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地理、制度、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疊加之下,我國人口數量,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
這種體量的人口數量,也存在著明顯的弊端,比如歷代王朝三百年一更迭的規律,便是人口數量與耕地承載力衝突的結果。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裡,我們也遭遇到了這種情況,過快增長的人口,對整個國家的生存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以至於抑制人口增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地方工作的重點任務。
結合歷年出生人口資料可知,這種努力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人口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
之後出生人口開始下降。有意思的是,與人口增速下降同時發生的,則是我國融入世界(以加入WTO為典型標誌)。
在這種人口過多、耕地承載不足思想的影響之下,人們將過得不好的原因,歸結於人口太多。
以至於,有人說,假如我國像美國一樣,只有4億人,我們一定可以過上像美國一樣的生活。
統計資料和人口模型,也有一組預測資料,預估我們會在2100年,實現全國僅有4億人的目標。
假如我國只有4億人,首先要搞清楚如何實現10億人口的減少。
現代文明社會,不管採用哪種手段,一年上百萬甚至上千萬人口自然消亡、同時不會有新生人口出現的機率,基本上不存在(請忽略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人口減少現象)。
所以唯一剩下的方法,是人們生育意願下降到基本不生的程度,同時現存人口以老化的方式自然消亡。
《世界人口展望2024》低預測方案,便是這樣一種悲觀的想法,即:假定我國人口生率在未來七十年持續走低,同時現存人口大量老死,可得到全國近僅存4億人的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人口結構會是什麼樣的呢?畢竟人口學者普遍認為,人口結構比人口數量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更為重要。
如果這種預測成為可能,我國2100年4億人口中,大約40%的人口年齡在80歲以上。
同時,20歲以下的人口,不超過全部人口的10%。
所有與年輕人相關的就業、消費等經濟行為,皆會大幅度減少,同時與老年人相關的產業,均會變成朝陽行業。
這並不是這組資訊的全部內容。
與我國4億人相比,日本還剩下五千萬人口、印度10億人口和美國3.1億人口。
雖然都是老年人多、年輕人少的收縮型人口結構,但其他三個國家,尤其是印度和美國的老齡化現象要輕微很多。
更少的老年人,意味著這兩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將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