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延續了整整一年的《生物安全法案》風波剛剛落幕,老美又出手了!
1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域性(BIS)在聯邦公報中釋出了新規:未經美國許可,任何公司和個人禁止向中國及其他國家出口高引數流式細胞儀(high-parameter flow cytometers)和特定質譜裝置(mass spectrometry),包括液相色譜質譜儀。
美國給出的原因是,這些裝置能夠“生成高質量、高內容的生物資料,包括可用於促進人工智慧和生物設計工具開發的資料”。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可以生成高質量、高內容生物資料的基因測序儀,為什麼沒有被禁?
01
禁令背後是“技”不如人,被“卡脖子”
此前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釋出的《2024年度威脅評估報告》稱,AI和生物技術等領域的新技術整合可能帶來突破性進展,從而迅速發展出對美國利益構成不對稱威脅的能力。一些國家正在積極追求將生物技術與其他支援性技術相結合,以獲得不對稱軍事優勢。
也就是說,美國認為這些高階儀器可能被用於與美國國家安全相關的研究和開發,包括生成大量高質量的生物資料,這些資料有可能被某些國家濫用,例如開發軍用應用程式,如人體效能增強、腦機介面、仿生合成材料及潛在的生物武器,從而對全球安全構成威脅。
面對這一潛在威脅,限制高階科研儀器的出口自然成了一種應對策略。
那麼,這種限制是否會對我們造成一定的影響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會的,至少短期內如此。
以流式細胞儀為例,這是一種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廣泛應用的高階儀器。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我國共有399條招採資訊,採購數量438臺,採購金額4.17億元,主要品牌及金額佔比為碧迪(42.11%)、貝克曼(25.15%)、安捷倫(10.45%),這三家巨頭均為美國公司,市場份額合計達到77.71%。
近年來,國產流式細胞儀在檢測速度、解析度、靈敏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突破,但是與國際巨頭貝克頓·迪金森、賽默飛等公司相比,技術實力和產品效能等多方面依然存在差距,尤其是國產26色及以上的高階儀器,尚未有替代選項。
在質譜儀方面,國內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在研發類似產品,如聚光、禾信等。這些企業在推動國內科學儀器產業發展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與國際巨頭如沃特世、丹納赫、布魯克、安捷倫等相比,在高階市場和技術創新方面,同樣存在一定的差距。
這種技術上的差距不僅影響了我國科學儀器的市場競爭力,也成為了美國等發達國家輕易實施技術封鎖和貿易限制的主要原因。美國的禁令,可謂當頭一棒,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也再次驗證了那句老話:科技不行就要受制於人。
02
禁無可禁,國產基因測序儀早已領先世界
與質譜儀相比,基因測序儀在生物技術領域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能夠將DNA或RNA的序列快速、準確地測定出來,對於疾病診斷、個性化醫療、遺傳學研究等領域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那麼,對於更能生成高質量生物資料的基因測序儀,美國為什麼反而網開一面呢?
這是因為國產基因測序儀的效能和準確性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得到廣泛認可,甚至在某些方面趕超了國際同類產品。
2024年9月,華大面向全球釋出了最新的CycloneSEQ測序技術,並推出兩款自主研發、小巧且功能強大的奈米孔測序儀CycloneSEQ-WT02和CycloneSEQ-WY01。華大智造更是集齊了高通量奈米球測序、奈米孔測序、細胞組學與時空組學四大生命科技產品線,成為全球唯二兩家測序儀產品覆蓋低通量、中通量、高通量全產品矩陣的公司。
2023年,華大智造推出劃時代的“超級測序工廠”DNBSEQ-T20×2,單次執行通量達42Tb(PE100)或72Tb(PE150),是常規超高通量測序儀的4.5倍至7倍,每年可完成高達5萬例人全基因組測序,創造了全球基因測序儀通量的新紀錄,同時更是將一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30多億美元降至100美元以下,可以說是對Illumina的Novaseq-X/X Plus的降維打擊。
在時空組學領域,華大更是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其自主研發的時空組學技術Stereo-seq憑藉“奈米級解析度”和“釐米級全景視場”的優勢,被譽為“超廣角百億畫素生命照相機”。這項技術能夠從時間和空間維度深入研究細胞及分子在組織中的定位和功能,將認識生命空間的解析度提高到了500奈米的亞細胞層級,視野最大可達13釐米x13釐米。在生命科學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成為科研人員探索生命奧秘的有力工具。
除了自主研發和創新突破外,華大還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截至2023年11月,華大已經參與和牽頭了290項標準的釋出,在研標準達105項,其中已釋出國際標準7項(“一帶一路”區域國際標準5項、歐盟標準2項)。這些標準的制定標誌著我國在生物科技領域的技術標準和規範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和採納,不僅提升了華大在國內外的話語權,也給中國生物科技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規範保障。
在智慧財產權方面,華大同樣展現出強大的實力。截至2023年12月29日,華大已經累計申請了5932件國內外專利,其中PCT申請達1028件,涉及中、美、歐、日等43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共獲得2138項專利權,其中中國專利1649項,海外專利489項。這一龐大的專利庫為華大的自主研發和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護,也為其在全球市場上攻城略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就明白了,美國為什麼不禁基因測序儀。一方面,即便實施禁令也收效甚微,因為我們已經憑藉自主研發的技術,在全球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另一方面,禁令一出,相當於Illumina拱手將市場讓給了華大智造,這裡的市場,不僅僅是中國市場,還有美國之外的、潛力更大的全球其他區域。
03
六輪制裁,為什麼都沒有把華大打倒
雖然這次的禁令中並未直接涉及基因測序儀這一關鍵裝置,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政府對這一領域及相關企業就不關注或者不重視。相反,過去幾年間,美國政府對國內基因測序領軍企業——華大集團及其子公司的打壓從未停止過,且力度逐漸加大,展現出一種強勢遏制的態勢。
2020年7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域性把華大旗下兩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
2022年10月,美國國防部把華大基因列入“涉軍企業清單”。
2023年3月,美國商務部將華大集團旗下企業,包括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深圳華大法醫科技有限公司、香港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
2024年1月,美國國防部透過《聯邦公報》釋出的“中國涉軍企業清單”,將華大基因列入其中。
2024年9月,美國眾議院以306票對81票透過《生物安全法》,限制美國聯邦機構與華大集團及其子公司展開業務往來。
2025年1月,美國國防部再次將華大列入 “中國涉軍企業”清單。
與此同時,作為全球基因測序儀市場的霸主,Illumina也沒閒著。早在2019年,Illumina就對華大智造提起訴訟。此後多年,更是在全球多國對華大智造發起專利訴訟,要求各地政府禁止銷售華大智造的基因測序儀產品。華大智造並未屈服,而是選擇積極反擊。經過多年努力,2022年7月,Illumina對華大智造的專利訴訟以和解告終,華大智造獲賠3.34億美元。
這一系列制裁和打壓,給華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威脅,但也激發了其更加堅定地走自主創新之路的決心。華大透過一系列戰略舉措,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加對基因測序技術的資金投入和人才支援,致力於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在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區,與多家國際知名醫療機構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等等,努力提升自己在全球基因測序領域的地位與影響力。
這一切的努力,均得到了回報。2023年度,在國內市場,華大智造國內新增測序儀銷售裝機695臺,佔國內基因測序行業上游新增裝機口徑的市場份額為47.3%,連續兩年超過Illumina、位居國內第一。在全球市場,華大智造全球新增裝機超854臺。截至 2024 年 9 月底,華大智造全球累計銷售裝機量接近 4000 臺,業務佈局全球六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雖然在絕對數量上與Illumina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作為後起之秀,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市場潛力不容忽視。
04
“支援國產”不能停留在喊口號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技術封鎖與制裁已成為一些國家維護自身利益、遏制他國崛起的常用手段。從手機晶片到高階質譜儀,受禁產品無一不是觸及到“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唯有真正掌握這些關鍵技術,才能擺脫外部依賴,確保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自主可控。因此,“支援國產”不能僅停留在口號與情懷層面,更要轉化為實際行動,比如嚴格把控產品質量,確保產品效能,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嚴格保護智慧財產權等等。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為國產技術的崛起提供堅實支撐,推動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地位。
與此同時,我們不僅要關注那些被禁的產品與技術,更要大力扶持那些雖未被明令禁止,但長期遭受美國隱性打壓和激烈國際競爭的領域,特別是在中美兩國均有所佈局且競爭激烈的前沿科技。這些領域往往承載著中國科技創新的潛力與未來,是中美乃至全球科技版圖上的重要角力場。我們要凝聚各方力量,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開放合作與公平競爭,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確保中國在這些關鍵領域的自主可控與持續領先。
「2025-01-20 期」贈書福利獲獎名單
恭喜以下粉絲獲得
《情緒雞尾酒》
各1本
請於1月26日前在今天的推文下留言
【姓名+電話+地址】
逾期不候哦~
(留言不會被精選出來,請放心)
@ 夢入千秋 @ mengyuan_ss @ Zig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