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汽車產量3011.3萬輛,同比增長9.3%,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轎車1086.3萬輛,SUV 1183.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2%和10.5%。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30.3%,產銷量都是世界第一。
產業格局發生大變化,有11個省區市汽車產量超過100萬輛,同比增加1個,廣西“掉隊”,同比減少44.90%至97.52萬輛,排名也跌出前十;江蘇、北京則成功“上位”——
前者汽車產量同比大漲74.89%至165.03萬輛,正聚力建設“新能源之都”的常州扛起大旗,從引進、理想兩大整車企業,到中創新航、寧德時代、蜂巢能源等動力電池巨頭,佛吉亞、泰瑞電子等零部件企業陸續落戶,當地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去年新能源領域製造業產值7680.7億元,同比增長15%;新能源汽車產量67.8萬輛,同比增長97.3%,佔全省產量的70%。
後者汽車產量同比提升15.11%至100.27萬輛。作為國內最早佈局新能源汽車的城市之一,北京除了擁有北汽藍谷,還吸引理想(理想汽車北京綠色智慧製造基地)、(小米汽車總部)、寧德時代(2024年計劃開工建設北京工廠)等企業入駐,備受關注的小米汽車首款車型SU7、理想汽車首款純電車型MEGA就是在北京工廠進行量產。
傳統汽車製造大省湖北、吉林跌出前五,取而代之的是安徽、山東。前者躍居中部地區第一,汽車產量達208.80萬輛,同比增長19.53%。安徽將汽車列為“首位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支援新能源汽車產業叢集建設的舉措,目前全省已集聚7家整車企業:奇瑞、江淮、蔚來、合肥長安、合肥比亞迪、大眾安徽、漢馬科技,初步形成安慶、宣城、滁州、馬鞍山等多個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叢集。
山東勢頭更是兇猛,去年汽車產量達到197.39萬輛,上升5個名次;同比大增65.01%,增速高居第三。主要得益於濟南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及核心零部件專案一期建成投產(主要生產海豚、宋L、騰勢N7),以及上汽通用煙臺生產基地、濟南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車專案基地、上汽通用五菱青島生產基地、一汽大眾青島生產基地、奇瑞汽車青島生產基地同時發力。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30多秒就能下線一輛Model Y/Model 3,去年累計交付94.7萬輛,同比增長33%,在其全球產能中佔比過半。這裡也已成為特斯拉在全球主要的出口中心,遠銷亞太、歐洲等市場。不過由於上汽大眾、上汽通用跌幅明顯,導致上海全年汽車產量同比減少28.71%至215.61萬輛,退居第三。
重慶成功完成新舊動能轉換,形成燃油汽車和電動汽車雙輪驅動,去年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0.81%至231.79萬輛,時隔7年重回全國第2的位置。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50.03萬輛,同比增長30%。“重慶造”汽車已遠銷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年出口36.8萬輛,出口金額33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8%和51.9%。
目前,全市擁有長安系、賽力斯等規模以上整車及零部件企業上千家,具備從設計到零部件供應的完整產業鏈。根據規劃,到2027年力爭汽車產業規模突破萬億,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銷超過200萬輛。
廣東以519.19萬輛的汽車產量,連續第七年位居全國第一,超過二三名總和,約佔全國總產量17.2%。目前,全省已形成以廣州、深圳為核心集聚區並輻射周邊地區的產業鏈體系,涵蓋整車及零部件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擁有廣汽集團、比亞迪、東風日產、小鵬汽車等龍頭,以及一汽大眾在南方最大的生產基地(大眾佛山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253萬輛,同樣高居第一,換句話說,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廣汽埃安智慧生態工廠(全球唯一一座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小鵬汽車廣州工廠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