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概念到應用,盈利能力正在成為AI公司最重要的考核指標。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大模型企業而言,已經真正地進入到了去偽存真的階段。對於那些還停留在概念階段或者始終不能實現大規模商用的大模型企業而言,淘汰賽已經拉開序幕。
很顯然,市場對於企業的考量,已經開始向盈利端傾斜。
實際上,自移動互聯的風口興起後,先進科技的商業應用端速度就在加快。2019年,以特斯拉為首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就開始風靡全球。
此後,全球新能源產業鏈就開始爆發式發展,從概念端到量產,全球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僅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
進入2022年,全球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考核方式發生了劇變,從炒概念到考核交付,可見該領域的變化之快。2023年,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考核方式已經從交付量過渡到了對盈利能力的考核。由此可見,一場科技的競賽,留給企業的時間並不會很多。
在新能源汽車成為全球風口後,另外一場關於AI的浪潮也開始形成。
2022年11月,OpenAI推出了全新聊天機器人模型ChatGPT,產品上線僅5天使用者數量突破100萬。到了2023年年初,AI以及大模型就成為全球風口。
2023年,OpenAI收入突破16億美元,成為歷史上營收增長最快的產品公司之一。僅僅一年時間,國內的大模型公司也是遍地開花。其中比較有名的就屬於阿里、百度、商湯科技、科大訊飛、三六零等企業。
但是相比於微軟、谷歌、Meta等科技巨頭,國內的AI公司大部分還處於燒錢階段,且商業化並無明確的時間表,而且相比於全球頭部科技巨頭,抗風險能力相對也比較差。
有元宇宙的案例在前,Meta已經從元宇宙的鉅額虧損的“泥潭”中爬了出來,且業績和股價均創出了新高,反觀部分A股元宇宙公司,不僅業績不能兌現,企業也在一次次內耗與蹭概念中,業績越來越差。
此次,不少網際網路企業進軍AI,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對於這些企業的考核也已經開始清晰,如果企業的持續的投入不能在營收端兌現,那麼市場用腳投票則是必然選項。
業績為“王”
十年之前,微軟、谷歌、Meta等科技巨頭紛紛入局人工智慧,開啟了AI領域無限競爭。
但是,苦於沒有真正落地的應用,各大巨頭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直至2020年,元宇宙概念開始風靡全球,AI才開始“具象化”。
2020年12月,馬化騰在內部文章中提到:“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正在到來,移動網際網路十年發展,即將迎來下一波升級,我們稱之為全真網際網路”。
由此,全球的元宇宙浪潮席捲而來。
2021年10月,全面擁抱元宇宙的“Facebook”更名“Meta”。
2021年12月30日,“AI四小龍”之一的商湯科技登陸港交所。不幸的是,僅僅過了一年時間元宇宙的風口就變成了巨坑。
由於持續的鉅額投入看不到回報,資本市場選擇了用腳投票。
一年不到的時間裡,Meta股價跌去了71%,市值暴跌超過了6100億美元,而Meta也跌出了全球市值前二十大的公司。
那一年,扎克伯格的作為全球最倒黴的超級富豪,身價跌沒了1000億美元。不僅如此,巨大的跌幅引起了投資者的不滿,扎克伯格一度徘徊在了危險的邊緣。
為了挽回投資者的信任,最終扎克伯格削減了元宇宙的投資,重新將重心放在了社交與AI上,Meta的頹勢才開始扭轉。
2022年6月,一場慘烈的閃崩暴跌,席捲了商湯科技。千億市值的人工智慧龍頭,單日跌去了915億港元。當時有市場分析認為是商湯科技鉅額的解禁引發了這場暴跌,但站在今天的視角,背後的業績恐怕才是引發恐慌性拋盤的最終原因。
此後,基石投資者阿里以及軟銀持續大幅拋售商湯科技,直至今天,商湯科技的股價依然還在底部徘徊。業績帶來的利空,至今還在影響著商湯。
有了元宇宙的前車之鑑,資本對於AI企業的估值更加的全面,也更加的成熟。對於AI創新型領導企業,營收增長則是重要考核因素;對於傳統網際網路跨界AI企業,盈利能力則是直接考核因素。
以三六零為例,2024年年初,周鴻禕宣佈三六零集團已構建了包括攻擊檢測、運營處置、追蹤溯源、知識管理、資料保護、程式碼安全、內容安全等多個專家模型,並在安全能力上超越了GPT-4。
但是在盈利能力水平上,仍然相差甚遠。根據其三季度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三六零實現營收56.09億元,同比下滑16.76%;淨虧損為5.79億元,同比下滑57.03%。具體到第三季度,其實現營收19.17億元,同比下滑14.21%;淨虧損2.38億,同比下滑72.46%。從營收結構上來看,三六零網際網路廣告及服務、網際網路增值服務兩項合計佔據了該公司營收的70%以上。
也就是說大模型不僅沒能給公司帶來有效的營收轉化,反而公司的營收能力進一步萎縮,反饋到資本市場,自去年高點至今,三六零股價跌幅超過了35%。如果從其上市最高位算起,其跌幅超過了80%。
而作為AI頭龍的商湯,也不好受。根據其2024年中期業績顯示,今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營收為17.40億元,淨虧損24.57億元,情況不容樂觀。
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3年,商湯科技分別虧損34.28億元、49.63億元、121.58億元、171.40億元、60.45億元、64.40億元,加上今年上半年的虧損,六年半的時間,商湯科技一共虧掉了526億元。
另外比較危險的訊號是,儘管其虧損幅度開始減少,但是其營收能力的水平也下滑。財報顯示,2021年至2023年,商湯科技的營收分別為47.00億元、38.09億元、34.06億元,糟糕的盈利能力,讓市場充滿了擔憂。
轉型的陣痛期
業績的壓力,以及持續的虧損,讓這家龍頭AI公司苦不堪言。
但OpenAI在商業化上的成功,又給商湯科技指明瞭方向。從2023年開始,商湯科技開始減少智慧城市這些傳統AI業務,將公司的重心轉移至生成式AI。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3年商湯科技在生成式AI上的收入達11.84億元,相比於2022年同期暴增199.9%。
2024年,商湯經歷了至暗時刻,其股價一度暴跌至0.58港元/股。
但是業績的持續兌現,最終挽救了暴風中的商湯。根據其中期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商湯實現收入17.4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生成式AI業務收入近11億元,同比大幅暴增256%,佔公司收入的比重達60%,已成為集團主導性業務。
財報還顯示,報告期內,3000多家行業頭部企業使用商湯的大模型及智算服務。
商湯集團董事長兼CEO徐立表示:“生成式AI迎來黃金髮展時期,我們正處於下一波增長的有利位置。這次中期業績反映公司全面向生成式AI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已階段性達成,未來將不懈地革新技術,引領行業邁向通用人工智慧時代。”
在生成式AI的加持下,商湯科技的股價也開始大幅反彈。根據統計顯示,自今年4月低點開始,商湯科技股價最高漲幅超過了400%,總市值一度超過800億港元。但隨著風口的逐漸過去,商湯的股價也開始回落,目前市值僅為506億港元。
根據IDC近期釋出的市場份額報告,商湯的大模型平臺及應用以16%的市佔率排名行業第二,智算服務以15.4%的市場份額躋身行業前三。
但儘管業績結構有所改變,營收也有所回暖,鉅額的虧損依舊是懸在商湯科技的頭上的一柄“利劍”。財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商湯科技期末現金以及現金等價物為76.27億元。
另外,近期商湯科技裁員還引發了市場的關注。針對裁員,商湯科技回應稱,商湯積極推進戰略轉型,聚焦‘大裝置-大模型-應用’重點業務和戰略增長領域,並進行相應的組織和人才結構最佳化和調整,以更好地滿足業務發展需求。
一位商湯IAG部門的前員工告訴媒體,這些年商湯一直在裁員,他了解到,這次裁員涉及研究院、SCG(智慧城市與商業事業群)、IAG(智慧駕駛)等部門。
侃見財經認為,以當下商湯的營收以及虧損比例來看,其儘管轉型已經正在積極地進行之中,但是仍沒有到安全的程度。對於商湯來說,持續的虧損已經讓不少資本望而卻步,其中阿里以及軟銀的大幅度減持也已說明市場的態度。此次AI的風口,既是危機也是機遇,如果商湯能抓住機會則可以一舉渡過難關,如果錯失這次機會,商湯再想翻身,恐更加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