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多發於年輕女性。神經性厭食患者的平均年齡為17歲,神經性貪食症為18-25歲,因此人們常將進食障礙看作是年輕人的病。
神經性厭食症的原因
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AN)是以厭食和體重減輕為主要特點的疾病。以女孩為多見,病前多有拘謹、保守、偏食、焦慮、強迫或癔病樣性格的特徵。家長過分溺愛,養成孩子挑食、偏食的習慣,也可能與之有關。
1、遺傳因素
據調查統計,神經性厭食症一級親屬發病率高於普通人群11倍。根據Treasure等人的研究,在許多有進食障礙的女孩的家庭系統中,她們的一級親屬被診斷出患有強迫型人格障礙和各種焦慮障礙。這種人格障礙和焦慮特徵可能會有對飲食及體重有關的強迫思維。
2、生理因素
我們的大腦某些分割槽會受到神經遞質(如多巴胺,5-羥色胺等)的影響,參與攝食動機調控,而這與神經性厭食症發病相關。
何彥林/徐勇團隊合作發現並揭示神經性厭食症新的調控機制
3、社會心理因素
根據研究發現,社會文化環境與神經性厭食症發病相關,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其比重在不斷增大。減肥、獲得身材吸引力和形象自尊, 可驅使青少年節食,少數青少年由此進展為厭食症。戀愛約會、入學,是促使青少年節食的社會文化因素。社會的苗條推崇,推動該病患病率增長。媒體對苗條推崇的廣泛散播,不斷強化女性減肥意識、驅使過度節食導致患病。
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 性恐懼、童年虐待、非安全依戀或精神創傷均可能構成引發神經性厭食症發病的心理因素,患者缺乏自我和他人認知能力,產生錯亂感,此時異常進食便成為補償手段。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 體象障礙和肥胖恐懼,是節食驅動力; 減肥帶來的讚許及焦慮減輕進一步強化節食行為。
刺激反應學習模型認為: 負性情緒觸發節食; 消除負性情緒,可緩解節食,從而獲得自尊 。
家庭動力學理論認為: 家庭因素,可驅動神經性厭食症發病。家庭關係不和、父母干涉、父母過度保護,促使兒童節食以轉移父母注意力或緩解家庭衝突。
神經性厭食症與睡眠節律
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抑鬱症終生患病率約為75-85%,而抑鬱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即為失眠或嗜睡。神經性厭食症患者中最常見的睡眠障礙為失眠。
先前的研究表明,飲食失調與人體內部時鐘或生物鐘之間可能存在聯絡,生物鐘控制著睡眠等廣泛的生物功能,幾乎影響到身體的每個器官。一項新研究發現,神經性厭食症與早起者相關,兩者之間的遺傳聯絡很高。
麻省總醫院、倫敦大學學院(UCL)和烏拉圭大學(UdelaR)的研究人員統計分析了與神經性厭食症相關的基因以及人們的24小時生物鐘和睡眠模式。研究的重點是具有厭食症遺傳高風險的人是否傾向於有特定的睡眠週期。
結果發現,與神經性厭食症相關的基因與失眠風險增加有關。研究人員證實,厭食基因和晨鳥基因之間存在雙向關係,導致人們早起早睡。也就是說,研究表明,早起可能會增加患神經性厭食症的風險,而神經性厭食症可能會導致早起。
大多數精神障礙,比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暴飲暴食等,大都與夜貓子有關,而厭食症則與早起高度相關。
厭食症是一種心理健康狀況,其特徵是體重減輕、體重增加緩慢、食物限制和身體不滿意。厭食症是精神疾病中死亡率第二高的疾病,而且治療起來非常困難。目前厭食症的治療複發率為52%。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4%的女性和0.3%的男性在一生中會經歷厭食症。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是15歲左右。厭食症的原因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新發現有助於開發新的基於睡眠的、晝夜節律相關的干預方法,用於預防和治療神經性厭食症。
歡迎加入病友群
微信掃碼或長按識別
響應病友多年呼籲,大話精神編輯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和家屬交流群,半年來,已經有數千病友入群,每個群每天多達數千條資訊分享。
面對青少年的抑鬱、焦慮及輟學等問題,家屬群的父母們分享交流,彼此借鑑經驗,為了孩子一起在努力。
我們非常欣慰能為病友交流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同時也歡迎更多病友加入我們的大家庭。請長按二維碼掃碼入群。
歡迎轉發推薦,讓更多病友受益
大話精神專業分站《大話雙相》、《大話抑鬱》、《大話焦慮》、《大話少年》上線了,歡迎關注!
——大話精神
——大話精神
——大話雙相
——大話焦慮
——大話抑鬱
——大話少年
參考文獻
Hannah Wilcox, Valentina Paz, Richa Saxena, John W. Winkelman, Victoria Garfield, Hassan S. Dashti. The Role of Circadian Rhythms and Sleep in Anorexia Nervosa. JAMA Network Open, 2024; 7 (1): e2350358
大話精神編譯,轉載請聯絡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