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史群星璀璨,有的宏偉莊嚴,有的玲瓏精緻,有的蘊含著厚重的歷史,也有的代表著高科技的未來。還有一類建築,它們根植於本土,著眼於當下,拋卻了絢麗的外表,與當地的自然、時間、人文融為一體,因地制宜,渾然天成,這就是“在地性”建築。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如山巒般的屋頂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從大地中來
“在地性”這一概念最早來源於社會學,滲透到建築領域後,形成了“在地性建築”這一概念。它強調的是建築物本身靈活地適應所處地方的地形、地勢、氣候、生產生活方式等條件,其空間組織、建構、材料等因地制宜,與當地環境相得益彰。
山谷音樂廳(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講究天人合一、因勢造物、自然天成。不論是仰韶時期的半地穴式房屋,還是漢唐宏大的斗拱宮殿群,抑或是清雅逸緻的宋韻樓臺,都是當時地域文化的載體。近現代以來,全球化程序加快,但仍有一批建築師選擇根植於本土,不斷書寫新時代的中國傳統建築故事。
因地制宜的
建築智慧
慢行敘事 步移景異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地處浙江省杭州市,當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空氣溼潤、雨量充沛。
在設計和建造時,象山校區採用了現代和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方法——建築群外牆採用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合傳統的青磚砌築工藝;屋頂則在環保的混凝土外,鋪設當地拆建過程中回收的舊瓦片。
這樣建造的外牆和屋頂不僅能有效隔熱,使房屋冬暖夏涼,減少空調使用,還減少了鋼筋水泥帶來的封閉感,營造出古典園林般“慢行敘事,步移景異”的體驗。屋頂形如山巒,和遠方的群山相呼應,於江南煙雨中訴說著象山古老的故事。
與天地融為一體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演出時長最長的戲劇聚落群。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夯土牆壁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河南,“黃河之南”,如何體現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呢?答案便是麥田與夯(hāng)土。河南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區,有多條水系流過,降水充足,平原和盆地地形較多,土壤肥沃,因此為小麥這種喜光作物的種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河南也因此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小麥產區之一。
夯土則是一種古老的建築材料,使用木棒一類的工具不斷夯打黃土,使其變密、變硬,建造出來的牆壁便是夯土牆。它的歷史十分久遠,在河南境內許多商周時期的遺址中,已經出現了夯土製的城牆。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入口處是巨大的麥田廣場,建築本身則由總長328米、高15米的夯土牆圍成。高牆以黃河兩岸的泥土為原材料,由古法築成,置身其中,像是與天地融為一體。
撰文 | 吳旭陽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段陽陽
運營編輯 | 段陽陽
質量稽核 | 業蕾
❖ 文章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讓建築迴歸大地——“在地性”建築的繽紛風貌》 ❖
現訂購2025年
定價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