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健聞諮詢
作為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系列會議活動之一,“醫健產業可持續創新論壇”11月6日在上海舉行。論壇由第一財經與健聞諮詢聯合舉辦,為論壇公益夥伴。
2024年第三季度居民健康消費指數報告在這場論壇上正式釋出。
居民健康消費指數由健聞諮詢和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在華泰證券支援下合作研發編制,旨在使用消費大資料衡量不同地區居民消費習慣對健康的影響。指數在編制過程中得到了中國康復技術轉化及發展促進會的指導,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壹心理和Keep App提供的脫敏消費資料支援。該指數自2022年3月首次釋出以來,按季度釋出最新報告。
本期報告顯示,在今年三季度,江西、山西、河南、江蘇、安徽等省份居民健康消費指數相對較高;91個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代表性城市中,宜春、周口、駐馬店、邵陽、上饒等城市的居民健康消費指數排名前列。
本期指數報告還基於大資料分析,專門梳理了近年來健康消費領域進口與國產偏好的變化趨勢。參與指數編制的國家資訊中心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脈策科技首席經濟學家陳沁表示,總體上看,隨著中國製造業的不斷升級和本土品牌的崛起,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偏好度確實正在提升,而在不同產品品類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消費者對進口與國產產品的偏好也呈現出顯著差異。
華泰聯合證券執委會委員、投資銀行業務線大健康行業部主管高元指出,在其他消費領域,隨著國產產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的提升,消費者的偏好可能隨之增強,但在醫藥品類,目前仍是進口產品佔優勢,醫療健康行業也是目前持續貿易逆差的少數幾個行業之一,醫療領域“國潮”的崛起,仍然有待國內醫藥產業的持續創新升級。
消費領域進口與“國潮”的碰撞,為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啟示。
參加論壇的政、產、學等各界專家,聚焦健康消費新趨勢,圍繞產業發展創新,展開了一場跨國、跨界的深入研討。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一級巡視員張國華在論壇致辭中指出,中國居民對健康的認知和重視程度顯著提升,更加註重疾病預防、養生保健以及生活質量,這使得健康消費市場呈現出多元化和升級趨勢,為健康產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對產業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張國華認為,國外先進產品的引進,有助於提升我國健康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也為消費者帶來更加多元化的選擇;同時,本土企業積極吸收海外健康消費的新理念,不斷創新產品,從而在國內外市場展現強大的競爭力。“政府、企業、學界各方共同努力,健康產業一定能夠呈現可持續創新發展。”
三季度居民健康消費指數持續提升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賈英男在論壇上對三季度居民健康消費指數報告進行了釋出和解讀。
健康消費指數的構建,主要聚焦健康生活方式、主動健康管理、疾病控制與管理、心理健康等四大維度。基於全國300餘個城市的電商消費大資料和心理諮詢消費大資料,報告測算發現,三季度各地區健康消費指數持續提升,且主要聚焦於身體活動、膳食以及健康管理等領域。
例如,體現身體活動與靜態行為的專項運動鞋和跑步機的健康消費指數,三季度相比二季度有了大幅提高,報告分析,居民健康意識的持續提升和今年8月奧運會引發的運動熱潮,都是促進居民運動健身消費的重要推動力。
在膳食消費方面,奇異果/獼猴桃健康消費指數也明顯上升,這主要受到季節因素影響。報告指出,在三季度,奇異果/獼猴桃等應季水果進入成熟採摘期,供應量大幅增加,價格相對下降,從而刺激了消費增長。
而在健康管理領域,與健康管理裝置(如血糖儀、護理床等)相關的健康消費指數均有顯著提升。在這背後,既有老齡化帶來的居民健康消費需求增長,也體現了消費者健康意識提升和主動健康理念普及帶來的新變化,居民健康管理場景越來越多地向醫院之外拓展,個體化、居家自主使用的健康管理產品正在成為市場新寵。
值得一提的是,綠色、低碳、環保的健康消費都正在成為倍受青睞的選擇。報告指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徒步、騎行等戶外活動,直接推動了運動相關健康消費指數的增長,彰顯出社會大眾對綠色、可持續生活方式的積極追求。尤其是在年輕群體高度集中的地區,綠色環保的健康消費理念更加盛行。
報告還指出,隨著我國製造業不斷發展升級,相關行業標準也在逐步提升。在國家監管要求和政策鼓勵下,越多越多的健康管理裝置製造企業正在執行嚴格的環保標準,普遍採用節能、環保的技術工藝進行生產。與之相關的健康消費指數提升雖然並非直接由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所驅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居民健康消費向綠色、低碳、環保轉型的趨勢。
“國潮”與進口各領風騷
“國潮”崛起,是近幾年消費領域的熱門話題。具體情況究竟如何?指數研究團隊基於2016年以來的京東平臺消費大資料,從進口與國產的維度,對居民在健康消費相關品類(醫藥保健、運動戶外、食品飲料和生鮮)的偏好進行了驗證。
總體上看,2017-2024年,中國進口傾向率呈現先升後降的趨勢。
根據本報告採用的推算方法,進口傾向率是一個相對值,即以2016年為基準,進口傾向率大於0時,代表該階段消費者相對於2016年更傾向於購買進口商品,反之則代表更傾向於購買國產商品。
進口傾向率資料顯示,2020年之後,進口傾向率持續下滑,表明消費者對國潮商品的偏好正逐步提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品牌名稱和包裝風格的誘導,一些國產品牌很容易讓人認為是進口,而一些進口品牌也容易被認為是國產。當消費者每購買價值100元的“國產”或“進口”商品時,這些商品在事實上分別有多少屬於國產或進口?報告發現,兩者間的比例也存在顯著差異。當一種商品被消費者認為是國產,該商品實際屬於國產的比例為98.1%,如果該商品被認為是進口,它事實上有19.2%的機率屬於國產品牌。
使用消費者認知的維度,重新計算歷年的進口傾向率,可以發現,在2020年之後,消費者認知維度的“進口”傾向率也是持續下降,直到2024年才有所回升。
大資料分析表明,消費者對“國潮”的偏好確實存在。尤其是一些曾被認為是進口的國產品牌,逐漸受到冷落,而一些被認為是國產的進口商品,則受到了熱捧,說明消費者對“國潮”的偏好比事實上表現出來的程度更加強烈。
不過,國產與進口的偏好也存在地區間的差異。透過對8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進口傾向率進行對比,還可以發現,東部城市消費者進口傾向率高於中西部城市,經濟較發達城市進口傾向率比其他城市相對更高。
從不同的商品品類來看,在體育用品、運動鞋、護理護具、保健器械等品類,消費者更傾向於購買進口產品,而在大部分食品,如豬牛羊肉、海鮮水產、休閒食品等品類,消費者更願意選擇國產產品。
在論壇上,京東健康醫藥業務部數字營銷負責人範靜分享了對於消費者進口/國產偏好的更多洞察。以醫藥品類為例,在京東平臺,學歷相對更高的人群,對進口產品的偏好度更高。
新形勢下醫健產業如何持續發展創新?
曾在多家大型跨國醫療公司擔任高管的李希烈(Chris Lee)創立了一站式醫療出海平臺萬創普利,他在論壇上分享了結合數十年行業經驗與支援醫療創新全球化的趨勢洞察。他認為,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創新,一方面離不開高額的投入、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另一方面,就是開放合作。
李希烈提醒,為成功走向市場,醫療創新在近30多年中已經轉變了成長模式。從很多年前大家都各自埋頭做研究、不分享資訊的封閉式創新轉變為如今的開放式創新。“創新且有效的醫療解決方案正在依靠越來越多的跨專業和應用領域的技術合作,成熟大型公司和新興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以及跨區域市場的商業化合作。”
李希烈特別強調,在醫療保健行業,“你會越來越多地看到最具突破性的創新出現在你從不知道的小公司,還可能是大學和一些研究實驗室。”他認為,任何有創新成果的人或機構都是合作物件,不一定是大公司。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搭建一個更完善的生態體系幫助這些卓越創新實現高效的產品化和市場化,才能實現可持續的醫療和社會價值。
一直關注大健康產業投資的高元發現,近幾年來,國外大型醫藥器械企業與國內研發端的合作非常活躍,交易量、交易金額持續攀升。“我們的創新產能在出海,同時也必須更多地把全球最好的技術引進國內。”
高元也認為,未來的健康產業,離不開全球範圍的長期合作。中國必定是一個大市場,中國企業的效率、工程師技術以及每天產生的大量臨床案例等等,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極其難得的資源。
奧美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鄭曉程,從耗材產品出海與內銷的實踐經歷出發,指出了健康產業如何適應中國市場相對海外市場的特殊差異。看似通用的耗材類產品,中國市場的產品需求與產品標準與海外市場有較大差異,並且商業環境相對複雜的狀況。因此,必須清楚地瞭解所在領域的具體的產品需求、商業邏輯和商業模式,對產品、服務進行打磨與調整,不能生搬硬套。
此外,健康消費產業的發展程度,也取決於需求端的支付能力。就醫療保健領域而言,由於成本和價格更高,更加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支付保障。
醫保是我國最大的醫療健康支付方,也是醫療健康行業發展創新的重要推動力,但在目前醫保基金總量有限、增速放緩,而健康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新的動能從何而來?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明飛建議,應該更多關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特別是商業保險。他認為,院內市場不能只是緊盯基本醫保,“還有民營醫院、公立醫院國際醫療部,以及國家今年擴大開放允許開設的外商獨資醫院,這些都可以成為創新醫藥市場拓展物件,因為它們跟商業保險結合會更加緊密。”
而在院外市場,特別是消費健康領域,許明飛認為應該重點關注醫藥電商和O2O服務。在他看來,新一代消費主體多為網際網路原住民,更願意為便捷性買單。隨著居民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的倡導,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健康需求不斷擴大並呈現個性化,健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持續加大產品服務創新,最終依靠質量和對消費需求的把握。
會議主持人——第一財經 王翹楚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