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菁瑞”挑戰賽全國總決賽精彩回顧!群雄逐鹿,精彩不斷!
10月19日,在金秋十月的璀璨時光裡,“菁瑞”乳腺臨床規範診療挑戰賽全國總決賽在各界的期待中圓滿落幕。經過激烈角逐,歷經全國各地區初賽以及四大地區半決賽的重重選拔,參賽嘉賓們以卓越的學術素養和創新的思維,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對知識的渴求與探索的勇氣。此次收官之戰圓滿落幕,不僅是對參賽者們努力與才華的肯定,更樹立起“菁瑞”挑戰營在推動學術交流與創新實踐方面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01
全國總決賽精彩回顧
■金句頻傳,句句珠璣:邵志敏教授精彩致辭
會議伊始,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為“菁瑞”乳腺腫瘤臨床規範診療挑戰賽全國總決賽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邵志敏教授對所有與會者表示歡迎,並強調了學術交流在促進知識交流和智慧碰撞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提到,青年醫生的培養應當被視為重中之重,這些年輕的力量是科室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源泉。“菁瑞”挑戰營專案不僅是一場知識的交流盛宴,也是青年醫生成長和鍛鍊的重要機會,期望透過此類挑戰賽,能夠培養出更多臨床反應敏捷、專業知識紮實的青年醫學人才。最後,邵志敏教授再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並期待年輕醫生們能不斷超越自我,在醫學道路上達到更高的成就。
邵志敏教授致辭
■諄諄教導,循循善誘:選手導師團傾力支援
作為本次大賽的指導老師,吳新紅教授、張劍教授、於海軍教授、李曼教授、李莉教授、唐鵬教授以及過兆基教授等重磅專家為參賽選手們提供了寶貴的支援與指導。他們不僅以專業的視角為選手們帶來了詳盡的介紹,更在比賽的拉票環節中以其獨特魅力和專業見解,為所指導的選手們加油助威,展現了他們對後輩的深情厚望和對醫學教育的熱忱投入。
選手導師團
■層層遴選,大浪淘金:決賽選手病例展示
此次決賽舞臺上,範威醫生、林明曦醫生、李立醫生、趙姍姍醫生、郭宸君醫生、胡瀅醫生以及周思穎醫生共同參與到此次精彩對決,各自分享了臨床精彩診療案例。
範威醫生
林明曦醫生
李立醫生
趙姍姍醫生
郭宸君醫生
胡瀅醫生
周思穎醫生
■頭腦風暴,思想碰撞:選手“奇襲”,評委犀利點評
蔡莉教授、史業輝教授、王中華教授、楊謹教授以及姚靜教授共同擔任了本次比賽的專家評委。每位選手彙報完各自病例後,其他選手進行了“奇襲”提問,並由評委進行了精彩點評。
史業輝教授
姚靜教授
蔡莉教授
楊謹教授
王中華教授
02
群雄逐鹿,勝者揭曉
經過緊張激烈的評審打分以及線上掃碼拉票的熱烈競爭,總決賽優勝選手終於揭曉!
卓越獎:範威醫生、李立醫生、胡瀅醫生、周思穎醫生
卓越獎獲獎選手及導師合影
最佳人氣獎:胡瀅醫生
胡瀅醫生(左)
季軍:郭宸君醫生
郭宸君醫生(左二)
祝賀趙姍姍醫生、林明曦醫生獲得冠、亞軍
趙姍姍醫生(右二)與林明曦醫生(左二)
03
見賢思齊
——優勝選手精彩病例分享
★趙姍姍醫生:“德澤天下,曲中求勝: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治療思考
37歲女性患者,2018年4月發現右乳外上象限有一雞蛋大小腫物,未及時就診。2019年1月右腋下再次發現腫物,且乳腺及腋窩腫物逐漸增大,遂於醫院就診。2019年4月,乳腺超聲提示右乳腫物(BI-RADS 5級),右腋下多發腫大淋巴結。
乳腺超聲提示右乳腫物及右腋下多發腫大淋巴結
乳腺MRI顯示,右乳腫物大小7.4*3.3cm,右腋下多發腫大淋巴結,最大2.4*1.5cm,頸部淋巴結IV-V區最大1.6*0.8cm,VII區0.6*0.5cm。免疫組化結果顯示,乳腺及腋窩腫物均為ER(-),PR(-),HER2(2+),Ki67(30%+),FISH檢測陽性。2019年4月15日行右腋窩淋巴結穿刺活檢術+右頸部淋巴結空芯針穿刺活檢,病理結果提示右乳腫物為浸潤性導管癌,右腋窩淋巴結乳腺癌轉移,右頸部淋巴結細胞學可見成團的癌細胞。
根據上述檢查結果,患者最終確診為右乳浸潤性導管癌IIIC期(cT3N3M0),右腋窩及右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分子分型為HER2過表達型。患者隨後接受了8週期EC-THP新輔助治療方案(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治療結束後隨訪,超聲結果提示左右頸部未見異常腫大淋巴結。
超聲提示頸部異常腫大淋巴結消失
2019年9月22日,患者接受右側保留乳頭乳暈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I期乳房重建術。術後病理顯示:非特殊型浸潤性乳腺癌2級,Miller-Payne評分3級,腫物大小1*0.7*0.8cm(T3→T1),腋窩淋巴結未見轉移0/12(N3→N0)。術後免疫組化結果為ER(-),PR(-),HER2(2+),Ki67(3%+),FISH檢測陽性。2019年11月13日開始輔助放療,計劃靶區(PTV)劑量為50Gy/2.0Gy/25F,鎖骨上加強劑量為10Gy。隨後繼續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靶向治療直至2020年6月。
2021年4月,患者出現背部疼痛,外院胸椎MRI提示T6椎體及椎體根異常訊號,考慮腫瘤性病變可能性大。2021年4月23日行CT引導下經皮胸6椎體病變穿刺活檢術,病理結果為腺癌,符合乳腺癌來源。免疫組化結果為GATA-3(+),Mamgb(乳球)(大部分+),ER(-),PR(-),HER2(2+),Ki-67(20%+),FISH檢測陽性。PET/CT顯示胸6、7、12椎體,腰3椎體棘突,右髂骨,右坐骨,右側恥骨聯合,左股骨頸多發糖代謝異常增高灶。臨床診斷為右乳癌術後多發骨轉移,右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後IA期(ypT1N0M0),右乳腺癌IIIC期(cT3N3M0),右腋窩、右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分子分型為HER2過表達型。根據指南推薦,患者接受了卡培他濱+吡咯替尼作為晚期一線治療。
MRI及骨髓穿刺活檢結果提示腫瘤骨轉移
2022年6月,影像學檢查提示全身多發骨轉移、多發淋巴結轉移,骨髓穿刺活檢證實骨髓轉移。臨床診斷為右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後IA期(ypT1N0M0),右乳腺癌IIIC期(cT3N3M0),右腋窩、右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分子分型為HER2過表達型。
影像學檢查提示右乳癌術後骨髓轉移、全身多發骨轉移、多發淋巴結轉移
基於DESTINY-Breast03研究及CSCO乳腺癌診療指南推薦,患者二線接受了德曲妥珠單抗(T-DXd)治療。治療後6個月,影像學檢查顯示,治療後(2023年1月)與治療前(2022年4月)對比,骨骼及骨髓糖代謝較前明顯減低(部分病灶接近本底),糖代謝增高的多發淋巴結病灶消失或體積明顯縮小。骨髓穿刺活檢結果顯示,未見腫瘤細胞,療效評價接近完全緩解(CR)。
影像學檢查顯示骨骼及骨髓糖代謝較前明顯減低,多發淋巴結病灶消失或體積明顯縮小
安全性方面,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噁心(2級)、嘔吐(1級)、疲乏(2級)、中性粒細胞減少(3級)等不良反應,但未出現間質性肺病及LVEF下降。為減輕不良反應,T-DXd劑量作了調整(5.4mg/kg→4.4mg/kg),噁心(1級)、疲乏(1級)、中性粒細胞減少(1級)等症狀有所改善。
★林明曦醫生:HER2+乳腺癌患者T-DXd治療後間質性肺疾病(ILD)的全程管理策略分享
58歲女性患者,2015年3月行右乳癌改良根治術,術後病理顯示:(右乳)浸潤性導管癌,III級,1.7cm,右腋下淋巴結(0/8),免疫組化顯示:ER(5%),PR(-),HER2(3+/FISH+),Ki67 (50%)。術後輔助化療方案:EC方案4療程,TH方案4療程,靶向治療維持一年。
2016年10月PET/CT顯示右側鎖骨上、內乳、縱隔淋巴結轉移。晚期一線治療接受TA方案6療程(經濟原因未行抗HER2靶向治療)。2017年3月至6月期間,患者口服卡培他濱維持治療,後自行停用。
2018年4月複查CT顯示,縱隔淋巴結增大,提示疾病進展。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晚期二線治療採用GTH方案,共6個療程。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改為GH方案維持治療。
2019年3月複查,胸部CT顯示雙鎖骨區、縱隔內及右肺門、右內乳區多發淋巴結、部分較前增大,伴胸部骨質溶骨性改變;骨ECT顯示胸骨代謝增高,考慮腫瘤骨轉移。2019年2月至2021年8月,晚期三線治療採用卡培他濱+吡咯替尼方案。
2021年8月複查,胸部CT顯示,右乳術後改變,雙鎖骨區、縱隔內及右肺門、右內乳區多發淋巴結較前明顯增大,提示疾病進展。2021年8月10日,患者開始接受T-DXd治療(5.4mg/kg Q3W)。接受T-DXd的第3個治療週期(C3D21,起始治療63天)隨訪時,CT發現兩肺多發斑片影,此時患者無咳嗽、咳痰、胸悶、發熱等症狀,且血常規、CRP、 PCT 、T-SPOT均無異常。患者疑似出現ADC藥物相關ILD(1級),隨即暫停T-DXd給藥,採用潑尼松0.5mg/kg/d治療。
暫停T-DXd治療並採用潑尼松0.5mg/kg/d治療一週後,患者出現ILD相關症狀(活動氣促、血氧飽和度下降且雙肺滲出增加),判斷ILD已發展為2級。潑尼松劑量改為1mg/kg/d,持續治療一月後,ILD症狀緩解,CT斑片影基本消失。之後,潑尼松也逐步減量,並恢復T-DXd給藥,但劑量減量至4.4mg/kg。療效評估良好,患者隨訪至今。
★郭宸君醫生:“‘黑白’世界,落子無悔——一例HER2+晚期乳腺癌診療病例”
47歲女性患者,主訴“右乳腫物2月餘”入院,查體顯示:左乳內上象限乳頭旁觸及一腫物,約6.0 cmx5.0cm,質硬、界不清、活動差;左側腋窩觸及一腫大淋巴結,大小約2.0cmx1.5cm,質韌,界清,活動度可。未絕經、既往史無殊。
乳腺超聲顯示:左乳多發實性包塊(大者並鈣化)5.7*5.4*3.0cm,BI-RADS 5級;左側腋窩多個淋巴結腫大,大者2.7*1.5cm,M灶可能;左側鎖骨上、下窩多個淋巴結腫大,大者1.0*0.7cm,M灶可能。乳腺鉬靶顯示:左乳外上象限不規則腫塊影,乳腺Ca,BI-RADS 5級;左側腋窩淋巴結腫大,考慮淋巴結轉移所致。磁共振顯示左乳外側實質多發腫塊,考慮乳腺癌BI-RADS 5級;左側腋窩淋巴結腫大,考慮轉移可能。
穿刺活檢病理結果:(左乳)浸潤性癌,非特殊型別,WHO II級;ER(強+,80%) PR(強+,80%) HER-2(3+) Ki67(80%) ;(左腋窩)浸潤性癌,非特殊型別,WHO II級;ER(強+,80%) PR(<10%+) HER2(2+) Ki67(70%);(左鎖骨上下窩)未檢出癌細胞。
全身CT顯示:左乳佔位伴左腋窩、左鎖骨下淋巴結轉移;其餘器官未見明顯轉移徵象,骨ECT未見明顯轉移跡象。腫瘤標誌物:CEA、CA125、CA15-3升高(6.15ng/ml、41U/ml、32U/ml)。最終診斷:左乳浸潤性導管癌(cT3N1M0 IIIA期,Luminal B型,HER2+)。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醫療團隊將患者納入到臨床試驗中,制定了新輔助治療計劃,包括表柔比星聯合環磷醯胺(ECPy)四個週期,隨後多西他賽聯合曲妥珠單抗(THPy)四個週期。新輔助治療後,腫瘤大小從5.7cm最大值縮小至2.2cm,療效評估顯示部分緩解(PR)。
新輔助治療後,患者分期為yCT2N1M0 IIB期,隨後接受了左乳癌改良根治術,但手術結果未達到病理完全緩解(Non PCR),術後分期為ypT2N2M0 IIIA期,HR+,HER2+。術後輔助治療計劃包括靶向治療藥物T-DM1,但由於經濟原因,患者選擇回當地治療,按計劃接受了25次放療,並接受HP方案靶向治療以及託瑞米芬內分泌治療。
2022年11月複查,CT結果顯示:右肺中葉外側段結節0.9x0.6cm,右肺下葉背段結節0.5x0.5cm。後續更換內分泌藥物為AI+OFS。2023年3月複查,CT掃描顯示肺部出現新的結節,經PET-CT和胸腔鏡下楔形切除術後,確診為乳腺癌肺轉移。免疫組化結果顯示ER強+、PR中等+、HER2+,Ki-67約50%+,FISH檢測確認HER2擴增。
面對病情的進展,患者開始了針對HER2+轉移性乳腺癌的解救治療。首先使用吡咯替尼聯合卡培他濱的方案,但兩個週期後療效評價為疾病進展(PD)。隨後更換為T-DM1治療四個週期,但療效仍不理想,病灶增大,再次評估為PD。患者晚期三線方案接受了T-DXd治療,經過八個週期後,療效評價達到CR。
在經歷了多種治療方案後,患者最終採用了曲妥珠單抗皮下劑型、氟維司群聯合OFS和CDK4/6抑制劑的治療方案。患者的無病生存期(DF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在不同治療方案下有所波動,但最終在T-DXd治療下達到了6個月的PFS,併成功實現CR。
04
短暫休整,為了更好地出發!
至此,2024屆“菁瑞”乳腺腫瘤臨床規範診療挑戰營全國總決賽已圓滿落幕。這不僅是對個人能力的一次檢驗,更是對未來乳腺腫瘤診療理念的一次深入探討和交流。本次挑戰營的成功舉辦,標誌著我們在推動乳腺腫瘤規範化診療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透過團隊的努力與合作,我們共同見證了年輕醫生們的熱情與活力,為未來的乳腺腫瘤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此,衷心感謝所有參與者、評委及組織方的辛勤付出。我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旅程中,繼續攜手前行,以更高的標準、更嚴謹的態度,為提升乳腺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而不懈努力。同時也期待未來越來越多的青年醫者參與到“菁瑞”挑戰營專案,共同圍爐煮茶,循證論道,帶來更多臨床見解!
2025屆“菁瑞”乳腺腫瘤臨床規範診療挑戰營
我們不見不散!
精彩資訊等你來
*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