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周學津 青島市即墨區醫保局馬銀華、李萍)冬日的海風又冷又尖,即便身著厚實的羽絨服也能感到寒意。1月27日,在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長護險定點護理機構田橫診所的醫生宋軍、護士張雪晶、護理員何彩正站在碼頭上,等著接他們登島的漁船。
他們將去的小島名叫田橫島,風景秀麗,然而由於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一直是困擾島上居民的一大難題。尤其是那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他們的醫療與照護保障面臨著諸多挑戰。2021年起,青島市實施“農村護理保險提升計劃”,推動長期護理保險向農村擴面,無論大山或海島,都實現了長護險的全覆蓋。
“咱們趕緊上船,別讓老宋等急了。”漁船的聲音由遠及近。
長護險工作人員在登島前要先乘車抵達碼頭。
長護險兜底,心裡更有底
老宋名叫宋豐秀,今年57歲,是田橫島村的一名普通漁民。因為身體有輕微殘疾,他一直未婚,與父母相依為命。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他與大海為伴,靠著一艘小漁船,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近兩年,老宋年邁的父母相繼生病,臥床不起,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看著兩位老人一個躺在炕頭,一個躺在炕尾,老宋只能放棄出海打漁這個唯一的營生,全身心在家裡照顧父母,僅靠“吃老本”過活的一家三口,生活壓力和照護負擔都格外沉重。
“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年前,老宋修整屋頂時不慎跌落,導致右臂骨折,家中唯一的頂樑柱也倒下了。“我記得摔傷那天晚上,老父親想翻個身,我因為胳膊受傷使不上勁兒,一點忙沒幫上。”回憶起那天晚上的場景,老宋有些哽咽。
“日子只能這麼過了嗎?”老宋像是問自己,又像是在自我回答。那天晚上,他自己坐在家門口,面朝大海,哭了。
為了能及時給島上的老人們送醫送藥,醫護人員有時依靠漁船往來。
“長護險是啥?”當初,村幹部帶著宋軍一行人來到老宋家裡做專業評估時,他是一臉疑惑。
“就是我們這些專業的醫護人員,為像您父母這樣的老人提供必要的照護服務,減輕你在照看上的時間和經濟負擔。以後,我們會上門為兩位老人檢查身體,調整用藥方案。”宋軍告訴老宋,他的父母符合享受長護險待遇條件。
“對,我們每週都會坐船上島,給老人測測血壓和血糖,他們需要的日常藥品,你也不用自己或者託人去島外買了。”張雪晶對老宋說。
何彩接過話:“給老人翻身扣背都有技巧,彆著急,我都會慢慢教給你。以後給老人理髮、擦浴、按摩都交給我們了。”
“好!好啊!謝謝你們!”和村幹部、宋軍一行人再三確認,老宋激動地落下淚。
享受長護待遇一年多來,老宋一家的生活有了起色。父母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身體有了明顯好轉,在護理員的照顧下,老人們乾淨清爽,家裡變得整潔明亮。空閒時老宋還算了算經濟賬。
“沒辦長護險之前,兩個老人一年吃藥至少花2000元;現在有了長護險,送醫送藥到家不說,醫療費報銷完兩個人一年不到1000元,省了一半多。”經濟和照護壓力都減輕的老宋彷彿卸下了千斤重擔,臉上愁苦少了、笑容多了,“長護險就是我們家的救命稻草,讓我的生活重新迎來了春天。如果沒有它,真不敢想象這個家會變成什麼樣兒。”老宋說。
現在,老宋的胳膊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眼看著父母的身體越來越好,老宋看著院子裡閒置許久的漁具,他的心又有些活泛了,他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可以重新駕駛漁船,幹起老行當。
宋軍在為老人檢查身體。
是小島的健康擺渡人,更是親人
剛出老宋家門,就遇見了70歲的韓玉英,老人家看到宋軍一行人直說“孩子們瘦了”。
韓玉英的老伴兒多次腦梗後導致重度失能,三個孩子都在島外居住,照顧老伴兒的重擔就壓在韓玉英身上。“這些孩子減輕了我的負擔,也讓我們這個家熱鬧起來。”韓玉英摸摸張雪晶的頭,“我真是打心眼裡親這些孩子,她們太辛苦了。夏天熱得滿身汗,冬天凍地打哆嗦,我都心疼地掉眼淚。”
海島的交通不便,固定的船一天只有2趟,為了能及時給島上的老人們送醫送藥,醫護人員只能依靠漁船往來。“坐在露天的小漁船上,夏天曬得臉上脫皮,冬天就怕海風,再厚的衣服也能吹透。”何彩說。
張雪晶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自己第一次上島就見識了海上風浪的厲害,小漁船在大海里上下顛簸,沒多久就開始暈船,把胃裡的東西吐了個精光。島上居民居住分散,上岸後張雪晶還要徒步前往14位失能人員家中服務。
醫護人員的敬業收穫了島上居民的尊重和愛,他們就像一座橋,連線著長護險政策與海島上的失能人員,讓這份溫暖的保障能夠實實在在地惠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長護險的實施,就像一顆希望的種子,在海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它不僅為失能人員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健康守護,也讓整個海島充滿了愛與溫暖。他們把我們當家人,我們也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和愛。”宋軍說。
在這個新年裡,每一個人都懷揣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期待著新的一年會更加幸福健康。而在這片湛藍無垠的海域上,長護險的醫護人員也將持續為海島居民的健康之路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