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二次感染後,症狀嚴重程度或大幅上升。
撰文 |凌駿
據廣東省疾控中心最新公佈的“登革熱疫情監測情況”,10月21日-10月27日,廣東省新增報告1785例登革熱病例。從9月9日-10月27日,廣東省累計上報的登革熱病例已達10295例。
作為一種經由蚊子傳播的病毒,由於氣候、城市環境變化等因素,近兩年登革熱疫情在全球大規模暴發,去年全球的病例數超過650萬,是“史上之最”,而今年截至目前的累計病例數已超過1270萬。
2024年全球登革熱病例急劇上升
我國是登革熱的“輸入性地區”,受周邊地區影響,今年的登革熱疫情形勢也相對嚴峻。
“本次流行季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大概從春夏之交一直延續至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病中心首席專家蔡衛平對“醫學界”表示,“(登革熱)感染高峰持續時間和往年並無太大不同,隨著天氣轉涼,疫情也將迎來回落。”
近1/3感染者屬於“典型症狀”
從9月開始,廣東多地疾控就陸續宣佈登革熱進入流行季節,新增報告的感染病例數在第39周(9月23日-9月29日)首次破千。
10月21日,廣東疾控釋出了10月上半月“蚊子地圖”,全省共監測到13個媒介伊蚊高密度監測點所在鎮街,其中廣州市最多,有3個,其次為珠海市、深圳市和惠州市,各有2個。
為了緩解床位緊張的壓力,據“第一財經”報道,廣州的一家三甲醫院此前將中醫科、呼吸科的病房用來收治登革熱患者。11月1日,廣州疾控在微信公眾號發文,截至10月31日,共有156個街道正在開展登革熱疫情處置,存在傳播風險。
深圳市疾控中心則在11月2日釋出提醒稱,今年廣東省登革熱輸入疫情和本地疫情風險高,現在仍處在高發季節。目前,深圳市正在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等8個區累計25個社群開展本地病例疫情處置工作。
佛山市則是本輪疫情流行以來,廣東省內報告登革熱病例數最多的地區,9月和10月已累計上報2935例。
昨日(11月3日),佛山復星禪誠醫院感染科醫護人員對“第一財經”介紹,目前科室的床位仍然比較緊張。“有些患者住進來,大概一週內就可以出院了,但有些患者,時間會延長,因此病床週轉率會相對較慢一些。”
蔡衛平告訴“醫學界”,絕大多數登革病毒感染者都是輕症,臨床表現和流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發燒、肌肉痠痛,在適當服用退燒藥、居家休息後,一段時間就會逐漸康復。
圖源:廣東新聞頻道官微
但對於少部分患者而言,感染登革病毒就沒那麼“好受”了。在社交平臺上,不少患者表示自己感染後高燒至40度,同時伴有劇烈的頭痛、肌痛、全身紅疹、噁心、嘔吐等,症狀持續數日。
蔡衛平對“醫學界”解釋,有近1/3的患者屬於“典型症狀”,也就是所謂的“中度患者”,主要表現為劇烈、難以忍受的疼痛。“但並非所有‘典型症狀’患者都需要住院治療,臨床主要根據是否有明顯出血,肝、腎、心肌等損傷的傾向,綜合評估住院的必要性。”
“除了常規的解熱鎮痛藥,目前並沒有太好的方式能迅速緩解不適症狀或縮短病程。”蔡衛平表示,登革熱屬於自限性疾病,這類患者需要熬過5-7天的急性期,症狀會隨之消退。
圖源:網路
但蔡衛平同樣提醒,居家康復期間,若出現驚厥、胸悶、心悸、心率加快,或是流鼻血、非月經期陰道出血等症狀,則需要重點考慮是否引起了心肌損害、出現血小板異常,第一時間前往醫院複查評估。
可能二次感染,不能用布洛芬?
9月26日,國際傳染病學會 (ISID) 官方期刊IJID Regions發表文章指出,全球範圍而言,原發性登革病毒感染的病死率通常較低,估計約為0.01%-0.1%。而繼發性登革病毒感染的嚴重程度則急劇上升,病死率可能達到1%-4%。
“繼發性感染”指的是二次感染。目前,登革病毒有四種不同的血清型,由於不同型別毒株交叉免疫保護弱和ADE(抗體依賴增強作用)效應存在,感染者依然有被再次感染的可能,並且二次感染有時會比第一次的症狀更重。
“短期內的二次感染、高齡、基礎疾病、肥胖或者營養不良等,都是導致重症登革熱的高危因素。”蔡衛平表示。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療,主要干預手段包括重要臟器的支援治療、抗休克治療、維持患者體液容量等。
《登革熱診療指南(2024年版)》指出,重症病例的早期識別和及時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以對症支援治療為主,目前尚無有效抗病毒治療藥物。病例應採取防蚊隔離治療,病程超過5天,且體溫自然下降至正常超過24小時可解除隔離。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指出,在對症治療上,高熱不退者可使用對乙醯氨基酚等退熱藥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深圳疾控也在11月2日釋出提醒,登革熱患者在止痛時,要避免使用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等非類固醇抗炎藥,它們會增加出血風險。
蔡衛平向“醫學界”解釋稱,非類固醇抗炎藥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對於登革熱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血小板異常,使用這類藥物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出血的機率。此外,胃腸道症狀也是布洛芬、阿司匹林常見的副作用,尤其對於有胃潰瘍病史的登革熱患者,這類藥物會進一步加劇消化道的出血風險。”
“但總體而言,登革病毒感染後發生重症的機率是很低的,大多數需住院的‘中度’患者在對症治療後,也能很快出院。這是為何今年看似感染形勢嚴峻,但醫療機構承受的壓力仍在可控範圍、未發生醫療擠兌的原因之一。”蔡衛平表示。
本輪疫情將逐漸消退
未來防控仍存在難度
為防止登革熱疫情傳入我國,10月,海關總署釋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對自登革熱疫情地區入境的疑似病例人員及時申報檢測,對輸入的交通工具、集裝箱、貨物等進行衛生檢疫、清除蚊蟲滋生地,監測和控制口岸蚊蟲密度等。
有資料指出,近兩年,登革熱病例大多出現在拉丁美洲,其次是非洲和東南亞部分地區。但由於攜帶登革病毒的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對溫度的適應強,能夠適應城市環境,且在相對缺水的情況下仍可繁殖,病毒進而又蔓延至歐洲各國、美國南部各州以及中國。
蔡衛平告訴“醫學界”,伊蚊也分佈在我國的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區,因此當輸入性病例傳入後,本地的伊蚊會透過叮咬患者從而攜帶病毒,並進一步造成病毒擴散。
“有段時間,我國專家曾對登革病毒傳染源是否出現了‘本地化’展開過分析,但隨後觀察到,在新冠疫情造成全球人口流動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國內的登革熱病例數也大幅下降,這基本確定了目前登革病毒仍以輸入性為主。”蔡衛平說。
由於傳播媒介的特殊性,登革熱的防控存在一定難度。“目前的防控手段主要包括對伊蚊密度進行監測,在社群層面定期對下水道進行清理,殺蟲滅蚊等。”蔡衛平說,“而清理家庭積水,則需要市民的共同配合。”
此外,氣溫升高、強降雨和高溼度,以及蚊子對各種繁殖地的適應性、對殺蟲劑的耐藥性增強,都是導致近年來全球登革熱病例數不斷上升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全球部分地區由於全年高溫時間逐漸延長,甚至可以維持病媒的繁殖週期,使疾病傳播全年持續而不僅僅是暴發。
蔡衛平表示,目前對部分地區的公眾而言,在外出活動時可以透過穿戴袖套、噴驅蚊液等方式,儘量避免被蚊蟲叮咬從而染病。隨著逐漸進入冬季,本輪登革熱疫情將自然消退。
但要長期控制登革熱病例逐年增長的趨勢,前述發表在IJID Regions的論文強調,未來需要加強流行病學監測、社群參與和教育、環境管理,以及對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持續投入。
文章還指出,目前已有兩款登革熱疫苗的開發有重大進展,但它們在不同年齡組、不同血清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待驗證,未來還需根據特定的流行病學背景,詳細制定疫苗接種策略。
參考文獻:
1.Global landmark: 2023 marks the worst year for dengue cases with millions infected and thousands of deaths reported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772707624001309?via%3Dihub
2.全球高溫③|高溫助長蚊蟲肆虐,“登革熱季”延長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868079
來源:醫學界
責編:汪 航
校對:臧恆佳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