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哪個專科的醫生收入最少?
撰文 |燕小六
責編丨汪 航
醫學界一直有個廣為流傳的說法:“金眼科、銀外科,開著寶馬口腔科,累死累活婦產科,普普通通大內科,一錢不值小兒科,走投無路傳染科,死都不去急診科……”
這不僅說的是工作強度,也反映了科室收入狀況。
日前,知名醫考輔導、培訓機構Med School Insiders釋出調研報告——《2024年收入最低的醫療專科》。結果顯示,專科醫生收入差距極大,年薪最高的可能比最低的多了4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90萬元)。
同樣是在臨床工作,為什麼收入差距這麼大?
哪個專科收入倒數第一?
根據Med School Insiders排名,專科收入排行榜的倒數前三名是:醫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專科、兒科、預防醫學科。
其中,醫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專科以年收入24.4萬美元,成為美國收入最低的醫療專業。
醫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專科是臨床醫學的全新分支,主要研究人類遺傳性疾病的病因、診斷和治療。1932年,加拿大遺傳學先驅Madge Macklin首次在醫學院課程中提出相關概念。直到1960年,它才真正從人類遺傳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在我國,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湖南省兒童醫院等不少三甲醫院,近年來都開設了相關專科的獨立門診,專注於罕見病的臨床診斷、預防和治療,也服務於優生優育。
“臨床醫學遺傳學專家們可以直接參與患者護理、臨床研究、教學及行政管理。他們的患者覆蓋各個年齡段,甚至是一枚受精卵。父母們可以透過專科諮詢,瞭解到個人、家族史相關的生殖風險。”Med School Insiders指出。
不過,這個被譽為“21世紀醫學新疆界”、影響人類未來的專業,賺得不多,學時卻相當長。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醫療集團的招生簡章顯示,相關規範化培訓分成獨立培養、聯合培養等形式。獨立培養專案為期4年,包括18個月臨床醫學傳統培訓和18個月的個性化課程。申請者必須已經完成兒科、內科等住培,且在臨床工作2年以上。
聯合培養就是將醫學遺傳學培訓和兒科、內科、母胎醫學、生殖內分泌學等專科培訓相結合,學制在4年左右。若是申請母胎醫學、生殖內分泌和醫學遺傳學規範化培訓,申請者必須先完成婦產科住培。這麼一算,可能35歲左右還沒學完。
根據美國醫學院協會資料,2018年醫學院畢業生的平均貸款為19.652萬美元。若加上本科貸款,人均學費貸款債務達22.15萬美元。
雖然各類規培都有工資,但數額不多,年均5.65萬美元,這對償還債務、日常生活來說,難免有點捉襟見肘。
好訊息是,雖然年收入最低,但臨床醫學遺傳學醫生們每週工作40-50小時,略高於38.7小時的美國周均工作時長,少於急診科(57.7小時/周)等專科,因此能較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
內分泌等專科,收入也不高
兒科、預防醫學科以年收入26萬美元、28.2萬美元,分列倒數第二、三位。
“兒科真的很難。”Med School Insiders稱,調查沒有細分兒科亞專業的收入情況。一方面,兒科總體都不賺錢。美國最大的醫師線上社交網路平臺Doximity日前釋出2024年收入榜,墊底的10個專科中,8個和兒科相關。
另一方面,幹得越難、賺得越多的普適原則,並不適用於兒科。比如,兒科血液學/腫瘤學專科的年收入為25.1萬美元,比普通兒內科醫生要少8000美元左右。
導致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醫療保健系統按服務量收費。也就是說,接診患者越多,醫生收入可能越高。畢竟,大多數兒科疾病都能在普通兒內科解決。
預防醫學專科醫生的收入不高,但他們加班少、規培時間短。相對來看,反倒是價效比較高的專科。
在Med School Insiders排名中,老年醫學科、內分泌科、家庭醫學、風溼病學和普通內科分別是收入最低的倒數第四至八,年收入在28.9萬-31.2萬美元。
其中,老年醫學、家庭醫學科、風溼病學、內分泌科的情況類似,都屬於錢不多,但緊急情況少、加班少。區別在於,風溼病學和內分泌科的學習週期都明顯長於其他2個專科。
風溼病學專科醫生要先完成3年內科住培,後接受2年專培。有些人會在此基礎上額外接受1年規培,以獲得風溼病學、過敏和免疫學雙重認定。內分泌專科醫生從醫學院畢業後,也需要5-6年規培,才能真正獨立執業。
即便如此,風溼病學和內分泌專科醫生的年收入仍較低,比調查涉及的普通內科醫生們,平均少六七千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受訓6年,整形外科專科醫生的年收入達62萬美元,比風溼病醫生多了30萬美元。
“只能說,選擇風溼病學和內分泌的醫生們,一定是真愛了。”Med School Insiders文章同時感慨,不看好家庭醫學專科,“它一直是競爭力最差的醫學專業之一。”
此外,在這份專科低收入排行榜中,普通內科年均收入達31.3萬美元,成為了榜單中的高薪職業。
“他們是內科系統的多面手,能接收、治療多種疾病,複雜的簡單的、慢性的急性的、常見的罕見的,面面俱到。”Med School Insiders指出,因為涉獵範圍廣泛,普通內科醫生的工作節奏無常,可以做7休7,也可以每天工作12小時或更久,或是定期出朝九晚五的門診。
在美國,普通內科醫生的住培持續約3年時間,有些人會在此基礎上精修心臟病學等高值亞專業,收入將顯著增加。據Doximity統計,美國心內科專科醫生的年均收入為56.5萬美元,在醫學專業中收入排行第七。
在中國,這3個科室收入更低
中國醫院專科調查情況和上述報告存在部分相似。
2016-2019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團隊,調查了全國31個省會城市的主要三級醫院和43家主要大學教學醫院。數萬名臨床一線醫生報告了自己的實際和期望年收入。
從4年的調查結果看,內科、兒科和急診科始終是收入最低的科室。而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則收入較高。相較於年均收入最高的口腔科(平均156347元/年),收入最低的急診科年均少賺了40875元。
進一步分析顯示,雖然醫生們的實際收入在逐年升高,但現實與期望之間仍存在巨大差距。連續4年,這些受調查的三級醫院醫生們的期望薪酬,基本都是實際收入的2倍左右,歷年變化不大。
《中華醫院管理雜誌》2021年6月釋出的論文同樣顯示,醫生自報2017年、2018年和2020年實際稅後年收入的中位值分別為10.08萬元、12.00萬元和15.00萬元,但他們的期望稅後年收入中位值分別為19.60萬元、25.00萬元和25.00萬元。
上述兩項研究得出相似結果:醫生的薪酬水平有上升趨勢,但整體水平不高;醫生對收入感到滿意的比例有上升趨勢,但整體水平不高。
“中國的公立醫院醫生工資收入整體偏低,薪酬制度沒有體現醫生的真實價值。”《中華醫院管理雜誌》寫道。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上述兩份調研資料距今已有多年,隨著醫生薪酬制度改革等不斷推進,我國醫生薪酬的整體水平,與多年前相比已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一週前,“醫學界”釋出了,統計了2009名中國醫生的年均收入、薪資構成與不同科室的職業滿意度。該報告發現,儘管臨床醫生今年收入下降的比例較去年增加7個百分點,但醫生心態更加穩定,離職意願有所降低。
其中,57%的醫生在本年度收入下降,較去年提高7個百分點。然而,對目前薪酬狀況表示滿意的醫生比例增加了5%。
報告還顯示,醫生群體內部收入差距仍然較大。根據本次調研醫生填報的資料,一線城市三級醫院副高及以上職稱醫生平均每年的臨床工作收入為24.6萬元,為縣級市同級醫生的近2倍。
就中國醫生而言,醫生績效工資通常與出診量、病床輪轉量等掛鉤,更多三級醫院醫生的薪資還會受到崗位技術難度的影響。除了固定月薪、補貼、年終獎等收入形式,醫生還能透過教學、講座、科研等方式增收,但這三種提高收入的方式,並不適用於大多數醫生。
在所有科室中,內分泌科醫生滿足感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在降薪比例增加且工作負荷較高的情況下,報告顯示,依然有近一半受訪者對於醫生職業持積極態度。
參考文獻:
1.Lowest Paid Medical Specialties in 2024. medschoolinsiders
2.姜永輝, 黃濤生. 醫學遺傳學與基因組學體系在美國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中華醫學遺傳學雜誌. DOI:10.3760/cma.j.issn.1003-9406.2019.01.001.
3.Dhavendra Kumar. Genomic medicine: a new frontier of medicine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Genomic Med. doi:10.1007/s11568-007-9003-8
4.Clinical Genetics Residencies and Fellowships. hopkinsmedicine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恆佳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