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樊紅敏 北京報道
歲末年初,信託公司人員變動愈加頻繁。
2024年開年以來,一方面,部分信託公司忙著招兵買馬,引入與業務轉型方向相匹配的人才,從招聘的崗位設定來看,主要圍繞標品業務、財富管理及資訊科技等;另一方面,多家信託公司被傳降薪、裁員,其中,傳統業務團隊成為被裁重點,個別公司財富團隊也是被壓縮的物件。
業內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過去信託公司組織架構主要是圍繞傳統非標融資業務,並圍繞非標產品的銷售構建財富團隊,現在則需要圍繞“三分類”新規(《關於調整信託業務分類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的業務方向來調整組織架構,這就必然涉及人員的結構性調整。
圍繞轉型業務招聘
記者注意到,開年以來,華融信託、廈門信託、蘇州信託、西藏信託、百瑞信託等多家信託公司在官網或第三方平臺釋出招聘廣告,招兵買馬。
從上述信託公司釋出的招聘資訊來看,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標品信託業務、財富管理業務及資訊科技領域等。
具體來看,標品業務方面,華融信託崗位需求包括標品信託業務部總經理/副總經理、債券信評崗、債券交易員、標品投資風控等多個崗位;廈門信託在招聘交易崗,該職位負責跟蹤債券市場的動態和趨勢,根據市場分析和投資策略執行買賣債券及資金的交易等,並要求應聘者具有2年以上債券交易經驗,熟悉債券投資與資金交易操作流程等;蘇州信託則在招聘資產配置部投資助理。
財富管理業務方面,百瑞信託在招聘財富顧問、高階財富顧問等;西藏信託在招聘財富管理中心分部負責人、財富顧問以及家族辦公室經理;蘇州信託在招聘財富管理總部理財營銷經理及助理;華融信託在招聘財富管理與家族信託部總經理、副總經理。
另外,廈門信託、華融信託、蘇州信託等多家信託公司同時還發布了資訊科技崗位。記者注意到,部分資訊科技崗也明確圍繞標品、財富管理等轉型業務方向。比如,廈門信託在招聘財富管理及服務信託方向、資產管理方向的研發工程師;蘇州信託在招聘資訊化辦公室產品經理/助理,並明確備註了“標品系統方向”。
金樂函式信託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三分類”新規的推進,信託公司發展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發展思路也有較大調整。與此同時,信託公司角色面臨轉換,“買方”角色強化,“資產管理業務”會是未來信託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財富管理服務信託業務也是在“三分類”新規下最具前景性的轉型賽道之一。諸多轉型業務面臨金融科技的介入和轉換,以適應金融行業高科技滲透的新時期發展需求,這也成為近年來信託公司高管任命和業務團隊資源傾斜的重要考量。
壓降傳統業務人員
值得關注的是,在部分信託公司忙著招聘的同時,也有一些信託公司被傳降薪、裁員。
近期,關於“多家頭部信託公司開啟降薪裁員”傳言的討論增多,據記者瞭解,捲入輿論的信託公司包括五礦信託、平安信託等四五家機構。
對於裁員、降薪風波,五礦信託方面對外回應稱,近期“五礦信託大幅裁員”的相關言論不客觀,目前公司經營一切正常,各項工作平穩有序。公司作為央企背景信託公司,始終嚴格落實監管、國資委的各項要求,為深入落實2023年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調整信託業務分類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加快業務轉型,加上落實監管部門關於信託公司異地展業部門數量限制的整改要求,近期公司對組織架構進行了重塑,進行了人員的合理調整及團隊合併。
平安信託方面也對外表示,相關裁員的傳聞不屬實,公司近期離職人員主要為與架構調整相關的業務團隊人員,以及同比例縮減的中後臺人員,且不存在所謂的降薪情況。目前公司經營管理正常,業務發展穩健。
值得注意的是,此輪裁員、降薪風波中,除了傳統業務人員之外,財富管理人員同樣也成為被壓縮的重點之一。
“過去支撐信託行業高速發展的業務主要是房地產、政信類信託等高報酬率的非標融資類業務,隨著這些業務的減少,導致信託公司的利潤出現下降。信託公司必然會裁減從事傳統業務的人員,實現降本增效。”北方地區某信託公司財富管理部主管向記者表示,個別信託公司財富團隊過於龐大,且在財富管理服務信託業務利潤微薄的情況下,自然會縮減財富人員,以壓縮成本。
據百瑞信託統計,信託行業人均淨利潤自2012年首次突破300萬元以來,2013—2017年均穩定在300萬元以上。受監管加劇及行業轉型影響,2018年以後,信託行業人均淨利潤快速下降至230萬元左右,2022年人均淨利潤大幅下降至175萬元。
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統計資料,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信託行業人均利潤進一步下降(154.87萬元)。
從信託公司財富團隊建設歷程來看,早在2017年前後,信託業就開始發力財富端建設。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35家信託公司成立了財富中心,不同地區財富中心機構數量合計204家,2017年新成立的財富中心機構數量超過20個。截至2018年11月,有近50家信託公司成立了近350個財富中心,較2017年年末增加了100多個。
2019年各板塊崗位人員佔比基本保持穩定,其中業務崗位從業人數由45.6%降至41%,財富崗位從業人數由19.9%升至21%。
百瑞信託相關研報也提到:“經過前期大力佈局財富中心,2022年信託公司佈局財富管理力度有所放緩,有3家信託公司新增財富中心。”
不只是普通員工,信託公司高管同樣變動頻繁。據統計,以監管批覆時間為口徑,2023年,共35家信託公司高管變動,佔67家信託公司總數的52.24%。其中,22家公司的“一把手”(董事長、總經理或總裁等)更迭,佔比32.83%。而2024年以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有中原信託、平安信託等多家信託公司的高管發生變更。
組織架構調整持續深入
記者注意到,“組織架構重塑”“架構調整”成為五礦信託、平安信託強調的關鍵詞。實際上,隨著信託業轉型的推進,近幾年信託公司組織架構的調整最佳化也在不斷推向深入。
據百瑞信託統計,2022年共有47家信託公司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其中多數公司是增加資產服務信託業務部及資產管理信託業務部等。而2019年、2020年新增部門主要是標品類投資部門,2021年主要是家族信託辦公室、慈善信託辦公室、服務信託業務部及股權投資業務部等。
另外,2022年共有8家信託公司進行事業部調整,與2021年調整事業部的信託公司數量持平。其中有3家公司新增事業部,5家公司取消事業部。新增的事業部主要開展的是資產管理信託業務和特殊資產業務。
“現有的組織架構(包括前臺和中後臺架構)以及人員能力匹配,與‘三分類’下未來的發展模式存在錯配。目前行業正在不斷調整人才結構,同時加強前臺和中後臺專業化能力建設。”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中國區金融機構諮詢業務負責人曲向軍近期撰文提到。
甘肅省金融學會常務理事袁吉偉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也表示,信託公司過往主要是圍繞非標建立的能力體系,未來其對於投資、財富管理、資產服務等方面的能力要求一定會更高。在能力體系重構過程中,必然涉及人員的重構,信託公司應該給予現有人員學習和培訓,幫助其適應新業務發展的能力需求。同時,這也需要信託從業人員要儘快適應轉型發展要求,否則可能會面臨被分流或者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