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封面
上一講我們說到,湯液經法體系的診斷學部分,是依據五臟虛實來進行疾病認識的,所有的疾病,最後都要用一個或幾個臟腑的虛實型別來界定。
我們還說到,現有的臟腑辨證理論,從邏輯上看,其實是不完整的。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陰和陽是構成事物的兩面,陰和陽也是中醫的基本辯證法,應該普遍而均衡地體現在辨證理論中,就像是夏至點和冬至點,就像是南方和北方,是對立統一的兩極。這就要求,在臟腑辨證理論中,對於同一個臟腑,不能只有陰而沒有陽,不能只有熱而沒有寒,不能只有虛而沒有實。
所以,假如我們要以五臟結合陰陽來定義疾病型別,那就應該包括肝陰證、肝陽證、心陰證、心陽證、脾陰證、脾陽證、肺陰證、肺陽證、腎陰證和腎陽證。
假如我們用寒熱指代陰陽,要以五臟結合寒熱來定義疾病型別,那就應該包括肝寒證、肝熱證、心寒證、心熱證、脾寒證、脾熱證、肺寒證、肺熱證、腎寒證和腎熱證。
假如我們用氣血指代陰陽,要以五臟結合氣血來定義疾病型別,那就應該包括肝氣證、肝血證、心氣證、心血證、脾氣證、脾血證、肺氣證、肺血證、腎氣證和腎血證。
同理,假如我們用虛實指代陰陽,再以五臟結合虛實來定義疾病型別的話,那就一定會得到湯液經法體系的五臟虛實病證型別。
從理論上看,我們應該按照這個思路,建構整個辨證論治框架的底層結構,對吧。但是,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嚴格按照這個框架進行辨證,而是取了其中我們能夠理解的,舍了其中我們不能夠理解的。
邏輯嚴謹的對稱美(AI 生成)
於是,對照湯液經法體系的五臟虛實辨證理論,翻開現行的《中醫臨床診療術語》,我們就會發現3個現象。
第一個現象,同一臟腑不同虛實證,或者同一臟腑不同寒熱證,在內容上的豐富度是不一樣的,這體現的,是臨床常用不常用。例如,心繫病證的診療術語中,有心虛證,但沒有心實證。又如,脾系病證的診療術語中,雖然同時有脾虛證和脾實證,但是,脾虛證下的診斷條目有35條,包括脾氣虛證、脾陽虛證、脾不統血證、脾陰虧虛證等;而脾實證下的診斷條目只有2條,為脾失健運證和脾氣鬱結證。
第二個現象,診療術語中會存在一些既不在五臟虛實,也不在五臟實證中的內容。例如,肺系病證的診療術語中,有肺虛證和肺實證,但與此同時,還有獨立於虛實證之外的肺燥證。又如,肝系病證的診療術語中,有肝虛證和肝實證,但與此同時,還有獨立於虛實證之外的肝絡證。
第三個現象,即使在《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屬於虛證或實證的病證型別,與湯液經法體系的虛實定義,也已經有所不同。例如,肝系病證的診療術語中,肝鬱證列於肝實證項下。但是,從湯液經法體系看,辛味補肝,以柴胡、陳皮、香附、枳殼等辛味中藥治療的肝鬱證,顯然應該歸屬於肝木虛證範疇。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後學不解前人意,將原本的虛證或實證的型別,要麼錯放入對方範疇內,要麼另起爐灶重新命名,要麼乾脆丟掉不再說起。
我們認為,這就是五臟虛實辨證理論逐漸失傳的原因。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做“曲水流觴”,講的是中華文化中的一種宴會習俗。在夏曆三月上旬的巳日,朋友們在水邊聚會宴飲,把酒杯放在彎彎曲曲的水中順水漂流,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喝酒。
理解了這個成語,就理解了湯液經法體系中五臟虛實辨證理論失傳的原因。酒杯中最開始斟滿的酒,就是湯液經法體系。這杯酒在水中漂流而下,就相當於湯液經法體系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承。這杯酒撒去一點,這個體系就丟失一點。酒杯停下,你飲一口,我飲一口,就相當於不同朝代的醫家,用自己能理解的語言和邏輯,解讀這個體系,傳承這個體系中的部分內容。最後,酒杯空了,只有餘香,而這個體系的本來面貌也看不到了,就剩下了隻言片語。
所以,看見空酒杯,聞見餘香,就知道曲水之上曾經斟滿的酒。
同樣的道理,知道方術源於《湯液經法》,看得清現有臟腑辨證理論只是曾經某個體系遺留下的隻言片語,就能推測出,湯液經法體系曾經的整體面貌。
更別說,透過《輔行訣》的轉引,我們現在得以直接看到這個體系原本的樣子。
所以,我們應該盡力去還原湯液經法體系。
曲水流觴(圖源網路)
有人說,辨證論治理論體系,應該越豐富越好,這是理論發展的表現,這是青出於藍勝於藍的表現。我們認為,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豐富,應該是理論內容深度的豐富,而不是理論基礎與理論框架的多樣化。
什麼意思呢?
簡單說,發展是對的,但應該有一個統一的、通約的理論框架。在這個框架下,豐富其中各個病證型別的具體表現和治療思路。有變,有不變。理論框架不變,各個病證型別的具體表現和治療思路可以變。所謂,道不變,理不變,形可變,象可變。
這樣做行不行呢?我們來試試。
我們認為,湯液經法體系的五臟虛實辨證理論,就是那個統一的、通約的理論框架。也就是說,所有疾病型別,都可以還原為五臟虛實病證型別及其組合。
好,接下來,我們從《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裡面,找一些不同於五臟虛實辨證理論的病證術語,看看是否如此。
第一個,八綱證候術語中的裡虛證。
什麼是裡虛證呢?根據解釋,裡虛證因臟腑陰陽氣血不足或虛損所致,臨床以少氣、懶言、頭暈、耳鳴、神疲、肢倦、動輒加重,舌質淡,脈虛無力,伴見臟腑虛損為特徵的證候。
從湯液經法體系看,裡虛證的表現,可能就是以脾土虛證為主,兼有肝木虛證的情況。原因很簡單,脾主四肢,脾主肉主運化,肝主筋主升,少氣神疲和肢倦無力就是脾土虛證,頭暈懶言就是肝木虛證。
《輔行訣》所言“脾虛則四肢無力、五臟不安”,小補肝湯和大補肝湯所治“頭目眩暈”,即是佐證。從藥物治療上看,治療裡虛證的理中丸和四君子湯,都是以甘味為主的治療方劑,而甘味能補脾,用於脾土虛證,也是佐證。
第二個,病因證候術語中的風寒感冒證。
什麼是風寒感冒證呢?根據解釋,風寒感冒證是外感病,由風寒外邪侵襲肌膚腠理而造成的臨床以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舌苔白、脈浮緊,可伴見鼻塞、噴嚏、流清涕、咳嗽痰色清稀為主的證候。
從湯液經法體系看,風屬肝木,肝木主升散,肝木虛則陽氣不升而惡寒,肝木虛則發散不夠而無汗。所以,以惡寒、頭痛、無汗為主的風寒感冒,就是肝木虛證為主的型別。此類病證如治療不當,則可進展為肺金病證,出現咳嗽咳痰的表現。
《輔行訣》所載小陽旦湯(應陽氣初升之肝木)“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即是佐證。從藥物治療上看,風寒感冒當以辛溫解表,以辛味溫性中藥桂枝、麻黃、荊芥、當歸為主,而辛味能補肝,用於肝木虛證,也是佐證。
第三個,氣血津液證候術語中的血熱妄行證。
什麼是血熱妄行證呢?根據解釋,血熱妄行證是熱入血分,迫血妄行而造成的臨床以突發的嘔血、咳血、衄血、便血為主的病證,舌質紅,舌苔黃,可伴見身熱、神昏、狂躁不安、頭脹眩暈和斑疹的急性病證。
從湯液經法體系看,心配屬火,心主血脈,心主神志,所以,以血熱為病因,以出血、身熱和神昏狂躁為表現的病證,屬於典型的心火實證。紅色斑疹呢?紅色屬火,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這不也是心火實證嗎?
《輔行訣》所載小瀉心湯治療“吐血衄血”、大瀉心湯治療“吐血、衄血、下血者”,即是佐證。從藥物治療上看,血熱妄行當清熱涼血,以牡丹皮、玄參、生地黃、黃芩等苦味中藥為主,而苦味能夠瀉心,用於心火實證,也是佐證。
第四個,三焦證候術語中的下焦膀胱溼熱證。
什麼是下焦溼熱證?根據解釋,溼熱下焦證是因為溼熱邪氣侵犯下焦,滯留膀胱所致的以小便頻數澀痛、甚則癃閉、舌質紅、舌苔黃膩,伴見身熱、口渴為主的證候。
從湯液經法體系看,下焦膀胱溼熱證以小便赤少表現為主,而腎主水液代謝,腎與膀胱相表裡,溼熱留滯所致水液代謝不利,當以腎水實證為主。
《輔行訣》所言“腎實則腹滿,面色正黑,涇溲不利”,小瀉腎湯和大瀉腎湯所治“小便赤少”,即是佐證。從藥物治療上看,下焦溼熱證往往以利尿通淋為主,藥用車前子、滑石、木通、瞿麥等甘味藥,而甘味瀉腎,用於腎水實證,也是佐證。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裡虛證、風寒感冒證、血熱妄行證、下焦膀胱溼熱證,這些不屬於五臟虛實辨證的病證概念,其實都可以用五臟虛實辨證來認識、分析和定義。
而且,從五臟虛實辨證角度的認識和定義,不僅在病因病機上說得通,而且在治則治法上說得通,可以直接與對應的治療中藥相關聯。
所以,湯液經法體系,很可能才是更為本原的辨證論治體系。
所謂,大道至簡,所謂,其道一也。
好,本節課就講到這裡。喜歡這本書的朋友,可以在京東或噹噹的網上書店下單,也可以點選下面這個連結下單,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