸目驚心。
但其中一個回答,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孩子不是一夜之間突然變抑鬱的,而是在父母的忽視中一點點走向抑鬱的。”
深以為然!
有人說,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是一個高壓鍋,家庭是壓力傳遞的最後一站。
孩子是家庭中的弱勢群體,被動吸收著家裡所有的戾氣和負能量。
可他們又沒有任何排解和釋放的渠道,所以只能一點點積聚壓力,直到“爆炸”。
但只要父母回頭看,就會發現,其實孩子走到無能為力的“絕境”前,早就曾無數次發出過求救訊號。
只是那時候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如果不想讓孩子成長中開出的子彈,在多年後正中父母的眉心,就別讓後悔太晚,遺憾太多,也別讓孩子孤零零一個人,掙扎在黑暗中。
當你的孩子開始說這兩個字,請一定要重視……
當孩子說:隨便……
諮詢手記《少年發聲》中,記錄過一個八年級北京男孩的案例。
男孩的媽媽因為孩子在家停課了幾天,擔心他會一直休學下去,無奈向諮詢師求助。
但讓諮詢師意外的是,男孩的“病情”並沒有父母描述得那麼嚴重,只是出現了很多親子關係的“共性問題”。
男孩說疫情居家時,他半夜睡不著覺,於是爬起來寫完了所有作業。
因為寫作業時要用到手機,所以他把這件事寫了一個字條貼在了媽媽門上。
沒想到媽媽睡醒看到字條後,瞬間就炸了,大罵再也不會給他手機。
男孩質疑時,媽媽竟然說是因為他昨晚睡得太晚了。
無論男孩如何解釋自己只是寫作業的時候用了一下,媽媽依然不相信,最後甚至當他面摔了手機。
除了這件事外,男孩還聊起自己比較喜歡看推理和科幻小說,但媽媽要求他只能看課內老師要求的書。
他還說,自己因為社交需求,其實很久前就和媽媽約定過玩手機的時間,但媽媽卻經常反悔不認。
聊到最後時,男孩情緒已經有一些逐漸失控。
他開始控訴媽媽一直不尊重他的想法,甚至經常出爾反爾。
最後,他用一個詞形容自己和媽媽現在的溝通狀態——木然。
他解釋說:“我和她溝透過,但一點用都沒有。既然沒有用,那還溝通幹什麼?”
曾說:“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正常的親子溝通,需要使用到:輸出、輸入、反饋、回應。
無回應的溝通,是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但卻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精準的回應。
之後孩子便會逐漸在習得性無助中,選擇迴避的溝通方式。
然後說一些讓父母無奈的話:“隨便、都行、你看著辦……”
就像案例中的這個男孩,他總喜歡說隨便,態度永遠是一副木然樣。
不過是他和媽媽溝通時“無力感”的最終體現。
孩子說隨便的背後,真正代表的,是他們“自我權利”的喪失。
不是孩子不願意溝通,也不是孩子不想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是他們所有的訴求,都會被父母的自負、專制、控制慾駁回。
當孩子說:好累……
@視覺志的一篇文章中曾分享過,東亞孩子之所以累,是因為一生都被“意義”二字束縛:
5歲時,孩子正在動畫片中“做夢”,父母伸手調了臺:“不要看這些弱智內容,要看有教育意義的!”
8歲時,孩子正和小夥伴瘋跑。父母拽回他:“瞎玩有什麼用,趕快跟我去上課!”
16歲時,孩子正沉醉於各種小說構畫出的世界中,父母走過來大罵:“一天淨知道看閒書!對高考有什麼用?”
18歲時,孩子正一臉懵懂、興致勃勃地憧憬大學生活。
父母立馬又當頭一棒:“到了大學後,要儘早準備實習、考研這些事兒,別一天瞎想有的沒的。”
23歲,被父母告訴要趕快賺錢;30歲,被身邊人告訴要趕快買房買車,準備結婚生孩子……
有人說,這種生活彷彿是陷入了放羊娃的迴圈故事:
努力放羊——賺錢結婚生娃——再讓娃努力放羊。
從某種角度來說,生活確實如此。
但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孩子的生命,卻不應該僅限於此。
殷儲教授曾說,網際網路一代的孩子,他們在成長時期面臨的資訊量之巨,是我們當年難以想象的。
我們還在這邊給孩子講:“你要好好學習,將來就能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結完婚生個娃,爸媽就放心了。”
可轉頭一瞧,你的孩子正在那裡思考著什麼是虛無主義。
過時的成長經驗,預判不了現在孩子的未來。
因為沒有共同的成長經歷,所以我們很難真正理解現在孩子所承受的辛苦。
網上的一位媽媽,拼命卷自己,也拼命卷孩子。
當她把女兒捲到國外高校,以為自此可以高枕無憂時。
女兒卻在一個凌晨打電話給她:“媽媽,我好累,我堅持不下去了。我覺得活著沒有任何意思,很喪,沒有意義。”
萬幸這位媽媽聽到這些話時沒有責備女兒,而是一遍遍表達安慰和理解。
後來她才知道,女兒當時給她打電話,說的全是遺言。
因為她女兒當時原本已經考慮好了,等給媽媽打完電話,就去跳海。
有時候,我們做父母的,總習慣對孩子說:“你要堅強,你要努力,你要加油。”
但卻忘了,當我們在表達要求時,孩子卻要獨自苦苦支撐完整個過程。
還有一位媽媽也在網上求助,說自己的女兒正讀高三,最近心情不好。
她想要安慰女兒,但卻不知道能做些什麼?
評論區有位同讀高三的孩子回覆:
“阿姨,如果您女兒說想回家,那就接她回家;
如果接她回家的路上,她一句話也不說,請您什麼都不要問,也不要責備她為什麼要請假。
等回家後,您就讓她洗個熱水澡。
她要睡覺,您就拍拍她的背,說媽媽在,好好睡。
您不需要做任何自我感動、自我犧牲的事,您只需要理解她的累,不問、不指責就好。”
心理學家所說:“親子關係中,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容器。”
當孩子說累了,並不是真的要放棄了,也不是故意在那裡擺爛。
他們只是在向最親密的父母求救,想要從父母那裡獲得愛的支撐。
別等到孩子真的不堪重負,才後悔為什麼沒有在當初給孩子多一些情感的支援和包容。
所以,如果孩子說“累了”,請一定告訴他們:
1、當你想要前進時,我會一直支援你;
2、當你想要休息時,我會擁抱並等待你;
3、無論何時,父母都是你最值得信任的依靠。
當孩子說:走開……
有段時間,我也特別發愁對女兒的教育。
記得她剛上初中那會兒,經常莫名其妙衝我發脾氣。還動不動就對我說:“你走開,你能不能別管我……”
說實在的,當時也覺得特別傷心。
作為單親媽媽,我一個人把她撫養到這麼大,箇中辛苦,不言而喻。
雖然也知道這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後出現的正常叛逆行為,但當事情真實發生在我和女兒身上時,還是有些難以接受。
而且又因為工作和其他壓力,我自身的情緒狀態也並不是太好。
所以女兒的這種對抗態度持續了一段時間後,我終於徹底爆發了。
那次,我甚至口不擇言說了很多傷害她的話。
不出意料的,這次吵架讓我倆的關係徹底走入冰點。
雖然我也覺得自己這樣做不對,但站在母親的角度,我覺得自己掏心掏肺對她那麼好,卻換回她這樣的態度,內心還是覺得很委屈。
直到有次,偶然看到一篇關於青少年心理分析的文章。
裡面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了孩子到了青春期後,對父母一些對抗行為的原因:
從社會角度來看,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其實也是進入了一個新的生命階段。
他們對這個新的生命階段是未知的,迷茫的。
但生理成長又在告訴他們,他們有力量去應對這個新階段。
所以他們會在這個新世界橫衝直撞,難免“誤傷”到親人或自己。
看完後,我瞬間反應過來:
女兒那段時間正好進入了學習的新階段。
當她面對學習中的很多困惑和迷茫時,主觀自信自己可以解決,但客觀事實告訴她卻很難。
主客觀一碰頭,就容易讓她在失措中產生負面情緒。
而我,作為她最信任的人,恰好在無形中成了她用憤怒表達無助的物件。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攻擊性,也代表著孩子的生命力。
當孩子可以在關係中自然流淌攻擊性時,才能獲得安全感,並釋放自己的脆弱。
這裡化用心理學家李松蔚在《再見愛人》中對嘉賓們的一句評論:
當對方向你暴露脆弱時,就是你最靠近對方的時刻。
所以,當孩子說“走開、別煩我”時,別擔心,別關注情緒,和他們保持好“一尺”的距離就行:
1、一尺之內,是父母永遠在,隨時可以給孩子安慰和陪伴;
2、一尺之內,是父母有界限,允許孩子有自我消化情緒的時間。
《父母的覺醒》中有段話說:
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張、期望、權威、 控制。
父母需要做的,僅僅是調整身心,在每一個當下和諧相伴。
父母應該從靈魂深處認識到這一點。這樣我們才能調整好自己,心甘情願地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養他們,而不是按照我們的需求去勉強地塑造他們。
真正有智慧的愛,是聽懂孩子話語背後未說出的訴求。
當孩子說“隨便、好累、走開”時,看見他們,理解他們,用心和愛傾聽和引領他們,孩子自然也會回饋父母以尊重和信任……
•End•
本文首發於小十點,懂孩子更懂媽媽,陪伴200萬寶媽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