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關係著老百姓的生活,我國電費實行階梯電價,就是為了幫老百姓省點錢,但最近有訊息稱,電費收取方式要大改,階梯電價將取消,這是真的嗎?
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電力。我國電費之前實行階梯電價,用電超過一定量之後,電價也隨之上漲。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幫老百姓省點錢,二是督促大家節約用電。但最近網傳階梯電價將取消,電力收費方式要大改,這是真的嗎?以後用電怎麼收費呢?
階梯電價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實行階梯電價,也就是把使用者的用電量分成幾個檔,每個檔之內按照不同的價格收取電費。
這樣的計費方式,至今已實行10多年時間,大部分人也都已經形成了習慣。2012年6月14日,國家發改委釋出訊息稱,居民“階梯電價”將於2012年7月1日在全國範圍內實施。
之所以實行分檔計價的收費模式,一方面是為了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用電需求,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以山東為例,居民每月用電量在210度以內,按照每度電0.5469元的價格計費;第二檔使用者每月用電210度到400度之間,在第一檔基礎上加價0.05元計費。
第三檔使用者每月用電超過400度,每度電價格在第一檔基礎上上漲0.3元,即0.8469元。三檔電費的電量和電價,不同地區電價略有差異。
大部分情況下,第一檔的電量基本就夠居民一家日常使用。而0.5469元的價格,也低於單位供電成本,相當於國家電網在做虧本買賣。
第二檔用電量基本涵蓋了單位供電成本,並且還能保證供電企業擁有一定的利潤,當然這部分利潤也並不算高。
第三檔以上的電量,不但涵蓋了供電企業的成本和利潤,還可以用來補貼第一檔使用者沒有承擔的供電成本和其他費用。
三檔計價方式既保證了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用電,讓他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保障正常生活,又讓耗電大戶承擔更多的費用,一定程度上彌補低收入群體用電帶來的虧損。
說起來這也算是一種“劫富濟貧”的行為,不過國家主導的政策,自然不可能說得這麼直白。更重要的是,用電量多少使用者自己完全可以控制,想要節省電費就少用電,把每月的用電量控制在第一檔之內。
所以,階梯電價既降低了大家的生活成本,又可以督促大家節約用電。而對大部分人來說,除了夏天少數幾個月開空調耗電量大點之外,其他大部分時候,每月用電量基本在第一檔之內,對階梯電價也沒有特別明顯的感覺。
國際通行原則
階梯電價在我國實行了10多年,而這並不是我國首創,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早就開始實施階梯電價,可以說這種計價辦法是世界主流國家的通用方式。
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為了減少使用者耗電量,美國和日韓等國家開始對居民用電採取階梯電價的做法,用得少單價就低,用得多單價就高,實行累進計價政策。
1974年6月,日本開始對居民用電實行階梯電價,同樣也是分成三個檔次。以東京電力公司為例,第一檔為120度以內,每度電價17.87日元(約合1.45元人民幣)。
第二檔電量在120度到300度之間,每度收取22.86日元(約1.9元人民幣);第三檔為300度以上,每度24.13日元(約2元人民幣)。
另外,因為當時技術限制,電力儲存不易,而居民用電存在季節和晝夜之間的巨大差距,所以高峰和低谷時,耗電量相差非常大。
電力利用效率低,導致供電成本急速上升。為了減少類似情況造成的損失,日本還根據時間段對電費差別計價,也就是所謂的波峰波谷電價,以促進電力的有效利用。
美國的階梯電價,也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在階梯電價的基礎上,美國還採取冬季和夏季雙軌制價格。
夏天耗電量大,每度電的價格就稍微高一點;到了冬天耗電量小,電價就定得稍微低一點,平衡冬夏兩季的用電量。
美國的電力單價,包括基本費用、燃油費、消費稅、州稅等固定專案和配電費用、發電費用、電力輸送費用等按照用電量計算的專案,這些都由居民承擔。
作為私人企業為居民供電,定價肯定是不可能虧本的,區別就在於多賺還是少賺而已,美國的電價相對而言並不便宜。
德國居民也有自己的省電套餐。不同的供電公司之間,定價會有細微差別,透過比價網站尋找一家更便宜的供電公司,頗受德國人歡迎。
德國由能源公司負責發電,共帶你公司負責給使用者供電,電價完全市場化,不同的公司之間,電價可能相差一倍有餘,這就導致德國人喜歡上網搜尋更便宜的電力供應。
未來電力會如何計價?
階梯電價是很多國家採用的計價機制,好處非常明顯。不過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網傳訊息稱,我國將全面取消階梯電價,轉而採用更加靈活多樣的定價機制。
訊息一出立即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和討論,很多人擔心第一檔的便宜電再也不會有,電價只會越改越貴,讓居民多掏錢。
那階梯電價真的取消了嗎?以後我們的電費計價方式將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階梯電價機制並沒有取消,只是國家出臺新政策,在階梯電價的基礎上,增加分時電價制度,進一步細化了電力計價機制,這也是我國電價制度的“雙軌制”。
所謂分時電價,就是根據一天中不同時間段的用電需求,將電價分為高峰、平谷和低谷等不同的時段,針對不同時段再細分不同的電價。
這樣的細化設計,就是為了更好地調節電力市場的供求關係,引導使用者節約用電合理用電,進一步降低用電成本。
以2024年10月的價格資料為例,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峰谷電價差都呈現下降趨勢。其中浙江地區峰谷價差最高,達到每千瓦時1.3522元;北京上海廣東等17個省市的峰谷價差,維持在每千瓦時0.7元左右。
波峰波谷電價制度,引導居民合理分配用電時段,提高我國電力能源利用效率,減小波峰波谷用電量的差距,同時多用波谷電力可以進一步降低電費負擔。
除此之外,我國還在探索更加靈活多樣的電價機制,兩部制電價制度就是為了進一步最佳化電力資源配置,提升電力系統整體執行效率。
何時能實現免費用電?
透過不斷推出新的電價計費機制,國家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多收錢,而是為了實現電力資源的更好配置,既保證供電充沛穩定,又能避免浪費。
以前我國電力主要依靠火力發電廠來供應,為了保障生活生產用電,每個電廠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煤炭,既耗費了大量資源又汙染了環境。
後來我國制定“雙碳戰略”,為了實現減排目標,促進能源可持續利用和人類可持續發展,我國大力發展風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
再之後隨著我國光伏技術發展,在西部地區的戈壁沙漠中,大規模建設光伏電站,還在全國各地農村大力推廣。
透過這諸多措施,逐步擴大清潔能源的佔比,減少對火電的依賴,再加上不斷進步的核電站技術,我國電力供給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
不過這些措施,只能保障我國電力供應,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同時還繼續透過多種定價機制,引導國民合理用電,儘量減少浪費。
要想實現用電自由,甚至是免費用電,最後的依靠只能是“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目前全球建設的核電站,全都是依靠核裂變方式來釋放能量轉化成電能。
雖然這種核裂變的方式相對於傳統的火電來說,已經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但和核聚變比起來,這無異於螢火之光與皓月爭輝。
“人造太陽”就是實現可控核聚變,透過科技手段做出一個“人造太陽”,跟我們提供光和熱的太陽,就是一直在進行核聚變反應。
核聚變方式可以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讓人類徹底實現能源自由,而這都需要依靠我國科研人員不斷努力,讓可控核聚變能早日投入實際應用。
2000年9月,我國“人造太陽”實驗基地動工,2006年9月第一次放電成功。我們耗時10年建成世界首個“人造太陽”裝置;又在此後15年中,先後創造了1兆安、1億度和1000秒的世界紀錄。
2023年4月,我國核聚變專案成功實現穩定態高約束模式執行403秒,標誌著我國離可控核聚變又近一步。這個專案何時真正成功了,能源自由時代也就真的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