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陳雪娣 文海韜 張粟君
湖南省兒童醫院
出生16天的樂樂(化名),體重僅3.1公斤,顱內卻長了一個巨大的動脈瘤,像一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時刻威脅著樂樂的生命。8月14日,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團隊為樂樂實施了左側頸內動脈動脈瘤夾閉+顱內血腫清除術,小樂樂在出生16天后再次重獲新生。據查閱文獻,樂樂是目前國內救治年齡最小的顱內巨大動脈瘤患者。
出生後僅14小時的樂樂出現不明原因抽搐,當地醫院CT、頭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檢查考慮顱內出血、,予以對症支援治療後,樂樂仍出現反覆抽搐。家屬為求進一步治療,樂樂在湖南省兒童醫院轉運團隊護送下入住該院新生兒科。
樂樂入院後突然陷入昏迷伴反覆抽搐,CTA(CT血管成像)檢查提示左側大腦中動脈M1段可見一巨大動脈瘤,直徑約2釐米,且存在出血。
術前CTA提示巨大動脈瘤(箭頭所指)
情況危急,新生兒科、神經外科、麻醉手術科立即進行多學科會診,商討診療策略:樂樂日齡小,血管纖細,不宜行介入治療,開顱手術成了唯一的治療方法。然而樂樂目前基礎條件非常差,大量出血導致血容量少,昏迷、無自主呼吸,進一步加大了手術和麻醉的風險。
為了確保樂樂安全,降低手術風險,多學科專家團隊繼續展開術前討論,列出所有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並做好了應急預案。
8月14日,經過全面的討論和精密的準備後,出生16天的樂樂被送入手術室,神經外科主任劉景平親自操刀手術。由於樂樂已經發生一次動脈瘤破裂,大量暗紅色陳舊性血凝塊覆蓋樂樂整個左側大腦表面。
劉景平在顯微鏡下仔細清除硬膜下、蛛網膜下腔及頸動脈池內血腫後,顯露出頸內動脈,樂樂的頸內動脈直徑約2毫米,頸內動脈上行分叉處有一巨大動脈瘤,大小約2.1×2釐米,周圍可見血凝塊並與腦組織粘連。劉景平用動脈瘤探針探查仔細分離動脈瘤,切除大部分瘤體,將動脈瘤塑形後永久動脈瘤夾夾閉。
術中,術者小心翼翼、操作精準利落,麻醉醫生時刻關注、保駕護航,手術團隊密切配合,歷時9小時15分鐘,手術終於順利完成。術後,樂樂被送入新生兒監護室監護,在多學科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下,樂樂克服重重難關,目前病情逐漸穩定。
樂樂術前術後CT結果對比
劉景平表示,樂樂日齡僅16天,血管纖細,基礎條件差,動脈瘤巨大且位置深,且已經發生一次動脈瘤破裂,出血量多,手術視野受限,術中血腫清除、動脈瘤分離、動脈瘤夾夾閉,任何一個環節把握稍有不慎,都可能出現動脈瘤再次破裂大出血。無論從技術上還是體力上,這次手術對手術團隊都是一項高難度挑戰。
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景平在床旁檢視樂樂
顱內動脈瘤指腦動脈壁的異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見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動脈瘤佔大部分。任何年齡均可發病,40-60歲常見,兒童中罕見,在新生兒(4周齡以內)中更是罕見。兒童顱內動脈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由炎症、創傷引起,在多達1/3的病例中可能與特定的遺傳性疾病相關。而動脈瘤的破裂是產生嚴重症狀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劉景平介紹,與年齡較大的兒童或成人相比,在新生兒期治療破裂顱內動脈瘤難度要高出數倍,特別是新生兒的極低體重和低血容量使得對開放手術的要求非常高。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