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感覺心裡有個洞,空落落的。”
“有時候會半夜醒來,只覺得心口悶悶地疼,有種莫名的害怕,又不知怕什麼。”
“有時候我覺得我是隻飛鳥,不知道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第一眼見到汐,清秀的臉龐,卻眉頭緊蹙,焦灼悲傷的氣息撲面而來。
這樣的反差,讓我隱隱地心疼,也引發了我的好奇。
當我把這種感受反饋給她時,她急切地問我:
“為什麼別人眼裡看起來還不錯的自己,總是很迷茫、很焦慮、很害怕?”
“我到底怎麼了?你可以幫幫我嗎?”
汐說上了大學以後,那種空虛的感覺異常強烈。
大一時,別的同學看起來都生龍活虎的,她卻感到無所適從。
彷彿戴上了一個面具,行屍走肉般遊走於人群之中。
我:“聽起來你那時挺孤獨的。”
汐:“是的,我一直有很深的孤獨感。”
我:“學習、生活受影響嗎?“
汐:“其實有影響,我每天都硬撐著上課,和同學互動,看起來很正
常,實際上心裡很難受。”
我:“那是怎樣的難受呢?”
汐沉默了半晌:“無力,害怕,迷茫……”
我:“當時的你似乎被一種看不見的沉重籠罩著,有沒有可以說說的人?”
汐:“我和我媽說過,我媽說有什麼好怕的,讓我堅強,不要太脆弱,聽完我就更不敢和別人說了。”
我:“怕別人也覺得是你脆弱,你的問題?”
汐:“是的。”
汐低下了頭,悲傷如寒冬的冷雨蔓延在整個空間裡,我感受到她一直在壓抑著情緒。
汐說,大學畢業後,她和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了大城市。
工作環境、收入都不錯,家裡人和自己都挺滿意的。
本以為一切都會好起來,但隨著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加,那種熟悉的迷茫和無力感又席捲而來。
她陷入了更大的恐慌,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感,每天都想很多,力求把一切做得完美,以此來掩飾內心深處的惶恐。
哲學家貝克萊認為,“存在即是被感知”,即現象之物的生成,依賴於我們感覺系統的感知。
具體到人,我們的存在感,來自於我們的感受被其他人看到。
但對汐來說,她的真實感受卻一直要被隱藏,甚至連哭泣都是不被允許的。
汐的媽媽經常和爸爸吵架。
而爸爸面對媽媽的埋怨、指責,要麼沉默寡言,要麼突然在沉默中爆發。
每當父母吵得不可開交時,汐心裡就特別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
她很想讓媽媽停止責罵爸爸,或是讓爸爸好好和媽媽交流,但她不敢,只能哭。
這時媽媽會立馬停下來呵斥她不要哭:“家裡已經夠亂的了,你就別再添亂了。”
爸爸則會站在她這邊說話,結果卻換來媽媽更激烈的憤怒,父母衝突升級。
類似的爭吵不斷髮生,汐就慢慢養成一個習慣:
哪怕心裡再難過,都不要輕易地哭出來,因為那是一種罪。
這導致汐一直無法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我:“你一定很憋屈吧?”
汐:“很長時間以來我都覺得很壓抑。大二時,有個男生對我很好,有點像兄長,很溫暖的感覺。有天我媽給我打電話,又在說我爸的不好,我非常煩躁,感覺要撐不住了。我想到了那個男生,就約他出來說說。那天我情緒有點繃不住,說起和父母的關係,哭得稀里嘩啦,但對方給我的反應讓我覺得,似乎我是個傻子。”
說完,汐笑了。
我卻流淚了。
我們彼此靜靜看著對方。
汐眼神裡似乎有些東西:“原來真的有這麼悲傷,這不是一個小事情,不是我小題大做。”
我堅定地望著她:“是的,我體會到一種無法言說的悲傷,它很真實,也很重要。”
汐的眼眶溼潤,眼淚緩緩流淌下來。
我意識到她在家庭中被壓抑得太久了,現在她最需要的也許只是大哭一場,好讓深藏心底裡的傷痛浮出水面。
而在這個諮詢空間裡,她可以盡情哭泣,摘下焊在臉上多年的人格面具,看見真實的自己。
童年在原生家庭中被認可、被愛的感受,會內化為我們積極生活的基礎,並將伴隨一生——這是一種生活和生存上的安全感。
有了這種安全感,我們才能變得自信,並敢於信任他人。
人們把這種信任稱為原始信任。
但是,如果我們的父母不但不能給予我們這種原始信任,反而對我們的情感需求感到厭煩,甚至用語言和行為懲罰我們的情感需求,這便向我們傳達了一條錯誤資訊:
“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我是不重要的。”
汐成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作為獨子的父親特別想要個兒子,面對女兒的到來,他產生了巨大的失落。
汐的母親經常用言語強化這一點:“你的出生是不受歡迎的。”
“每當我爸幫我對抗我媽時,我媽會說,你別以為你爸多喜歡你,你出生時,你爸唉聲嘆氣了幾個月,月子裡都是我一個人照顧你,你爸都不伸把手,你奶奶連照面都不打一個。”
雖然汐的父親從沒直接表露過這一點,但汐一直隱隱感覺到,父親是不重視她的。
因為對於汐的需求,父親也一直很少真正地回應。
“我很多次跟他說我不喜歡肉包子,但他每次都只買肉包子,因為他喜歡吃。”
“我要是成績下滑,或是不聽他的話,他雖然不像我媽那樣會發火,但他不說話,臉色很沉,他還會嘆氣。”
“我遇到事情根本就不敢找他。我也不能有事情,有了就得自己扛……”
汐記得讀書時,有一次放學後被一個男生跟蹤。
她很怕,不敢回頭,快要到家時,她遠遠地看到爸爸,本想跑過去向爸爸求助,但她卻突然止住了。
我:“你當時覺察到了什麼,使得你沒有向爸爸求助?”
汐:“我好像不太相信他會幫我。“
我:“當你和媽媽有衝突時,他不是很維護你嗎?“
汐沉默了一會:“他幫我時,我覺得他幫的是他自己。他只是藉助幫我,來表示對我媽的不滿。“
說完,汐快速看了我一眼,又低下了頭。
“你是不是覺得這樣說爸爸很過分?我們在諮詢中,只是呈現我們看見的,感受到的,這裡沒有對錯的評判。”
汐的眼紅了:“謝謝你,劉老師。這句話放在我心裡已經很久了,我從不敢和人說,我怕這樣說是沒良心。但我真的這樣覺得。”
父親打著愛的旗號,實際上並沒有給予汐真正的愛,反而令汐感到愛是一種混亂而痛苦的情感——她必須要犧牲自我的感受才能獲得愛。
於是汐從小變得極其懂事,她會幫著媽媽做家務,在爸媽吵架時安慰媽媽。
上班有收入後,每月給經濟不太寬裕的父母生活費用。
處在這種家庭模式下的汐,一方面遍體鱗傷,渴求父母的愛和關注。另一方面極盡所能地成為父母的全方位照顧者。
她的主動奉獻中藏著渴求——“請你們把愛分給我一點吧”
也藏著憤怒——“我做得這麼好,你們還不愛我,你們太壞了”。
而愛的本質恰恰是“被看見”。
“被看見”意味著,我們的某種情緒感受被另外一個個體接收到,我們從中確認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到愛和自我價值感。
但多年來,汐無論付出多少,都無法換來父母的看見和接納,這讓汐與真實的自己失去了連線。
這也是諮詢開始時,汐說內心感到空洞、迷茫、害怕的本質原因。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將內心呈現出來,它將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將摧毀你。”
而心理諮詢的價值,恰恰在於提供一個抱持的空間,幫助來訪走近那個內在的小孩,讓TA們內心的感受“被看見”。
對於汐這一類來訪,我通常會透過4個步驟幫助TA們:
1.自我覺察
在諮詢中,我會鼓勵TA們對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的感受保持覺察。
汐說自己經常感到胸悶、心跳加速,我讓她觀察自己在什麼情緒下會出現這個感覺,最後汐意識到,自己處在高度焦慮中就會出現這種生理反應。
2.釋放情緒
識別出情緒之後,意味著諮詢師可以再進一步陪伴來訪者去探索情緒背後的真相,引領來訪者將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用言語化的方式表達出來。
當汐無法描述自己的感受時,我會把我在當時的感受告訴她,幫助她“確認”自己的感受。
汐終於認清,自己對父親的愛中是夾雜著憤怒和悲傷的。
3.看見和理解
心理諮詢的過程如同一場“情感手術”,當傷痛浮出水面,也意味著治癒開始了。
接下來的諮詢,我採用了“與內在小孩對話”的方式,一起和汐去走近童年時那個被父母忽視、言語打壓,以至於失去自我感受的小女孩,並溫柔地告訴她:
“你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忍受和壓抑了那麼多,你還能堅持走到現在,還想要活出自我,你是多麼的了不起。”
4.自我重建
一次次的諮詢賦能,相當於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允許來訪者釋放自己的悲傷。
這種情況下的悲傷是一種健康的情緒,它意味著我們開始承認和接納原生家庭之傷帶來的永恆喪失。
這時諮詢師要做的,就是幫助來訪者自我重建。
汐明明畢業於一個很好的大學,卻從來不提。
她說,因為沒做什麼有影響力的事情,怕給學校丟臉。
我堅定地告訴她:“如果有人瞭解你是怎樣揹負家庭,一直很努力地讀書工作,TA們同樣會為你驕傲。”
此時的汐哽咽了:“劉老師,會嗎?你覺得我也是值得驕傲的?”
我:“當然,至少我覺得你的人生很精彩,再多的黑暗,也沒有阻止尋找生機的力量,作為你的諮詢師,我為你感到驕傲。”
幾分鐘後,她流著眼淚告訴我:
“劉老師,我現在才知道我心裡的空洞是什麼了,是因為我感受不到被愛、被支援。剛才我聽了你的話,心裡的空被填實了,那一刻的感覺我無法言說,但我感知到了。”
當來訪者有能力去直面童年時期的情感,重新擁有對自我的感受時,諮詢也進入了尾聲。
曾經那扇黑暗的心門正慢慢開啟,有個在童年受傷的小女孩,正迎著陽光慢慢走出來。
柏拉圖說:“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劇,是成人害怕光明。”
也許你和你的內在小孩在童年時期積攢了很多令人沮喪的經歷,所以你如今才變得如此不安。
請你理解自己,接受你原本的樣子。
真正的力量不是對抗,而是愛。
看見自己即使一次次地踩坑,也一次次爬起來繼續往前,你遠比你自己想象的更勇敢。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不妨試試心理諮詢,讓專業的力量看見你、陪伴你,啟用你內心潛藏的堅韌的力量。
歸根到底,我們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成為自己想變成的人。
“你不必屬於出生的那座山,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作者:心理諮詢師劉莎莎
編輯:嚕嚕、笛子
圖源:Unsplash
劉莎莎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業時長超7年,累積服務時長超7400小時。
她 擅長用心理動力取向、客體關係取向、自體心理學、整合取向等技術來幫助來訪者解決個人成長、婚姻家庭、親子教育等議題。
為鼓勵求助意願,劉莎莎老師特地了開通5個半價諮詢名額,即原價600元/次的正式諮詢,現在只需300元。
如果你願意,不妨來聊聊
↓點選即可預約↓
如果,你也存在焦慮迷茫、興趣減退、壓力過大等心理困擾,又想檢視、選擇更多不同風格的諮詢師,不妨試試壹心理的「半價諮詢」,找到更合適你的那一位諮詢師↓
↓點選檢視更多半價諮詢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