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住校,我習慣了在外生活。在外期間,常來往的基本沒血緣關係。
即使春節回去也是很匆忙,時間安排的滿滿的,在家的時間很少,和朋友聚餐佔了不少時間。
和其他同齡人類似,有時候春節也不想回去。
不會被催婚,但是會被父母催著走親戚。
說實話,之前,我是十二個不願意,每次都是拒絕,推給大哥。
一來畢業多年,加上年齡差距,我和他們見的少,真的不知道和他們聊什麼,二來,和其他年輕人一樣,覺得走親戚沒啥意思,在那吃飯,累,不在那吃飯禮物一放就走,沒啥意思,三是記憶裡關係也不是那麼和諧。有時候也不滿的頂兩句:有啥可走的?
直到幾年前母親生了一場重病,我真正靜下來去思考死亡時,突然意識到上輩在慢慢凋零。
我盡力讓母親的晚年生活的比較舒心,也是第一次靜下來打量他們的生活:有不少爭吵,但是感情也是有的。有些心結也就慢慢釋然了。上輩的交往方式,上輩的處事方式,也許是因為歷史原因吧。
可能是能說上話的同齡人越來越少,到了這個年齡,攀比少了,算計少了,更和諧了。見了面,作為旁觀者,我都能感覺到他們的真情,彷彿回到了小時候。兒女能做的可能就是儘量給他們創造和諧的條件。
感情都是被時間的年輪一點一點打磨掉的,之後,只剩奇觀,被打磨的痛苦也成了自己能直面的談資。
我第一次意識到一些老親戚對他們的重要性。
今年,我主動提出陪他們走親戚。
去拜訪的都是老親戚,父親的舅舅家,母親的弟弟家……都是見了這一面不一定能見下一面。不帶孩子,每個老人給點零花錢。
我給母親說,你放心,只要還有一個老人在,我都不會讓他斷了。
至於後代如何交往,那是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