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臨床醫生,也是醫院管理者、博士生導師、科研人員,以及妻子和母親。
撰文 |黃思宇
責編丨汪 航
40歲時,羅瓊成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以下簡稱“浙大婦院”)史上最年輕的副院長。
在擔任副院長之前,羅瓊已足夠優秀。從最初進入浙江大學醫學院開始,她就是同學眼中無法超越的存在——每次都考年級第一,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直博資格,師從浙大醫學院院長、我國生殖醫學領軍人物黃荷鳳院士。
博士畢業進入浙大婦院後,羅瓊沒有繼續專攻生殖醫學,而是主動選擇了外人眼中“又苦又累”的產科,36歲便被接連選聘為產五病區副主任、產三病區副主任。在羅瓊看來,產科動手實踐的機會多,能讓自己迅速成長,也更接近她當外科醫生的理想。
如今,羅瓊已經44歲,這些年,她兼顧事業和家庭,於國內率先開展各類臨床診療技術等,目前實施的產前治療病種全面,例數領先全國。同時,作為妻子和母親,她營造了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曾獲浙江大學“事業家庭兼顧型先進個人”。
羅瓊教授/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浙大醫學院裡的尖子生
羅瓊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父親是一名外科主任,母親是一名婦產科醫生。
家中濃厚的醫學氛圍對羅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小她就嚮往成為一名醫生,尤其是外科醫生。高考結束後,她順利被第一志願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錄取。
進入浙大醫學院後,羅瓊的名字很快傳遍了全年級,甚至整個浙大醫學院的學生都知道她,因為每次考試放榜,羅瓊都是第一名。
“同學們都以為我熬夜背書了,其實我一直都是按照正常的節奏學習。”羅瓊說,如果真要說有什麼秘訣,就是每門課都把基礎打牢。
本科期間,她聽完每節課都會認真回顧老師講的知識點,“不會刻意熬夜,但平時的學習還是很用功、很努力的。”
臨近本科畢業時,羅瓊以年級第一的總成績獲得保研資格。當時,浙大醫學院本科畢業生就有望進入學校的附屬醫院工作,讀研的學生並不多,但羅瓊仍決定繼續深造,報考了時任浙大醫學院副院長、浙大婦院副院長黃荷鳳院士的研究生。
黃荷鳳院士是我國生殖醫學領域的著名專家,主攻婦產科學與生殖醫學,研究方向包括生殖與發育相關基礎研究、發育源性疾病分子機制研究、遺傳性出生缺陷的機制及臨床轉化、兒童發育與個體健康等。
保研面試時,黃荷鳳院士第一句話就問她:“你是年級第一名嗎?我只收第一名的學生。”
“我就是第一名。”羅瓊說。
“我有直博的名額,你想不想讀博?”黃荷鳳院士接著問。
“我想讀博。”羅瓊立刻回答。
日後回憶起這段對話,羅瓊依然覺得當時的自己挺有勇氣。
“那個年代,女博士是一個負面的詞,大家都開玩笑說世界上有三種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羅瓊說,後來她特地徵求了父母的意見,兩人都支援她讀博。
27歲博士畢業,從生殖科“出走”產科
作為黃荷鳳院士的學生,羅瓊告訴“醫學界”,自己“選對人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選導師真是太重要了。選導師就是選擇你未來做醫生的榜樣,選擇了以後的路往哪裡走、怎麼走。黃老師做醫生、做科研,包括做人做事的風格,對我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我非常感激和無比尊重黃老師。”羅瓊說。
羅瓊
讓羅瓊印象最深刻的,是黃荷鳳院士從不避諱提及她做婦產科主任時的危重和死亡病例,她這麼做,就是希望學生們能夠從中汲取教訓,培養嚴謹、敏銳的臨床思維,避免同樣的情況再次發生。
為了與黃荷鳳院士有更多交流,羅瓊主動提出給老師當秘書,跟隨老師一起做實驗、寫論文、改論文、參加學術會議等,參與了學術研究的各個環節,為日後獨立做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7歲時羅瓊博士畢業,進入浙大婦院輪轉。最開始在生殖科,但缺少外科操作讓她感覺“不過癮”,並且她認為在生殖科“成長太慢了”,剛入行的醫生只能負責輔助生殖的部分流程,等到掌握所有流程後才有機會獨立診治,而她想早點成為能獨當一面的醫生。
進入產科輪轉後,羅瓊終於找到了“過癮”的感覺。“產科有很多上手操作的機會,比如碰到難產的病人,我就在旁邊學習老師拉產鉗,跟著助產士學接生,你能感覺到提升得比較快,而且更容易獲得職業成就感。”
在產科帶教老師眼中,羅瓊參與搶救時心理素質強大,臨場反應和做決策的速度都很快,在初入臨床的醫生中非常難得。產科的帶教老師們很早就向羅瓊表示,希望她能留在產科。
羅瓊(右)做手術
當年,輔助生殖技術在國內飛速發展,被視為“黃金科室”,很多婦產科醫生轉向了生殖科,羅瓊卻選擇從生殖科“出走”。
結束輪轉正式選擇產科之前,羅瓊也諮詢了黃荷鳳院士的意見。導師告訴她,產科對動手能力和臨場反應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具備這種綜合素質的醫生不多。黃荷鳳院士鼓勵羅瓊,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的專業就好。
日後的臨床實踐證明,羅瓊的這一選擇是正確的。
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圍產醫學、生殖健康、胎兒醫學及產前診斷的臨床和科研工作,所帶領的團隊設有產前遺傳諮詢、胎兒醫學門診、複發性流產產科管理等,近三年來所在科室年均出院人數約4200人次,床位利用率>95%,個人年均門診量達約1.1萬人次。
此外,在產時胎兒手術方面,羅瓊團隊是目前國內病種最全、技術體系最完善的中心之一,在胎兒宮內治療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包括世界首例“射頻消融術在胎兒後頸部腫瘤手術”中的應用、浙江省首例產時宮外治療(EXIT)等,備受業內關注。
從醫生到副院長,兼顧工作與家庭
36歲時,羅瓊被選為醫院產五病區副主任,也是全院第一個病區副主任。兩個月後,她又到產三病區任病區副主任(主持工作)。
主持病區工作時,羅瓊還是副主任醫師,需要管理許多比她年長的主任醫師,但羅瓊並未因此畏懼,而是將其當作學習的機會,“面對資歷比我深的老師們,我會帶著尊重與他們溝通,也不斷學習他們比我出色的地方,在臨床和管理上都積累經驗。”
手術中的羅瓊(右一)
38歲那年,羅瓊第一次提交主任醫師職稱申請,但未能如願。一時間,困惑、迷茫、自我懷疑,各種負面情緒向她襲來。
明明綜合業績是所有申請者中最好的,為什麼沒有透過主任醫師評審?是不是大家覺得我太年輕了,歷練還不夠?往後我還能怎麼努力?難道就只能一直熬,熬到資歷夠老為止?
那段時間,羅瓊有很強的挫敗感,甚至萌生了換家醫院或換個城市發展的想法,但在浙大婦院和浙大醫學院領導的共同挽留下,她最終還是選擇留了下來,並在兩年後憑藉優異的表現,成功獲評主任醫師。
這段經歷讓羅瓊頗為感慨:“人生不可能所有事都順風順水,總要有點波折來平衡一下。如果你把這些波折看作人生的緩衝或者平衡器,就能把心氣放平,邁過這個坎兒,接著一步步踏實地往前走。”
2020年,40歲的羅瓊迎來職業生涯的轉折點,順利當選浙大婦院副院長,成為醫院歷史上最年輕的副院長,分管國際交流、對外交流、結對幫扶和醫技科室等工作。
擔任副院長四年來,羅瓊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推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專案浙大婦院吉林醫院建成落地,推動浙大婦院餘杭院區落地。以浙大婦院為牽頭單位,建設浙江省數字化產前診斷-出生缺陷防控聯盟和浙江省婦幼檢驗聯盟,推動全省的出生缺陷防治工作……
羅瓊(左2)等人出國考察
雖然醫院管理任務繁重,但羅瓊依然堅持出門診、做手術,她的年門診量超1萬人次,加上胎兒醫學門診的患者,一年要完成500-600臺手術。
同時,她也在做早產、圍產醫學和出生缺陷防控方面的科學研究,已經公開發表國際高質量論文50餘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SCI高影響因子多篇。主持並參與國家發明及新型實用專利20餘項,獲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諸多獎項、榮譽。
在臨床、教學、管理、科研之外,羅瓊還是一名“二胎媽媽”。她和丈夫都是醫務工作者,雙醫生家庭的忙碌可想而知,但兩人秉持共同的信念,多年來相互體諒,相互扶持,家庭氛圍十分溫馨,兩個孩子都立志像父母一樣成為醫生。
羅瓊認為,兼顧多項工作需要天賦,但更需要有充沛的精力。她認為自己雖然算不上天賦異稟,但確實“精力非常充沛”,也一直都很努力。
“如果你讀過《底層邏輯》就會發現,人生離不開運氣。聽起來有些令人喪氣,但其實運氣只是最後幫你推一把,如果沒有前期的努力,即使運氣來了也很難抓住。”羅瓊說,“在運氣來臨之前,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付出100%的努力,然後去等待好運降臨。”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恆佳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