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是第14個“世界早產兒日”,今年的主題是“有愛,有未來——早產寶寶更需要肌膚接觸”。針對早產兒相關問題,小編採訪了新生兒內科主任、主任醫師王亞娟。
Q1
今年“世界早產兒日”主題是“有愛,有未來——早產寶寶更需要肌膚接觸”,您是怎麼理解看待這個主題的?
新生命的誕生給無數的家庭帶來喜悅和希望,寶寶在媽媽肚子裡要孕育足夠的時間,但有這樣一群寶寶,組織器官還沒發育成熟在胎齡不滿37周便迫不及待地提前來到了人間,這群“早到的天使”在醫學上被稱為早產寶寶。為了讓全社會都關注到這個群體,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11月17日定為世界早產兒日,同時將“有愛,有未來”設立為永恆主題,旨在倡導更多人關愛早產的生存和發展,採取有效行動,提高早產生命質量。
今年的主題是“有愛,有未來——早產寶寶更需要肌膚接觸”,強調肌膚接觸的好處,尤其是早產寶寶,不僅強調了早產在成長過程中對肌膚接觸的特殊需求,更傳遞出一個溫暖的資訊——愛是早產寶寶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肌膚接觸不僅給早產寶寶提供安全感和舒適感,還有助於促進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育。在我們病房,鼓勵家長與早產寶寶進行充分的肌膚接觸,我們開展了袋鼠式護理,既可以安撫寶寶情緒,增加親子交流,也有助於提高寶寶的體重增長速度,改善睡眠質量,甚至對減少住院時間都有積極作用。我們發現,當寶寶被溫柔地抱在父母的懷裡時,他們的心率和呼吸都會變得更加穩定,疾病好得更快,餵養不耐受的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肌膚的接觸對他們發生瞭如此大、如此全方位的顯著作用。
Q2
目前我國早產兒的現狀是什麼?從咱們醫院臨床資料分析看,具體表現與我國整體情況有何不同?是否可以分享一個臨床遇到的典型案例?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護理水平的提高,早產兒出生率在全球範圍內顯著提升,在我國也是如此,可能與高齡產婦比例增加、多胞胎妊娠增多以及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等因素有關。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早產的發生率在10%左右,每年約有1500萬早產出生。我國早產的出生率7-10%,為第二大國。早產兒的存活率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升,我們醫院早產兒的存活率和預後情況總體上位於全國先進水平,在早產兒的管理方面有著更為細緻的流程和更高的專業水平。我們目前接診過的最小胎齡為23周+4、出生體重僅540克的早產兒,寶寶剛出生時情況非常危急,但透過我們團隊殫精竭慮的精心呵護,特別是透過袋鼠式護理、早期營養干預及中醫團隊加入的多學科救治,寶寶的體重如期增長、未發生嚴重併發症,順利出院。院外隨訪和家庭養育照護指導同樣一直跟進,現在,這個寶寶已經2歲多了,他的發育情況與同齡兒童基本沒有差別,自豪和欣慰讓一路走過的提心吊膽、苦思焦慮、疲倦不安均消失殆盡。
Q3
新生兒內科在早產兒診療方面是怎麼做的?有哪些特色?比如有哪些先進的裝置或者診療方法?
自2016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首都兒科研究所成為首批北京市危重新生兒轉運中心單位,每年轉運早產兒600餘人次,施行24小時綠色通道轉運,與產科無縫銜接。新生兒內科擁有優秀的醫護團隊、先進的診療裝置,積極開展了專業的救治技能,如高階生命支援、亞低溫治療、NO吸入、外周動靜脈換血術、中心靜脈置管術、早產兒視網膜病定期篩查及治療、以及無創二氧化碳監測、振幅整合腦功能監測等多項高精技術,開展及提供個體化的營養支援方案,為早產兒提供專業的醫療監護和診療,確保他們在出生後的關鍵時期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早產兒的診療涉及到從宮內到出生後、從圍生期到新生兒期,以及延續至嬰幼兒期乃至學齡前期、學齡期,涉及眾多學科專業,包括產前諮詢、產科的宮內胎兒發育,到新生兒科、兒內科外科各個亞專業、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醫科、保健科、神經康復等,並且,更需要個體化及精細化的管理,多學科診療(MDT)的診療救治模式是我們新生兒內科的特色。
2017年,新生兒內科病房開設了袋鼠式護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幫助早產兒穩定生命體徵,促進生長,讓家長參與到治療和護理中,減輕母親的產後抑鬱和焦慮,幫助早產兒更安全的迴歸家庭。同時,我們還注重早產兒的早期干預和康復訓練,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出院後,我們有早產兒隨訪及早產兒護理門診,監測及隨訪早產兒出院後生長髮育及神經系統等,這些都為早產兒的全面健康生長提供了有力支援。
在早產兒的救治方面,我們新生兒內科首次建立的ALL-in-One的管理模式,涵蓋時間、空間、人員、專業等多個維度,對早產兒進行全流程一體化模式管理。時間維度跨越宮內胎兒期、分娩前後、新生兒期及嬰幼兒期、甚至到學齡前期及學齡期;空間維度從產院、到轉運途中、延伸至NICU以及後續的家庭管理;人員維度包括產科醫護、新生兒科兒科各專業醫護、急救車人員、保健康復人員以及患兒的家庭成員;專業維度涵蓋具備醫療救治經驗的醫務人員、先進的醫療裝置與領先的學科建設。從時間、空間、人員、專業,多維度、多角度、多層次對早產兒進行一體化管理模式,顯著降低了新生兒病死率和致殘率,極大提高了生存質量,減輕了家庭及社會的負擔。ALL-in-One管理模式被國家衛生健康委評為“中國現代醫院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典型案例”並獲得北京市“提升醫療質量優秀案例大賽”優秀獎。
Q4
科室在早產兒的醫療科研方面有哪些進展和成果?是否應用到臨床?
醫療和科研密不可分,許多臨床問題需要科學研究來解決,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互相支援,共同推動醫學的發展。在科研方面,我們科室針對早產兒領域也設計了一些臨床常見的、急需解決的科研課題,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早產兒系統化科學管理、感染性疾病的診療管理、腦損傷的早期診斷和干預方面、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病機制等等,還和中醫科聯合,開展了早產兒餵養不耐受的相關課題,我們已經將一些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實踐,並據此制定個性化的早產兒管理計劃,此外,我們還參與了全國的早產兒多中心合作專案,以期不斷提升早產兒的管理水平,為更多的早產寶寶帶來希望,也進一步帶動整體行業內早產兒醫療的進步。
Q5
科室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有哪些重點工作和目標?
隨著我國二胎、三胎政策的放開、高齡產婦數量持續增加,未來將會有更多、體重更小、胎齡更小的早產寶寶出生,我們將繼續推行ALL-in-One的管理模式;臨床和科研並進,加強臨床科研,使科研更好地為臨床服務;加強與國際的溝通合作,引進國際先進的早產兒管理理念和技術,為我國的早產兒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以期在早產兒的診療和護理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進一步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和生活質量,減少併發症及後遺症的發生,讓更多的早產寶寶能夠擁有和正常兒童一樣的健康素質,為早產寶寶及其家庭保駕護航。
Q6
在“世界早產兒日”到來之際,科室如何提高公眾對於早產兒的認知度?對公眾的呼籲有哪些?
在“世界早產兒日”到來之際,我們精心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早產兒關愛慶典、小袋回家、深度解析的專題講座、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以及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互動平臺,呼籲公眾給予早產兒更多的關愛和支援,點亮公眾對早產兒的認知度,讓每一顆心靈都能貼近這些小小的生命勇士。我們深情呼喚,願社會各界能伸出援手,與我們一起,為早產兒撐起一片愛的天空。早產寶寶雖然提前降臨人間,帶著未及完善的羽翼,卻同樣懷揣著對生命的渴望與對成長的嚮往。讓我們共同理解並尊重他們獨特的生理與心理需求,用理解與包容搭建起一座座堅實的橋樑。同時,我們也希望社會能夠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幫助,為早產兒及其家庭創造一個更加友好的成長環境。早產兒雖然出生時面臨許多挑戰,但他們同樣擁有成長和發展的權利。讓我們一起攜手,為早產兒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
文 | 王亞娟、邱爽
編輯 | 宣傳中心 劉赫晨
首都兒科研究所
科普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新聞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附屬兒童醫院
健康科普
新聞動態
就診服務
首都兒科研究所融媒體矩陣
覺得好看請點選“在看”支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