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動脈取栓術式有望規範化。
血管內介入治療在急性大血管閉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運用,近幾年頻繁登上各大醫學頂刊和新聞媒體。動脈取栓是目前治療大血管閉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可以迅速恢復腦部血流,從而降低致死致殘率。但在臨床實踐中,取栓手術的術式存在一定的差異。既往有研究顯示,術中完全的血流阻斷有可能提高完全再通率,帶來更好的臨床療效。但使用球囊導管阻斷血流是否會影響手術時間、是否會影響再通及預後等問題存在爭議,臨床效果不肯定。
因此長海醫院腦血管病中心劉建民、楊鵬飛教授團隊針對這一系列臨床重要問題,牽頭組織了大型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專案——球囊導引導管在大血管閉塞導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術中的應用(PROTECT-MT),旨在探索動脈取栓治療的最佳術式。目前,PROTECT-MT研究已被《柳葉刀》雜誌接受,下個月全文上線。
劉建民教授和楊鵬飛教授所帶領的長海醫院腦血管病中心團隊長期聚焦腦血管病的臨床和轉化研究,致力於透過高質量臨床研究解決臨床重大問題。從2020年牽頭完成DIRECT-MT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後,該團隊的“MT系列研究”先後4次登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和《柳葉刀》雜誌,此次PROTECT-MT研究是他們的第5項代表性工作,這也使上海長海醫院腦血管病中心成為世界神經介入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隊伍之一。更為重要的是,透過這些工作建成了一支國際知名的高水平臨床研究團隊(東方腦血管病研究協作組)、影像核心實驗室平臺和臨床事件評估委員會,從而實現了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IIT)“從零到一”以及“從一到多”的突破。據悉,該協作組仍有多項“MT系列研究”正在進行中,讓我們共同期待。
圖:長海醫院研究團隊
PROTECT-MT研究,探索動脈取栓治療最佳術式
近日,上海長海醫院劉建民教授和楊鵬飛教授分別代表研究團隊在上海舉辦的2024屆東方腦血管病大會(OCIN)和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辦的2024屆世界卒中大會(WSC)上首次公開發布了PROTECT-MT研究結果,這是全球首個關於球囊導引導管在大血管閉塞導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術中應用的臨床研究,受到全球同行的廣泛關注
圖:劉建民教授OCIN大會現場彙報
圖:楊鵬飛教授WSC大會現場彙報
PROTECT-MT研究由全國28家參研中心歷時2年餘完成,篩選1698例,入組329例,在第3次中期審查時,由資料監控委員會建議、指導委員會決議提前終止研究。
在OCIN和WSC大會上,劉建民教授和楊鵬飛教授分別介紹了PROTECT-MT研究,他們提到,該試驗是一項全國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採用PROBE(即前瞻性、隨機、開放標籤、盲法終點)設計來確定球囊導引導管與傳統導引導管的優勢。研究結果顯示,採用非血流控制下的取栓操作時間更短(中位時間44分鐘 VS.53分鐘),死亡率更低(16% VS. 24%)、臨床預後更佳(mRS 0-3分比例56% VS. 41%),這是全球首個針對這個問題的RCT研究,為臨床術式規範提供了高等級循證醫學證據,引起了參會代表的熱烈反響。
圖:劉建民教授OCIN大會現場彙報
圖:楊鵬飛教授WSC大會現場彙報
53(35-97)VS. 44(30-72)min
HR 0.74(0.58-0.94), P=0.012
圖:從股動脈穿刺到血管再通的時間
圖:主要結局[調整後的共同優勢比(OR)=0.66(95% CI 0.45-0.98)*,P=0.037;未調整的OR=0.65(95% CI 0.44-0.95),P=0.026]
*調整因素包括:研究中心、症狀出現至隨機化的時間、首選的取栓策略、NIHSS評分、卒中前mRS評分、年齡。
總結
PROTECT-MT研究是東方腦血管病研究協作組秉承“交流、合作、規範、創新”的宗旨,深度探索卒中救治領域熱點難點問題,實現臨床研究常態化以後的又一碩果。
劉建民教授表示,研究團隊透過大量科學的臨床研究,帶動了中國腦血管病介入治療領域研究能力整體提升,也改變了原有的學術成果共享機制,撬動了整個行業團隊協作的槓桿,產出了更多新的研究成果。PROTECT-MT研究將對動脈取栓手術術式標準化產生深遠影響,有望進一步提升我國急性卒中動脈取栓治療的標準化、同質化水平,為世界卒中防治貢獻中國力量。PROTECT-MT研究被《柳葉刀》雜誌接受,這不僅是對研究團隊辛勤工作和研究成果的高度認可,展示了中國在腦血管病領域研究的實力,也為全球範圍內的醫療實踐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指導 。
責任編輯: 老豆芽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