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州穆爾兒童健康中心的Joannie Yeh博士在診療過程中幫助過一名習慣在不順心時尖叫的小男孩。 Yeh教導男孩將雙手伸成海星的形狀,然後在手指邊緣描畫,同時緩慢地深呼吸。他的父母后來報告說,兒子在家裡使用這種策略後,不再把怒氣發洩到弟弟妹妹身上了。
近年來,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了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一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全球12億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全國性調查也顯示我國6至16歲在校中小學生精神疾病患病率高達17.5%。
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版》(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研究顯示,2007年至2018年間,10至14歲兒童的自殺死亡人數增加了兩倍,並在2021年之前保持穩定,甚至年僅8歲的兒童自殺率也在攀升。與此同時,在2023年,每5名高中生中就有1人認真考慮過自殺(27%為女生,14%為男生)。
因此,必須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問題。瞭解不同型別的干預措施可以讓兒科醫生為家庭提供更多選擇--而不僅僅是藥物治療。當兒童青少年正與焦慮、抑鬱或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作鬥爭時,使用基於正念、認知行為療法和心理療法的技術對兒科醫生尤其有幫助。
初級保健中的兒童心理健康策略
兒科醫生在兒童心理健康干預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雖然兒科醫生不能取代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但他們擁有與患者保持長期關係的獨特優勢。專家表示,臨床醫生應透過各種循證策略,在支援患者心理健康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面對不同兒童的不同心理健康問題,兒科醫生應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方案。針對兒童的具體情況,醫生可以採用不同的干預方法,如認知行為治療、辯證行為治療、家庭治療等。對於症狀輕微的兒童,行為心理干預是首選;對於症狀較嚴重的兒童,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結合可能是必要的。
改變思維模式
認知行為療法(CBT)涉及識別和挑戰自動負面想法,這些想法會影響兒童的情緒狀態,並導致退縮或發洩等行為。專家建議,可詢問孩子什麼事情困擾著他們,指出無益和消極的想法,然後換一種積極的想法。
還可以畫一畫CBT圖表,直觀地說明感受如何導致想法,然後導致行為。CBT圖表有助於讓患者直觀地瞭解他們的感覺和情緒是如何聯絡在一起的。
例如:學生小明發現一道題做不出來(情境)→該情境下產生的自動思維——這題太難了,其他人肯定做出來了,可自己卻不會,月考成績肯定會很糟(認知)。→這些自動思維引發的情緒——沮喪(情緒)。→這些情緒導致的行為:停止做作業,開始玩手機(行為)。
緩解壓力的工具
呼吸練習、身體掃描和體育鍛煉等簡單的工具可以幫助兒童更好地承受壓力。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西雅圖兒童醫院的兒科博士Mollie Grow說,兒科醫生還可以建議家庭使用引導式冥想,這種方法已被證明可以降低焦慮,增加積極的社交行為。
但孩子可能首先需要釋放負能量,然後才能變得平靜。因為當你的情緒已經被觸發,你的神經已經開始亢奮,你的情緒開始飆升,你就無法讓自己慢下來做呼吸運動了。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可以跟孩子說,“好吧,我們來做真正的體育鍛煉。先進行10個開合跳。”做完這些開合跳後,就沒有人會緊張了。
冷水也能迅速鎮靜神經系統。Grow博士說:"我會在辦公室裡放一盆冷水,讓他們把手放進去,直到手幾乎凍僵為止。這樣,兒童或青少年就能更清晰地思考問題。這是一種真實的生理反應。它很有效"。
此外,解釋焦慮、抑鬱或多動症的症狀是如何產生作用的,可以幫助兒童和青少年更好地理解他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正常的,並更好地應對。要讓患者知道,淺呼吸(焦慮的一種症狀)是大腦掃描危險的結果,而放慢呼吸會讓大腦重新感到安全。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額葉皮質中的神經元透過連線到腦橋和延髓,與控制自動呼吸的腦幹區域交流。這種網路透過啟用副交感神經系統,減緩心率和呼吸頻率,從而幫助調節情緒和減輕焦慮狀態。研究人員利用小鼠動物實驗,發現當該迴路被啟用時,呼吸頻率減緩,焦慮症狀減少;相反,當迴路關閉時,呼吸加速,焦慮感增加。所以,放慢呼吸可以達到自我安撫的效果。
大話精神編譯,轉載請聯絡編輯部。
投稿請聯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