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強迫症的複雜和頑固性為治療帶來挑戰
撰文|顧蓮瑩
電影《盡善盡美》中,男主角在生活中的表現常常令人費解,他不斷地為難自己,也為難他人,他無法正常地融入社交情境,與他人的相處充滿了矛盾與衝突。這看似荒誕的熒幕情節,實則揭示了強迫症這一精神疾病的狀態。
強迫症是一種大腦功能失調引發的精神障礙。遭遇強迫症並非看上去那般詼諧幽默,他會給患者身心帶來反覆折磨,嚴重者影響生活、學習和工作。
一、積極識別:洞察內心的“強迫密碼”
(一)強迫觀念的“怪象”
強迫觀念是強迫症的核心特徵之一,它常常表現為一些侵入性的、不合理的想法、衝動或影象。強迫觀念是強迫症的核心症狀,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徵:
1
反覆出現
“我有沒有鎖好門”,患者會反覆思考諸如此類的某一個問題,像一個迴圈播放的錄音帶一樣,無法自控。
2
闖入性
正在工作或者休閒的時候,腦海中突然就冒出一個擔憂被汙染的想法,而且很難被主觀意志驅趕。這就是強迫觀念中的闖入念頭,它並非患者主動去思考的內容。
3
不適當且不合理
像一直擔心自己會不小心傷害別人,但是實際上沒有任何跡象或者動機表明會發生這樣的事。從客觀角度來看,這明顯不符合實際情況或者社會常理。
4
引起焦慮或痛苦
譬如:反覆糾結於一串沒有意義的數字排列是否正確,患者會因為這些強迫觀念而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或者內心極度痛苦。
5
試圖抵抗
當腦海中不斷出現要反覆檢查東西的想法時,患者也知道這樣做沒有必要,會嘗試不去想它或者不去做重複檢查的行為,但抵抗過程很艱難。
(二)強迫行為的“套路”
與強迫觀念相匹配的,是一些強迫行為,典型的強迫行為有以下幾類。
1
檢查行為
反覆檢查:這是最典型的強迫行為之一。例如,患者離開家後會反覆回去檢查門是否鎖好,可能會檢查三五次甚至更多。
特定順序檢查:比如,檢查房間物品時,必須從左到右或者按照某種固定的空間順序,每次都不能改變,這些患者檢查時必須遵循特定的順序。
2
清潔行為
洗手是很常見的強迫清潔行為,此外對居住或工作的環境過度清潔,如反覆擦拭桌面、地板等。對清潔的程度有很高要求,不允許有一點汙漬殘留。
3
計數行為
對事物計數:像走路時數路邊的電線杆、臺階數量等。會不自覺地對看到的東西進行計數,如果在計數過程中被打斷,或者感覺數錯了,就會感到焦慮,可能要重新開始計數。
4
排列行為
要求物品必須按照特定的規則排列,例如書架上的書要按照大小、顏色或者類別嚴格排列。辦公桌上的文具也必須擺放得整整齊齊,一旦發現物品被弄亂,就會馬上重新排列,而且這種排列行為往往會反覆進行。
二、專業治療,解鎖身心被“強迫”
心理治療:深入內心的治癒之旅
認知行為療法(CBT):這是應對強迫症的有效心理治療方法之一。它幫助患者認識到自己的強迫觀念和行為是不合理的,並透過一系列的訓練來改變患者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例如,暴露與反應預防(ERP)是 CBT 中的重要技術,患者會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逐漸暴露在自己所害怕的情境或想法中,同時剋制自己不去進行強迫行為,從而讓焦慮感自然下降。
精神分析療法:該療法著眼於挖掘患者潛意識中的衝突和情感問題,探尋強迫症背後的深層心理根源。透過分析其的童年經歷、家庭關係等,患者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逐漸理解自己的潛意識動機,從而能夠更好地應對和改變強迫症狀。
藥物治療:穩定情緒的有力助手
藥物治療在強迫症的治療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主要使用的藥物包括選擇性 5 - 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等抗抑鬱藥物。這些藥物可以調節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減輕強迫症狀。
自我調節:重塑生活的堅強力量
放鬆訓練:當感到強迫觀念或行為即將出現時,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閉上眼睛,慢慢地深呼吸,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空氣進入和離開身體的感覺,同時放鬆全身的肌肉。每天堅持進行15-20分鐘的放鬆訓練,有助於提高患者的心理抗壓能力,減少強迫症發作的頻率和強度。
改變生活方式: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對於強迫症患者的康復也非常重要。睡眠不足會加重焦慮情緒,所以患者要保證每天充足的睡眠時間。
強迫症的複雜和頑固性為治療帶來挑戰,但我們相信,藉助現代和未來的醫療智慧,我們終將揭示人類精神奧秘,期待不久的將來,醫學的力量擊碎強迫症”枷鎖”,助力患者回歸心靈的自由與安寧。
治療強迫症的“新希望”
隨著精神醫學的不斷進步,強迫症的治療手段也在更新迭代,更多新的治療手段為徹底治癒強迫症點亮新的希望。
經顱磁刺激(TMS):透過磁場刺激大腦特定區域,尤其是與強迫症相關腦區,如前額葉皮質。無痛無創,高頻刺激可興奮神經,低頻抑制,調整神經活動異常,改善症狀。
深部腦刺激(DBS):針對重症患者,在腦內特定神經核團植入電極,傳送電脈衝調節神經迴路。靶點如內囊前肢、伏隔核,療效好但有創,需謹慎評估。
虛擬實境暴露療法(VRET):結合虛擬實境技術與暴露療法,虛擬引發強迫行為場景,讓患者面對恐懼,治療師引導應對,助其習慣恐懼,降低強迫衝動。
強迫症的複雜和頑固性為治療帶來挑戰,但我們相信,藉助現代和未來的醫療智慧,我們終將揭示人類精神奧秘,期待不久的將來,醫學的力量擊碎強迫症”枷鎖”,助力患者回歸心靈的自由與安寧。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線上檢視~
參考文獻:
[1]沈漁邨. 精神病學[M]. 第 8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2]錢銘怡. 變態心理學[M]. 第 6 版.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6.
[3]李凌江. 臨床精神病學[M]. 第 2 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4.
[4]蓋德. 強迫症的認知行為治療與案例分析[M]. 北京: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15.
[5](美)傑拉爾德·科裡, (美)瑪麗安·施奈德·科裡. 心理治療基礎與實踐[M]. 第5 版.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5.
[6]郝偉. 精神科臨床診療規範教程[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
[7]朱迪思·貝克. 認知行為療法基礎與應用[M]. 第 2 版.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3.
本文來源: 上海精神衛生飄揚的紅絲帶
責 任編輯: 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