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從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到AI技術影響,六位大咖暢談中外經驗,共論學科未來。
撰文 |張皓宇
第十九屆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年會暨全國美容皮膚大會(CDA2024)於2024年11月28日-12月1日在武漢隆重舉辦,匯聚海內外皮膚科知名專家,共商學術前沿,聚焦行業熱點。“醫學界”全程報道本屆大會,並特別邀請到北美與國內的六位皮膚科名醫蒞臨“名醫功夫茶”,帶來一場巔峰論道。
本次訪談由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陶娟教授主持,北美華人皮膚科協會會長許月林教授、北美華人皮膚科協會前會長楊紅玉教授、北美華人皮膚醫師協會副會長趙格教授、美國皮膚病理協會與國際病理協會會員蔣宏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李若瑜教授共聚一堂,深入探討了皮膚科人才培養、學科建設、AI技術影響等話題,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各位嘉賓的精彩觀點!
人才培養中外經驗談
北美華人皮膚科協會(NACDA)會長許月林教授長期關注國內皮膚科青年醫生的培養,並帶領NACDA團隊持續推動中美皮膚科領域的人才交流。再次做客“醫學界”訪談,他進一步強調醫療教學規範化、培訓基地標準化的重要性,“參考美國經驗,在皮膚科醫師規培基地的建設上要有‘全國一盤棋’的考慮,從培養到考核,儘量統一標準,從而提升不同地區皮膚科的同質化診療水平。”
美國在醫學繼續教育方面,由專門機構制訂畢業後醫學教育機構認證標準,對醫學教育專案質量進行獨立評價、認證,對是否遵循相應標準進行核實[1],對受培訓醫師的考核也較為重視,包括定期來自教師的綜合評價和專門機構負責的全國統一考試。許月林教授建議,國內圍繞規培單位的接診能力、手術數量、硬體設施、科室建設等條件,可探索設立基本的規範,並完善考核標準,保證規培後的醫師水準得到全國醫療機構的普遍認可。
北美華人皮膚科協會前會長楊紅玉教授專注於皮膚病理學研究,從2016年起與國內同道有著深入交流,他也強調標準化培訓的重要性,以統一的畢業標準保證各地醫生診療時的規範化,美國對病理醫生的培訓也同樣在許多細節上有明確規定。
談到如何支援皮膚科人才發展,楊紅玉教授結合海外經歷與觀察指出:應該拓寬青年醫師的從業方向,讓其有醫院、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更多選擇;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美國有許多機構對住院醫師開放申請研究資助基金,鼓勵個人創新;學習資源開放化,構建人才充分交流的平臺。楊紅玉教授舉例,用好社交平臺,營造專家大咖與青年學子積極互動的良好氛圍,對青年醫師的成長大有裨益。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李若瑜教授對前面兩位教授的發言深表認同,並分享了本醫院的相關經驗。她滿懷敬意地表示,國內皮膚科泰斗、本院的朱學駿教授早在20世紀80年代自美國學成歸來後,就致力於參考北美的規範化培訓體系,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開展醫師繼續教育培訓班,如今已開展數十期;在CDA成立後,朱教授建立的住院醫師規模化培訓委員會,積極推進建設全國皮膚科的標準化培訓體系,“可以說國內醫師繼續教育的制度和標準正在逐漸完善,但在下沉基層、加強評估等方面還有提升空間。”
李若瑜教授也希望對北美華人皮膚科協會表達由衷的感謝,多年來,許月林教授及NACDA歷屆會長等多位北美華人皮膚科專家積極回報祖國,熱心組織皮膚科領域的學術交流,對國內的住院醫師規培工作給予了無私的指導與幫助,推動國內皮膚科學教育與國際接軌。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陶娟教授在總結中補充,國內的皮膚科住院醫師培訓不僅在逐步完善規範化體系,也在不斷創新激勵形式,以湖北省為例,舉辦過住院醫師臨床思維大賽、教學查房大賽等,考核教學水平,選拔優秀青年人才,幫助青年醫師多方位提升業務素養。
學科發展大咖面面觀
北美華人皮膚醫師協會副會長趙格教授曾在華盛頓大學從事皮膚病方向的科研工作,此後又從事皮膚病診療多年,對美國皮膚科領域研究與臨床的密切聯絡深有感觸。她舉例指出,華盛頓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發現,默克爾細胞癌(MCC)患者的一種腫瘤蛋白可預測該疾病的預後,迅速將這一蛋白引入了該腫瘤的常規檢測專案之中,發展出新的診斷標準,這些環節的銜接非常流暢。
在臨床研究中,趙格教授特別強調,美國有很多私人執業的醫師,也可以大量參與臨床研究,“哪怕你是一個人行醫的獨立診所,也可以在完成培訓後,參加規範的臨床研究。”趙格教授認為,這也是國內可以考慮的發展方向,臨床研究不必僅限於大型公立醫院參與。
美國皮膚病理協會與國際病理協會會員蔣宏教授現於美國私立醫療機構擔任皮膚病理專科醫師,聊起美國私立醫院的特點時也談到了這一點,不同於國內醫生想尋求學術發展大都選擇公立醫院的情況,美國私立醫院不乏規模較大,也重視科研的機構,醫生擇業更廣闊一些。
目前中國皮膚科諸多團隊的科研水平,已經取得了不俗成就。許月林教授談到參加本屆CDA大會的感受,強調很多講座的原創性成果令他耳目一新,這是美國同道也從未關注或研究過的,建議今後加強CDA的國際化交流,例如美國皮膚病學會(AAD)就很重視國際會員的參與,已發展為全球皮膚科領域的學術盛會;另外,要鼓勵醫生拓寬研究視野,一些冷門的亞專科不乏學術價值,可透過基金資助等方式激勵更多醫生關注。
皮膚科的疑難病例往往需要多學科協作診療(MDT)的支援。對此,趙格教授、楊紅玉教授介紹了自身機構的MDT制度和開展經驗,如與風溼科組織聯合門診,專科門診組建皮膚科、外科、康復科、心理科的多學科團隊,針對疑難腫瘤及時舉辦病理科、外科的大討論等。
其中,病理科的參與對皮膚科臨床診療尤為重要。蔣宏教授表示,“皮膚病理分析是避免誤診漏診的最後一道屏障。”他建議,皮膚科和病理科應加強在專業化人才培訓中的協作。希望中國的皮膚專業委員會和病理專業委員會能精誠合作,儘快推出皮膚病理的專業培訓和統一考核標準(證書考試),以解決廣大皮膚病理醫生沒有證書籤發報告的法律問題。 這也間接關係到皮膚病理醫生的待遇問題。
AI到來:機遇or挑戰?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異軍突起,為很多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變革或深遠影響。皮膚科診療特別在影像診斷方面,也愈發感受到AI技術的作用。AI成為皮膚科醫生得力助手的同時,也對皮膚科醫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放眼未來,會不會有越來越多的皮膚科診療工作被AI替代?對此議題,受訪嘉賓欣然分享了各自見解。
許月林教授認為,人工智慧診斷乃至網際網路的海量資訊,應用在患者教育上有較大價值,但並非發生在醫生診療之前,而是醫生確診之後,“我會對患者說,不要自己去網路診斷,但可以在我給你診斷後,去網上搜索疾病的相關資料。”確診後患者在醫生指導下主動了解疾病資訊,能夠減少一部分醫患溝通的負擔。在他看來,AI技術對醫生的幫助目前還比較有限,主要是替代醫生簡單重複性的勞動。
作為皮膚病理專家,蔣宏教授對數字技術帶來的改變有深刻感受。一方面,結合數字掃描技術的遠端會診系統,讓不同地區之間的醫院協作大為便利,尤其適用於國內偏遠地區醫療機構與區域中心醫院的聯合會診,惠及廣大患者;另一方面,人工智慧診斷對病理科影響深遠,例如一款針對前列腺腫瘤的診斷軟體,已讓病理科醫生的工作高度簡化。
不過,在皮膚病理診斷領域,蔣宏教授坦言,短期內特別全面高效的診斷系統仍有研發難度。原因在於皮膚科的診斷,病理與臨床間的關係十分密切,相似的病理影像,臨床問詢及檢查得到的患者情況不同,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在疑難病例面前,人工智慧僅會“識片”尚顯不足,醫生團隊的全面分析並精準判斷十分重要。
趙格教授則表示,AI技術的發展潛力非常大,而且迭代升級的速度會很快。目前,AI診斷仍無法取代專業醫生的判斷,但對於常見病、基礎病的識別能力已經有了較高的準確率。在實際接診中,有時病人會帶著自己診斷的結果來,她也會給予重視,“即便我的診斷和AI診斷結論不同,我也會傾聽來自患者的反饋,瞭解他們的想法,看看有哪些錯誤觀念是需要糾正的,同時要注意表達,以他們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引導。”
趙格教授同時指出,中國臨床醫學在AI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上有重要優勢,因為AI診斷水平的提升與輸入的有效資料量有密切關係,基於國內的患者基數,在提升規範化診療、加強患者管理的基礎上,她對國內AI診療技術的迅速發展有充分信心。
楊紅玉教授也十分關注AI技術的發展,表示對皮膚科醫生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有時拿到AI診斷結果確實比較震撼,準確性很高,但AI也常常處理不好很簡單的問題,這就要求醫生在使用AI系統的時候注意甄別資訊,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在分子診斷、尋找靶點等工作上發揮作用,並注重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楊紅玉教授強調:“醫學不僅僅是Science,也是Art,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是醫生才能做到的。”
李若瑜教授、陶娟教授結合在工作中應用AI的實際經歷,強調醫生要將AI定位在“助理”的角色上。陶娟教授總結指出;“AI幫我們減輕了工作負擔,讓我們擺脫了一些繁忙的小事,就有時間做一些更重要的‘大事’,但也督促我們要不斷學習,緊跟時代的腳步,最終能夠讓我們的事業更有價值。”
嘉賓寄語
在本次精彩訪談的最後,六位嘉賓也應邀對國內皮膚科青年醫生的發展留下了自己的殷切叮囑與真誠建議——
許月林教授
“這次回國在參訪中感受到,青年醫生普遍非常辛苦,也非常勤奮,我想分享兩點建議,一是在個人發展中,找一個感興趣、與科室建設相關的亞專業方向深入鑽研,二是一定要平衡好工作與生活,事業和家庭同樣重要。”
趙格教授
“我發現在用藥效果、耐受性等方面,亞裔患者和美國患者有明顯差異,所以非常期待國內開展這方面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同樣藥物的劑量使用、診療規範如有不同,發表相關成果,也可以指導我們在美國對亞裔病人的治療。”
蔣宏教授
“青年醫生要先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之後最好能申請到高階醫療機構的培訓,並抓住機會盡可能多接觸疑難病例的診療,從中學習經驗;另外,為了避免誤診漏診,對非典型的症狀、變化,建議多做活檢,這樣也能逐漸提升自己的診斷能力。”
楊紅玉教授
“我發現很多青年醫生喜歡研究皮膚病理,這對臨床診斷也十分重要,但國內待遇比較有限,因此首先想呼籲整個行業改善皮膚病理方向的從業環境;青年醫生要尋找自己的良師益友,與患者多多溝通,在充分了解患者病程的基礎上去學習診斷思路。”
李若瑜教授
“希望大家對工作和學習不要太過焦慮,選擇熱愛的、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就要堅持下去。無論你在基層單位還是教學醫院,要認真對待每一個患者,不斷積累經驗,每一步紮實的工作對你的未來發展都將有幫助。”
陶娟教授
“青年醫生首先要打好臨床功底,掌握規範化診療知識,對患者有責任心,在臨床中發現問題,以臨床為基礎提升科研能力;平衡好工作和身體、心理、家庭間的關係,堅守初心,抓住一切機會多多學習,擁抱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代。”
專家簡介
李若瑜 教授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第四屆會長
中國微生物學會真菌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細菌耐藥與防治分會常委
國際人和動物真菌學會副主席
亞太地區醫學真菌學會理事長
專家簡介
陶娟 教授
教育部長江學者
寶鋼優秀教師、湖北名師
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副會長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常務委員
湖北省醫學會皮膚科分會主委
皮膚疾病診療和健康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皮膚科主任
專家簡介
許月林 教授
美國皮膚科專業和皮膚顯微外科亞專業認證醫師
先後在上海和美國從事皮膚科臨床工作數十年,尤其擅長與免疫相關的皮膚病和皮膚腫瘤
現任北美華裔皮膚科協會主席
業餘喜歡看書,旅遊和攝影
專家簡介
楊紅玉 教授
美國印第安納州St Vincent Evansville醫院皮膚病理主任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兼職臨床助理教授
中華醫學會病理分會皮膚病理學組海外專家顧問
北美華人皮膚科醫師協會前會長 (NACDA)
美國病理學會會員 (CAP)
美國臨床病理醫師協會會員(ASCP)
美國加拿大病理科學會會員(USCAP)
美國皮膚病理協會會員(ASDP)
國際皮膚病理協會會員 (ISDP)
山東省皮膚病醫院特聘榮譽教授
專家簡介
蔣宏 教授
MD PhD 1986西安醫科大學畢業。1993年來美,分別在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和芝加哥大學取得結締組織生化博士和進行博士後研究
2001-2005, 2005-2006 在田納西大學醫學中心做病理住院醫和進行皮膚病理專業培訓
自2007年起曾先後在聖路易斯大學皮膚科 和 Dianon systems/labcorp 任助理教授和皮膚病理專科醫師
現在私立醫療機構做皮膚病理專科醫師,同時也是美國皮膚病理協會和國際病理協會會員
專家簡介
趙格 教授
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
赴美后獲得佐治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博士學位。在華盛頓大學從事皮膚病科學研究,並完成皮膚科住院醫師培訓後,從事臨床皮膚病診療多年
曾擔任西雅圖皮膚科醫師協會會長,目前擔任北美華人皮膚醫師協會副會長,華州華人醫師協會會長
參考文獻:
[1] 住院醫師同質化培養與考核體系建設培訓團. 美國住院醫師培養制度與管理體系鏡鑑[J]. 中國衛生人才, 2018, (1): 54-59.
本文稽核:許月林教授、趙格教授、蔣宏教授、楊紅玉教授、李若瑜教授、陶娟教授
責任編輯:大晨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