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睡眠疾病:
我國30—69歲人群患病率高達23.6%。
兒童患病率報道2%-8%。
確診時往往已是重症,還會合併心梗、、糖尿病、心率失常、精神異常等嚴重疾病。
診斷率卻不足1%。
看到這些資料和危害,相信大家都會警惕。
它的學名叫做: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OSAHS)。
所有人都會經歷打呼嚕。
正因如此,多年來我們都錯誤地認為:呼嚕聲越大就表示睡眠質量越好。
通俗來說,打鼾是一種「症狀」。
症狀輕微時,我們不用焦慮。一旦出現症狀嚴重的「呼吸暫停」,就必須引起重視。
每小時發生5次以上呼吸暫停,就已經達到OSAHS診斷標準。
為什麼呼吸暫停這麼可怕?
因為這相當於,患者每晚都在經歷無數次的「窒息感」。
長期、長時間、頻率高的呼吸暫停,會使全身器官缺氧。每晚出現的缺氧,會引起多器官功能衰退。
由於這種「窒息」出現在睡眠期間,我們往往不會主觀感受到特別痛苦。
但看不見的「缺氧殺手」卻在一步步蠶食你的各種器官,尤其是需要大量氧氣供應的心臟、大腦,嚴重的甚至會引起卒中、猝死。
患者出現高血壓、心臟病、心梗時,才會及時就醫。就醫時也會積極處理血壓高、心血管堵塞等危及生命的症狀。
但造成這些嚴重疾病的直接原因,正是「睡眠呼吸暫停」。
並非所有的患者都不就診,只是診斷和治療看起來不太尋常,讓人猶豫。
想要金標準診斷,需要佩戴上多導睡眠監測裝置睡一整晚,甚至兩晚。
想要全流程治療,則要長期佩戴無創正壓通氣呼吸機或進行口腔矯正。
在我們對於醫療的刻板印象中,一旦帶上全身裝置,尤其是要上「呼吸機」,那一定是什麼不得了的疾病。
“其他病最多拍個ct、驗個血、吃點藥,怎麼到睡眠疾病,就要開始上器械了?”
“症狀似乎影響不大。後果遠在幾年之後。診斷和治療這麼「麻煩」,還是先算了。”
相信大多數患者對睡眠呼吸暫停的診斷和治療都有過這樣的想法。
這種認識不科學。
想要診斷,目前也有家庭行動式監測裝置可選,如果資料不符合診斷,再到醫院進行多導睡眠監測不遲。
治療採用的呼吸機也並非重症監護室裡的呼吸機,大多是正壓通氣面罩和一臺小機器。
目前這類呼吸機已經比較成熟,體積小,攜帶方便,功能全面,療效確切。
但如果拖到重症才就診,往往症狀已嚴重到需要多學科診療方案。
包括睡眠中心、耳鼻咽喉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精神科、口腔科、心血管內科等都需要參與,可能還會需要手術治療。
所有疾病都應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症狀不容易被發現,不容易被重視的更是如此。
怎樣自查是否患有OSAHS,可參考下圖:
及時的診斷和治療,不僅能夠減輕呼吸暫停發生,還能夠避免兒童頜面部發育畸形,避免成人因OSAHS繼發的、不可逆的多器官損傷。
如果您正因睡眠暫停感到困惑,或對睡眠監測、家用呼吸機感興趣,歡迎留言、私信,安忻一直都在~
稽核醫生:彭旭(原北京回龍觀醫院副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北京安忻睡眠門診醫療主任)
插畫:金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