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黃宗彥 每經編輯:陳俊傑
隨著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理念不斷擴散,A股投資者對ESG的關注也與日俱增。
近日,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注意到,滬深兩大交易所的線上互動平臺——上證e互動和互動易,以“ESG”為關鍵詞的問答數量越來越多(含已回覆和未回覆)。經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統計,2021年至2023年,兩大線上互動平臺有關ESG的問答數從112條增加至2140條,漲幅近20倍。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前11個月互動數量增長趨勢平緩,直到12月突然出現1917條,環比暴增80倍左右;同時,今年1月份兩個互動平臺的問答數也達到1967條。
其中關於公司ESG評級表現的提問佔比較高,有提問者先後向不同的上市公司發出類似“公司評級水平不佳,是否制定了ESG指標改進措施”的問題。甚至有提問者從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先後向100多個公司提出前述相關問題。
為什麼會突然出現ESG話題集中爆發增長的現象?對提高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對ESG認知有什麼影響?背後的提問者是誰?
針對這一現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中歐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的投資者會越來越關注ESG和ESG投資,這是大的趨勢。“ESG投資或者ESG披露體系,初心是為投資者提供一套對上市公司的非財務評價體系。隨著中國的股市機構投資者比例上升,機構投資者對ESG的關注程度會越來越高,因為這是幫助他們進行資產配置或者進行風險識別、選股時的一個重要參考工具。”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第三方ESG諮詢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數量集中增長,應該不是正常的市場反應,裡面有可能是某些第三方評級機構作為推手,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高校用“社會實驗方法”來作量化研究。對於交易所線上互動平臺的功能,他認為,“如果提問者的身份不是投資人,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反作用”。
ESG問答數激增80倍
滬深交易所開設的線上互動平臺,旨在幫助中小投資者與上市公司更快捷、方便地交流。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投資者當下最為關心的問題和趨勢。
視覺中國圖
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日前統計發現,截至2024年2月3日,在滬深兩大線上互動平臺上輸入“ESG”的關鍵詞,相關問答數量日益增長——從2021年112條,增長到2023年的2140條(含已回覆和未回覆),漲幅近20倍。
從統計結果來看,2021年和2022年之間的差距並不算特別明顯,但是到了2023年,投資者對ESG的關注度有了爆發式增長。
對此,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中歐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認為:“一是監管,包括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特別是被主要指數納入成分股的上市公司的ESG表現要求越來越高;二是國資委對央企及控股子公司也要求ESG全覆蓋,或者ESG披露全覆蓋,所以投資者對這個話題關心是自然的。另外,‘雙碳目標’提出後,也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著手相關工作的部署和推進。”
不過,芮萌指出,雖然目前投資者關注度有所提高,但是從絕對值來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滬深兩市接近5000家公司,平均下來還達不到每個公司的ESG都被關注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進一步統計後發現,2023年前11個月的互動數量其實並沒有顯著增長,但是到了12月卻突然劇增,由11月的23條上升到12月的1917條,環比增長超80倍。增長趨勢甚至延續到今年1月份——今年1月,以“ESG”為關鍵詞的互動數量已經達到1967條,幾乎快趕上2023年全年水平。
對ESG評級表現不滿意
從提問的內容來看,多數為投資者對所提問公司的ESG評級表現不夠滿意,詢問公司是否有提高評級水平的措施,以及是否在具體的E、S或者G維度進行針對性的提高;同時,也有投資者詢問公司是否單獨披露了ESG報告、公司是否制定了ESG戰略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問題中,有些提問者先後向不同的上交所公司詢問相似的ESG評級表現問題。如妙可藍多(SH600882,股價12.88元,市值66.17億元)就發現向其提問的提問者從2023年12月11日開始,就關於“上市公司在某某ESG體系評級不突出,是否有明確的ESG指標提升方案”等問題,向48個不同的上交所公司發問。
據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核實,這位ID名為“祈谷蘭”的提問者從12月到今年2月,先後向103家上交所公司提出上述問題,且與其做法相同的提問者亦不在少數,不免讓人懷疑背後動機。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第三方ESG諮詢機構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分析表示,如果數量集中增長,應該不是正常的市場反應,裡面有可能是第三方評級機構做推手,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高校用“社會實驗方法”來作量化研究。
“客觀來說,交易所的互動數量增多,肯定能夠提升上市公司對ESG的認知,畢竟是從投資者的角度來提問。但是,提問者的動機很難去揣測,除非有一個系統性的資料統計和分析。”該專業人士表示,“如果光是提醒(評級表現)或者是導向(提高評級)比較明顯的,提問者的身份就可能不是投資人了,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反作用。我認為應該客觀看待這個現象,看能否透過統計獲取一些特徵,以此判斷是市場自發形成的行為,還是故意操縱。”
同時他認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如果只是這種泛泛的提問,對於ESG意識提升意義不大,下一階段需要關注實質性問題。“比如醫藥行業,可能要關注研發的倫理、汙染的防治;鋼鐵或者能源行業,可能需要關注轉型的議題。這些議題,才是切中要害的。”他補充道。
一位不願具名的A股上市公司董秘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常有人會拿同樣的問題問不同的公司,看各公司的回覆,一般以蹭熱點為主。ESG是個熱點,但只問評級不高的原因,感覺有目的性。而且,評級機構很多,為什麼只提這一家?”
關注ESG需提防“漂綠”
不管是機構當推手,還是投資者自發關注,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都將促進上市公司重視ESG實踐,以及ESG表現。
而關於前述提問者提到的上市公司ESG評級表現不佳,該如何提升等問題,不少上市公司的回覆較為籠統,對於如何提高評級水平並未給出具體的措施。
紅豆股份書面回覆《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當前,國內ESG評價評級正處在起步階段,特別是存在評價標準制定水平參差不齊,實施規範程度不一、影響力差異大的問題。不同的評級機構對同一家企業的評價結果可能存在明顯差異。
而投資者對ESG的關注,本質上還是為了從中尋找更多投資機會。芮萌認為,關於ESG評級、ESG報告和ESG戰略的話題,其實三者之間是一個互動的關係。ESG戰略來自於上市公司,ESG報告也來自於上市公司甚至監管機構,同時也來自於審計機構和諮詢機構;而ESG評級主要是來自於評級機構,他們是這個市場上的ESG資訊供給方。這幾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的,如果沒有戰略就沒有報告,沒有報告就不需要評級。所以有了評級可以促進公司更好地執行ESG戰略,有了ESG戰略,公司可以有更好的ESG報告。
實際上,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同樣也需要抓住ESG的機會,並透過開展一系列ESG工作,充分向外界展示和提高公司的投資價值。這也是ESG工作的核心和目標之一。
對此,芮萌建議,上市公司應該根據自身的能力以及對ESG的認知,同時基於市場的監管和競爭壓力,從中選擇自己的ESG實踐目標。比如,在不同行業,ESG在三個領域的側重點和權重是不一樣的,有的行業可能關注E,有的行業關注S,還有一些行業重點關注G。所以,上市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行業的特徵,把ESG的實踐變成一個長期、戰略性的發展理念。
這樣,ESG一方面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好的競爭優勢,同時也可以降低公司各種各樣的風險,從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競爭力,並提高它的估值的水平。
不過,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如果上市公司藉助ESG信披進行“漂綠”,或者誇大、美化公司的形象和價值,投資者該如何應對?芮萌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甄別。第一是報告整體性和系統性,與優秀的大公司相比是否相似;第二,可以看公司的ESG評級高低;第三,看報告最後是否有第三方的審計意見,以及是否聘用了外部的諮詢機構協助,再看這些諮詢機構的資質如何。這樣可以綜合評估ESG報告的含金量,並儘可能的避免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