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71歲女子持續頭暈未見好轉,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原因?
撰文:Liny
近期在Cureus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病例報告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病例描述了一位71歲的女性患者,頭暈持續1天未見好轉,腦部MRI檢查發現多個小而散在的急性梗塞灶。醫生結合患者的臨床症狀,透過超聲心動圖進一步檢查,發現左心房有腫塊。患者最終進行了手術切除,病理檢查結果確認腫塊為心房粘液瘤。此病例提醒臨床醫生,在出現類似症狀時,應考慮心臟病變作為潛在的致病原因。
病例分享
▌現病史:患者為71歲女性,因頭暈1天伴旋轉感、噁心、輕度頭痛、視力模糊和行走困難到急診就診。患者否認既往有類似發作,無跌倒或平衡障礙,無發熱、聽力障礙、乏力、麻木、呼吸急促、、心悸或言語改變的症狀。
既往史:無特殊。
家族史:無特殊。
飲酒史:無大量飲酒史。
冶遊史:無。
▌入院查體:
血壓:平臥位137/70 mmHg,立位血壓123/58 mmHg。
心率:79次/分(平臥),77次/分(立位)。
心肺檢查:雙肺清晰,心音正常,心律齊。
眼球震顫和局灶性神經體徵未見異常。
無耳聾、小腦體徵或步態障礙。
▌輔助檢查:
影像學檢查:
顱腦CT:顯示右頂葉手術後改變,腦軟化和右後額葉神經膠質增生,符合先前手術後遺症。
顱腦MRI:顯示多個小的急性梗塞灶。
頭頸部動脈CT血管造影未見動脈瘤、血管畸形、閉塞、夾層或狹窄。
心臟檢查:
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律伴左束支傳導阻滯(LBBB)(圖1)。
圖1:心電圖
根據患者病史及相關檢查,初步診斷為急性腦梗死。由於患者就診時超過了溶栓治療時間視窗,因此未能接受溶栓治療。針對患者的症狀,制定了治療方案(給予81 mg阿司匹林和40 mg阿託伐他汀),防止進一步血栓形成。
在住院過程中,進一步完善了超聲心動圖檢查,提示射血分數為55%,左心房內可見2 cm X 2.1 cm的可移動腫塊,提示粘液瘤,腫塊與房間隔相連(圖2)。推測該心臟腫塊可能是卒中的栓子來源。考慮到患者的頭暈症狀和腦梗死表現與心臟內粘液瘤引發的栓塞可能有關,治療方案進行了調整。除了繼續抗血小板藥物和他汀類藥物的治療外,進一步對心臟粘液瘤進行評估和管理。
圖2:經胸超聲心動圖
總結與思考
粘液瘤是一種心臟腫瘤,可能引發心內阻塞症狀(如呼吸困難、暈厥)和全身栓塞症狀(如偏癱、視力喪失)。其臨床表現與腫瘤的解剖位置密切相關。左心房的粘液瘤通常導致二尖瓣反流、左心衰竭和肺充血,而右心房的粘液瘤則可能表現為類似三尖瓣狹窄的症狀,進而引起右心衰竭。腫瘤的大小、位置及其引發的栓塞風險是診斷和治療決策的重要依據。
粘液瘤患者要考慮栓塞。栓塞最常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視網膜動脈和下肢血管,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症狀,如偏癱、視力喪失等。栓塞的發生通常與腫瘤塊的運動或脫落有關,這些栓子可透過血流進入其他器官,造成不同部位的缺血性損傷。因此,在出現頭暈、卒中等栓塞症狀時,心臟病變,尤其是粘液瘤,應作為潛在的診斷考慮。
診斷粘液瘤的主要方法是超聲心動圖,能夠有效評估腫瘤的位置、大小及其對心臟瓣膜的影響。CT和MRI檢查則有助於更詳細地評估腫瘤的解剖特徵,為手術規劃提供資訊。超聲心動圖常常是初步診斷的首選工具,而CT和MRI則有助於進一步瞭解腫瘤的範圍和潛在併發症。
鑑於粘液瘤可能引起栓塞,術前評估後通常建議手術切除。手術死亡率較低,通常低於5%,但術後可能出現一些併發症,最常見的是心律失常。手術切除能有效降低栓塞事件的發生風險,改善患者預後。然而,對於複發性心房粘液瘤,常規的手術切除可能無法完全預防其復發,這時心臟自體移植或心臟移植可能成為可行的治療選擇。自體移植能夠減少復發的風險,併為患者提供更長時間的穩定期。
本病例強調了對於出現類似栓塞症狀的患者,應考慮心臟病變,尤其是粘液瘤作為潛在的致病因素。在面對疑似栓塞性卒中的患者時,及時、全面的評估,尤其是心臟檢查至關重要。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後,降低栓塞風險,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Hayder Azeez. Left Atrial Myxoma Presenting as Persistent Dizziness.Cureus. 2022 Jun 25;14(6).
責任編輯:老豆芽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