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 片是爬行動物的標 配,恐龍作為爬行動物當然也是渾身長滿了鱗片。 直到20世紀末,中國遼寧省發現的化石證明,其實許多恐龍也是長羽毛的。 長羽毛的恐龍貌似要比長鱗片的恐龍“高階”,但其實恐龍的鱗片中藏著不為人知的大秘密,皮糙肉厚的恐龍其實很敏感。
侏羅紀的袖珍殺手
大部分恐龍是長鱗片的,其中就包括了侏羅獵龍。在最初的研究中,古生物學家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侏羅獵龍尾巴上的鱗片時,注意到每一枚鱗片上都有奇怪的同心圓結構,這種結構在其他恐龍鱗片化石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關於這種結構的成因,古生物學家起初認為是在化石的形成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出現的,並非侏羅獵龍鱗片上原有的結構,所以就沒有特別進行討論和研究。
最近,來自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的古生物學家又一次研究了侏羅獵龍的鱗片,這次他們將注意力放在了奇特的同心圓結構上,並且揭開了其中暗藏的玄機。從儲存的鱗片化石上看,每一枚鱗片上都有尺寸和結構相同的同心圓,證明這個結構是有規律性的,也就是侏羅獵龍尾巴上的原生結構,並非在化石形成過程中出現的。
侏羅獵龍尾巴鱗片上的同心圓結構
證明了同心圓結構是原生的,那麼這個結構又有什麼特殊作用呢?古生物學家起初也是一臉懵,因為之前在其他恐龍的鱗片化石上並沒有發現類似的結構。既然沒法從化石上找答案,那麼就從今天地球上長鱗片的動物中找線索吧。經過全面的調查,古生物學家真的就在鱷類的鱗片上找到了相似的結構。
鱷類鱗片上的同心圓結構,全稱是資訊系統控制中樞,說白了就是壓力感受器。當鱷類在水中活動的時候,能夠透過鱗片上的壓力感受器探測周圍環境壓力的變化,特別是感知獵物的存在,相當於軍艦和潛艇上安裝的聲吶。
鱷魚的面部皮膚上有同心圓結構的壓力感受器
侏羅獵龍的尾巴鱗片上竟然有壓力感受器這種高階“裝置”,說明侏羅獵龍的尾巴非常敏感,真的是出人意料。新的問題又來了,鱷魚鱗片上的壓力感受器是透過水作為介質來探測壓力變化的,可侏羅獵龍是生活在陸地上的,尾巴鱗片上的壓力感受器在空氣中很難感知周圍壓力變化,這個結構豈不是很雞肋?
海島暗夜摸魚王
想要弄清楚侏羅獵龍尾巴鱗片上壓力探測器到底有什麼用,就得深入它生活的環境中去一探究竟。侏羅獵龍生存於距今1.51億年前晚侏羅世的歐洲,不過那個時候的歐洲西部和今天完全不同,既沒有南面高聳的阿爾卑斯山脈,也沒有北面平坦的沿海低地,有的只是一大片將陸地淹沒的溫暖亞熱帶淺海。島嶼便是淺海中僅有的陸地,而侏羅獵龍就生活在侏羅紀歐洲淺海的島嶼之上。
侏羅紀的歐洲海島
與大陸相比,島嶼的面積非常小,資源也很有限,根本無法支撐大型動物的生存,所以這裡的動物體型普遍很小,侏羅獵龍就是最好的代表。以侏羅獵龍的體型看,在陸地上也只是捕食像昆蟲這樣的小動物。為了能夠填飽肚子,侏羅獵龍將目光投向了圍繞著島嶼的淺灘,還有島嶼上的池塘、洩湖等水域。
侏羅紀時的地球
在白天,侏羅獵龍大部分時間都會躲起來休息,因為外面危機重重,不僅有四處遊蕩的食肉動物,天空中的翼龍也會突然來個俯衝攻擊,將弱小的侏羅獵龍叼走。當夜幕降臨之後,許多動物進入夢鄉,侏羅獵龍才開始四處活動。侏羅獵龍的大眼睛保證它能夠在黑暗中看清周圍的環境,但是眼睛卻沒有辦法穿透水面看到下面游來游去的小魚小蝦,這個時候尾巴鱗片上的壓力感受器就派上用場。
當侏羅獵龍站在漆黑一片的水中時,其尾巴剛好浸在水中,鱗片上的壓力感受器開始發揮作用,感受水下壓力的變化,確定是否有獵物正在靠近。當獵物進入攻擊範圍之後,侏羅獵龍便會在壓力感受器的引導下進行攻擊,捕魚、抓蝦、逮螃蟹都不在話下。儘管看上去好像是在渾水摸魚,但是侏羅獵龍能夠對水下的獵物進行精準定位,是不是很厲害?這也揭示了侏羅獵龍尾巴的第三個作用,是捕獵的工具。沒想到侏羅獵龍的長尾巴如此敏感,竟能夠成為“探測器”。
侏羅獵龍尾巴鱗片上壓力感受器結構的發現重新整理了我們對於恐龍感覺能力的認知,原來恐龍還能將觸覺發展成為捕獵的工具。正如加拿大皇家泰勒博物館的恐龍系統學和進化館館長迦勒·布朗所說:“從特別儲存下來的化石分析皮膚細節,我們看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 《皮糙肉厚的恐龍也有敏感肌》,撰文 江泓 ,原 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現訂購2024年
只需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