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病從口入”,在臨床上,其實有很多疾病的產生,都與我們的飲食結構以及飲食習慣有著很大關聯,關於這一點,相信很多人也都是深有體會的,而今天要跟大家一起探討的,就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類疾病——結石,結石的生長部位一般都會在膽囊、腎臟等處,但就膽囊這一部位來說,它除了容易長結石,其實還容易生出各種各樣的息肉,那麼,膽囊息肉究竟是怎麼形成的?有哪些具體類別?我們又該如何治療它呢?
一、膽囊息肉的具體類別及形成原因
1.代謝異常
膽固醇性息肉,從其名稱我們就能知道,膽固醇息肉必然是跟膽固醇有一定關係的,而這種型別的息肉,其形成主要就是由於患者體內出現了代謝異常,以膽固醇代謝異常為主要表現,如此就會導致膽囊壁膽固醇出現結晶,並刺激膽囊粘膜,繼而導致膽囊粘膜增生,形成的一些贅生物,而這些贅生物就被稱作膽囊息肉。
而膽固醇的代謝水平其實就與我們的許多生活習慣有關,比如,有些人上班比較趕時間,總是來不及吃早餐,那麼長期如此,就可能會導致膽固醇性息肉的出現。
另外,若是長期處於一種高壓或應激狀態下,且精神壓力過大,那麼此時,也同樣會增加膽固醇代謝異常的機率,另外,對於一些比較常見的慢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糖尿病或者肥胖症等,都有可能會刺激我們的膽囊,繼而出現膽固醇性息肉。
2.炎性息肉
相信稍微有一些醫學知識儲備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們人體所出現的許多疾病,其實都與炎症密切相關,而膽囊出現息肉,則主要與慢性炎症有關,比如,當身體患有慢性膽囊炎的時候,這種疾病就會使人體不斷分泌炎性刺激物,如此就會導致膽囊壁逐漸增生,並形成贅生物,這就是炎性的息肉。
3.腫瘤性的膽囊息肉
腫瘤性膽囊息肉如腺瘤樣息肉,一般多與遺傳因素、細胞基因改變相關,比如,當膽囊粘膜細胞分裂時出現一些異常,就會導致細胞不斷增生,而且這型別的膽囊息肉,還會存在一定的癌變風險。
二、應該如何治療膽囊息肉?
關於膽囊息肉的治療方法,要結合膽囊息肉的具體部位和性質來決定,一般情況下,膽囊息肉是沒有辦法透過藥物消除的,只能依靠手術,但也要考慮到膽囊息肉的大小。
如果體積小於一釐米,就可以考慮不進行手術治療,暫時先觀察,主要以患者是否會出現膽囊相關的一些病變為主要考慮方面,比如長期患有膽囊炎或是噁心嘔吐等狀態下的膽囊膽汁的代謝異常狀態,那麼這個時候,大多數患者都已經出現了不適症狀,如果膽囊息肉伴有嚴重的膽囊炎,且膽囊壁明顯增厚,甚至出現了較多或是大量的結石等,那麼即使這個時候膽囊息肉的體積不到一公分,也應該予以切除。
另外,如果檢查發現膽囊息肉存在比較豐富的血流訊號,或是息肉形狀不規則,也應該考慮切除,以確定膽囊息肉的性質。當然,如果以上症狀都沒有,只想保守治療的話,除了可以採用西醫常見的一些治療藥物外,還可以考慮使用中藥治療,這樣也能夠幫助我們緩解部分膽囊息肉所導致的症狀。
【本圖文由“千金芳”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彥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