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叔,又出來散步呀?氣色越來越好了呀!”
“對啊,早上起床就來這走走,吸吸新鮮空氣,整個人精神精神。”
自入冬以來,李大叔就發現他的腿腳冰涼,不管怎麼捂都熱不起來,尤其是右腳,走路的時候疼的厲害,還會跛行。去醫院一檢查,竟然是血管堵住了。
在網上搜索建議的時候,看到說散步對血管有好處。回到家後就開始堅持早起走路。那網上說的,到底是真是假呢?
一、多散步對血管好嗎?多少步才合適?
2022年,美國心臟協會旗下期刊《迴圈》上刊登了一則研究,研究追蹤隨訪了來自43個國家的20152名成人參與者,這些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3.2歲,其中女性佔52%。
研究人員根據參與者每天走路步數的中間值,將志願者分為四組:1985步、4178步、6327步和10090步。結果發現,與走路最少的第一組相比,第二、第三、第四組參與者的疾病風險分別降低了19%、33%和43%。
值得注意的是,在年齡超過60歲的參與者中,每日走路步數在6000步左右時,多走路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呈直線下降的關聯。但當步數超過9000步後,風險並未降低。可見,對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日建議走6000步左右,對於健康的收益更明顯。
事實上,散步的好處簡單直接,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迴圈,並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水平,從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相較於其他高強度運動,散步的強度較低,因此對於長期缺乏鍛鍊的人來說,是一個理想的入門運動方式。
二、血管堵沒堵,看看腳就知道了
中老年人最擔心體內血管堵塞,因為一旦發生血管堵塞或狹窄,會導致血管彈性下降,增加患血管疾病的風險。那麼,該如何從腳部判斷血管是否堵塞呢?
1.雙腳發冷、發麻
雙腳在秋冬季節感到冷是正常現象,但有些人始終感到寒冷,一方面這可能是由於寒性體質原因。另一方面,如果持續感到雙腳發冷且伴有麻木,也有可能是血管堵塞造成的。
腳部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因此當感覺到腳涼且伴有麻木時,要考慮是否存在血管異常堵塞的可能性。
2.腳發腫,出現間歇性跛行
如果走路走多了,在大腿內側和外側感受到疼痛,腳變得麻木和腫脹,這可能是下肢血管變窄或堵塞造成的。如果在休息或下蹲後會有所緩解,更需要警惕血管堵塞可能。
3.睡覺時腿抽筋
夜間睡眠時腿部抽筋人們往往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缺鈣,但其實還可能與血管阻塞有關。當下肢血管受阻時,由於神經功能缺氧,就會出現腿部抽筋的現象。
4.腳毛脫落
腳毛脫落嚴重可能是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供應不足,毛髮缺乏營養造成的。特別是對於高血脂、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觀察身體的變化。
三、70歲後,走路要注意“5個不”
即使年過70,也應該保持運動意識,不宜完全靜養,更不能因擔心受傷而停止活動。長時間的完全靜養會導致身體逐漸變得僵硬,不利於肌肉、骨骼、血管和大腦的健康。
當然,走也不能“瞎走”,老年人走路有5個注意事項,千萬別忽視了。
1.不要上來直接走
在開始正式運動前,老年人應進行充分的熱身活動,以防止因驟然鍛鍊而導致意外。北京老年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高亞南指出,由於老年人肌肉相對較鬆弛、關節韌帶相對僵硬,需要花費5-10分鐘進行熱身,充分活動各個關節,為運動做好準備。
2.走路不能著急
北京老年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醫師陳雪麗提醒,老年人在進行健走時不應急於與他人比賽,而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步速,步速以氣息微喘但不影響說話為宜,以避免引起血壓升高和膝關節損傷。步幅也不宜過大,最好控制在身高的45%~50%範圍,以減少膝蓋周圍肌腱的負擔。
3.走路不能貪多
老年人在進行健走時不應與他人攀比步數。對於身體狀況較好、步態較穩定的人來說,每天健步走半小時到1小時,走5000-6000步即可。
對於老年人而言,安全是最重要的,量力而行,在走路時和走路後感到身體舒適和愉快為宜。
4.走路不能太早
走路的時間不要過早。高亞南醫生提醒,老年人不要在太陽昇起後立刻進行鍛鍊,尤其在溫差大的秋冬季。
最好等太陽昇起一個小時後再出門。推薦老年人在上午八、九點後或下午四、五點太陽落山前,外出活動半小時至一小時。
5.走路不能單著
散步時要選擇安全的運動環境,尤其是對於患有心臟病的老年人,避免獨自活動。高亞南醫生強調,老年人的運動最好有家人或朋友陪伴,確保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這可以應對突發狀況,更放心安心。
總的來說,老年人要多走走,但不是“瞎走亂走”,要保持適度、安全的原則,這樣才能既有利於身體健康,又能避免意外發生。
- 參考資料:
- [1]《天天走路也能“走掉”心血管病?但要達到這個步數才行!》. CCTV生活圈.2023-09-19
- [2]《血管堵,腳先知!腳上出現4種“異象”暗示血管堵塞!》.江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2022-09-19
- [3]《70歲後每天多走500步,能讓你離長壽更“近一步”!》.健康時報.2023-08-2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