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第一次見到弩是什麼時候?是在翻閱史書典籍、參觀博物館時的一瞥?還是在影視劇中看到刺客不經意間發出的暗箭?
以復原漢代弩為例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弩是一種遠射冷兵器,早在《吳越春秋》(東漢趙曄撰寫,是一部記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史事為主的史學著作)中就有“弩生於弓”的說法。但弩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它雖“生於弓”,但比弓的射程更遠,命中率也更高。
弩因何而動?
弩的主體由弩臂和弩弓構成。
連弩可多箭同發(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蓄能
當準備擊打目標時,使用者會拉動弓弦,克服弓弦彈性。此時,人體的動能轉化為勢能,儲存在彎曲的弩臂和弓弦中。
鎖定
當弓弦被拉伸到一定程度,弩機中的“牙”就會卡住弓弦,防止弓弦復位。
釋放
待瞄準目標後,使用者只需輕輕撥動懸刀,積蓄在弓弦上的勢能會轉化為動能,促使弩臂上的箭即刻發出,準確地擊中目標。
弩的起源與發展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萬事皆應知道其本源和發展,才算真正瞭解此物。那麼,弩是怎樣起源?後期又是如何完善、發展的呢?
春秋戰國時期初見端倪
弩,製造於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被改進。戰國時期的弩主要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比較輕便、發射速度較快,一般用於車戰、野戰中;另一種則配備了改造後的弩機,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攻守城壘。
戰國銅木雙失並射連發弩,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自動連發手槍”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秦漢時期獲得重大發展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增強軍隊戰鬥力,開始批次生產弩。
到了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國家經濟實力空前雄厚,軍備力量日益充裕,具備了與匈奴一較高下的條件。於是衛青、等大將,一改老輩保守的防守戰法,率領裝備了弩的騎兵深入敵軍腹地,直擊匈奴要害。
漢代壁畫上的弩(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戰爭中,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能夠更精準地擊中敵軍,漢弩不但增設了銅“郭”,還在“望山”上標識了刻度。
漢代青銅弩機(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此外,漢弩還研製為:一石弩、二石弩……四十石弩,由於拉滿一石弩相當於拉動27~30公斤,四十石弩應用範圍極小。在漢代,習弩也是士兵的必修課,朝廷甚至還設定了“發弩官”,專門負責製造弓弩。
古代弩的發展,不僅是軍事技術進步的體現,也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弩的每一次創新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氣。儘管隨著時間流逝,弩的使用範圍縮小了,但它仍在歷史長河中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撰文 | 王昕然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段陽陽
運營編輯 | 段陽陽
質量稽核 | 業蕾
❖ 文章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弩——斷竹續竹 飛土逐害 》 ❖
現訂購2024年
定價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