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侯佳欣 張瀚允)東北邊陲,零下30℃,凜冬的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穿透夜色,“80後”村醫付豔敏就已穿行在積雪覆蓋的小路上。
在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幸福鄉長髮村,付豔敏是這裡唯一的村醫。除夕當天,付豔敏照例七點多就來到了衛生室,開始了一天的奔忙。這間150平方米的衛生室建於2016年,設有診療室、觀察室、靜點室、藥房。
“黨的政策好,才有了這麼好的條件,作為一名基層村醫,我們的感受是最真切的。”付豔敏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長髮村是大村,服務人口數1863人,過去條件不好,缺醫少藥的情況不在少數,近幾年政策跟上了,村醫的底氣也足了。
1月25日,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幸福鄉長髮村衛生室,付豔敏為村民輸液。受訪者供圖
今年43歲的她,6年前來到幸福鄉長髮村衛生所,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幾年間,付豔敏為上千名村民提供了診療服務。她所在的小小衛生室,也為長髮村打造了一道“健康屏障”。
作為基層村醫,長髮村裡的老人也多,一到了冬天幾乎無法出門,付豔敏就揹著藥箱一家一戶地去跑。“村裡誰也不能掉隊,來不了衛生室我就去家裡,要讓鄉親們都能看上醫、用上藥、治好病。”
多年來,她的手機從未關過機,就怕有個緊急情況找不到人。除夕當天,衛生室也難得“冷清”了一回,偶爾有人過來拿個藥,總要和付豔敏嘮上幾句家常,有的還給她帶了燉的肉。“天氣冷,但心裡暖,能被鄉親們需要,被大家認可,我打心眼裡覺得值。”
據付豔敏介紹,2024年,村衛生室接診患者1500餘人次,為轄區重點人群開展健康體檢211人,慢病隨訪830餘人次,為本村全部居民提供家籤服務。
“今天人少,等下我也回家了,和爸媽團聚。我就是咱們長髮村土生土長的人,小時候就想當大夫,出去也闖蕩了,最後還是想回來,給鄉里鄉親做點貢獻。”付豔敏笑著說,“村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鄉親,能改變多少我也不確定,但能改變一點是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