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媽每天都會去菜市場買新鮮的蔬菜,前兩天她在買菜的時候聽到鄰居說現在的蔬菜都新增了甲醛,吃多了會得。
尤其是這種看起來很整齊的菜,更是重災區。劉大媽還是第一次聽蔬菜裡會有甲醛的說法,但關係到健康的事情,還是不敢大意,當天都沒敢買蔬菜。
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長期不吃菜哪行,一時間不知該怎麼辦了,難道之後只能自己種菜了嗎?
一、菜場常見的4種食物,可能“甲醛”超標?
近年來網上關於甲醛蔬菜的傳言越來越多,不少經常吃的菜被扣上了“甲醛”的帽子。傳言稱經常吃甲醛蔬菜會傷肝腎,還會增加癌症的發生風險。這讓大家都很害怕,這幾種網傳的“甲醛蔬菜”,還能不能吃?
1、娃娃菜
傳言稱,商家為了給娃娃菜保鮮會用甲醛浸泡,經常吃會增加的發生風險。
實際上,國家明令禁止在食品內新增甲醛,如若新增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且甲醛的成本很高,味道很刺鼻,新增後一下子就會被發現,顯然不會有商家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2、蒜薹
網上有個流傳甚廣的影片,內容是工作人員將蒜薹末梢放到乳白色的液體內浸泡,據說這個液體就是甲醛,目的是為了保鮮。
其實這個乳白色的液體並不是甲醛,而是一種複合保鮮劑,主要成分為咪鮮胺,是在蒜薹上允許使用的一種保鮮劑,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不會影響健康。
咪鮮胺在常溫條件下10天基本就能降解完,且在清洗、烹飪下,基本都會代謝掉,可以放心食用。
3、白豆腐
有說法稱,商家為了讓豆腐的顏色變白,會違規新增甲醛。這個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豆腐的顏色與豆子以及凝固劑的種類相關,可能是這批豆子的顏色比較白。不能盲目根據豆腐的顏色來判斷是否新增甲醛,這是不科學的。
二、蔬菜裡真的有甲醛嗎?理性看待!
蔬菜內有甲醛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食物內的甲醛主要來源於2個方面,一是新陳代謝過程的產物,如蔬果、肉類、海鮮等食物內都有不同濃度的甲醛存在;二是一些不法商家為了延長食物的儲存時間違規新增。
食物自己產生的內源性甲醛含量十分微少,且在食用簽單清洗、烹飪中會被大量清除,不會對健康產生威脅。至於外源性甲醛,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甲醛不能作為食品新增劑生產經營和使用。不論以任何形式在食物內新增甲醛均屬於違法行為,日常在正規場合購買食物一般不用擔心。
實際上,市面上出現甲醛蔬菜的機率很低,因為甲醛很容易揮發,且成本很高、味道刺鼻,很少有商家會鋌而走險。
如果實在擔心的話,購買食物的時候可以做好這幾件事。
一是聞食物上有沒有濃烈的刺激性氣味,如果有的話不要購買;
二是看蔬菜的顏色是否正常,如若顏色異常豔麗、形狀異常的話,也不建議購買;
三是摸蔬菜表面的紋路是否正常,如果沒有任何紋路很光滑,不要購買。
三、春節安全飲食:這4種蔬菜不焯水=吃“毒物”!
春節大家的聚餐都比較多,在烹飪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幾種蔬菜,要先焯水後食用!
1、草酸高的蔬菜
常見的有菠菜、馬齒莧等蔬菜,菠菜在焯水4分鐘後可去除近60%的草酸。馬齒莧相對會特殊一些,即便在焯水後內裡的草酸含量也比普通蔬菜要高,食用要注意控制量。
2、含硝酸鹽的蔬菜
如小青菜、茼蒿、芹菜、莧菜、空心菜等,很容易積累硝酸鹽,在烹飪前最好先焯水,焯水可去除大部分的硝酸鹽。
3、黃花菜
新鮮黃花菜內有有毒成分秋水仙鹼,在食用前一定要先焯水,焯完水後再放入涼水內浸泡一段時間,可很大程度去除毒素。
4、豆角、四季豆
豆角沒煮熟的情況下食用,內裡的皂苷會破壞紅細胞,導致食物中毒。皂苷成分非常怕熱,建議在烹飪前先焯水,可以避免沒煮熟的問題。
網上關於食物的傳言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不實的,對此我們要學會甄別,不要因為謠言而影響正常生活。
參考資料:
[1]《這些常吃的菜是“甲醛菜”?真相是......》. 新華網 2020年07月30日
[2]《金針菇、大白菜等都是甲醛菜,不能吃?》. 科學闢謠 2024年12月26日
[3]《這4種綠葉菜,竟能把腎“堵死”!吃前多做一件事,完全能避免傷腎》. 家庭醫生 2025年01月21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