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情況下,我們生產了多少商品和服務,就要消費掉同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才能實現經濟的內迴圈。
得益於以集裝箱為代表的全球航運發展、生產與消費實現了地球村級的轉移,即我們所需要的商品,可以在幾千公里之外的地方製造。
有人會問,運輸成本最終誰來買單?相對於本地高昂的人工成本,在一個人工成本更便宜的地方購買商品,算上運費和關稅,最後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商品價格,要遠低於本國製造的價格。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條件,是勞動效率還不足夠高、很多生產環節大量依賴人工。
隨著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在生產領域的大規模使用,勞動效率得到極大提升,人工成本在商品製造環節所佔比重進一步下降,在哪裡生產已經不再那麼重要。
反而是其他因素,比如營商環境、制度的穩定性、關稅、雙邊關係等因素,在全球貿易中的影響力正在上升。
你可以看到,最近一些年,一些製造業迴流到很多發達國家,人們驚奇地發現,在一個人工成本更高的地方生產商品,其最終能夠獲得的收益,並不比某些人工成本更低的國家低。
所以,跟生產相比,消費成了困擾很多國家更大的難題。
來自生產和消費的資料,能證實這個結論。
在前述資料中,我們說過:生產由工業、農業等部門構成,消費則以服務業為主。
當然,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有一種叫支出法的統計口徑,本身也是以消費作為核算基準的,即最終消費支出。
此處我們取最終消費支出中的居民最終消費支出,與工業、農業的增加值進行比較。
我們選取了15個消費達到8千億美元的國家,合計實現了居民最終消費支出43.4萬億美元。
作為對比,這15個國家,從生產角度看,只創造了22萬億美元的價值。
之間的差額接近生產的一倍、消費的一半。很多網友會問:他們消費的東西來自哪裡?
你如果經營過企業,你會發現,你面臨的最大問題,更大機率不是生產不出來東西,而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要賣給誰?
市場從不缺賣家,但永遠缺買家。
從圖表看,答案是我國為主的出口型國家。
我國創造了8萬億美元的商品,但同時僅有6.7萬億美元的消費,意味著會有很大一部分商品,得賣給其他國家。
反觀包括韓國、日本在內的其他國家,其所消費的商品,一般是生產創造價值的2倍、3倍甚至是4倍以下。
跟這些國家相比,如果說他們是生產侏儒、消費巨人,那我國就是生產巨人、消費侏儒。
尤其值得說的是美國,僅創造了4萬億美元的商品,但消費卻超過17萬億,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
不誇張地說,如果有人給你一個渠道,能讓你的商品在這個最大的單一市場銷售,但凡多猶豫一秒,就是對自己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