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這座被美國《時代週刊》稱為“東方的約翰·霍普金斯”的醫學院,見證了中國現代醫學的誕生與發展。這裡的建築,也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北京協和醫學院舊址建築群於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協和醫學院以迎接落成百年為契機,陸續進行全面修繕。2024年底,協和醫學院文物修復工作宣告結束。同樣是暖冬時節,行走在協和醫學院內,似乎仍能感受到百年前的印記,似乎跨越了時間的長河,猶如那不朽的古木,屹立至今又抽出新芽。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侯佳欣 張瀚允 周學津)“教我撫平瘡痛,教我治癒疾患,消滅所有病菌,無論富貴貧賤。傷骨重獲生機,腐肉得到切除;協和母校喲……”
2024年的冬天,時隔81年,當這臺建造於1921年的協和管風琴再度在禮堂奏響,百年間的記憶似乎也在樂聲中漸漸清晰。百年前,一顆現代醫學的種子在青磚綠瓦間萌芽;百年後,它的碧瓦飛簷依舊,每塊青磚的紋理內,都被刻入一段關乎生死進退、宏大細微的動人印記。
這座被美國《時代週刊》稱為“東方的約翰·霍普金斯”的醫學院,見證了中國現代醫學的誕生與發展。這裡的建築,也有幸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北京協和醫學院舊址建築群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協和醫學院邁入新百年發展歷程,到任不到一年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深刻認識到,協和醫學院古建築群及管風琴等附著物,歷史悠久,既是協和人的精神文化依附地,也是我國醫學界濟世救人理想所繫之處。將已“塵滿面,鬢如霜”的協和歷史建築修復完好儲存,對協和精神血脈延續和醫學界文化傳承意義重大。
於是,在王辰倡議推動下,2019年協和醫學院以迎接落成百年為契機,啟動全面修繕。五年來,院校克服資金、人力物力、保守觀念桎梏等重重困難,基於“修舊如舊,恢復歷史原貌”的原則,堅持著眼於實用性和功能性恢復,在技術上最小程度干預,維持建築原始風貌,再現協和建築群的考究典雅、精緻端莊。為人稱道的是,在全面進行主體建築修繕的同時,最大程度尊重歷史,克服守舊觀念,力排眾議,啃下了不少“難啃的骨頭”,攻堅克難完成了百年彩畫和協和管風琴修復、石獅子復位等諸多關鍵環節。2024年底,協和醫學院文物修復工作宣告結束,見證百年協和歷史、承載協和人和醫學界特殊情感的這一組建築再次勃發新的生命力。
協和醫學院歷史建築修復具體執行人高樂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此次文物全面修繕歷時五年,分為四個階段推進實施,以消除安全隱患為初衷,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以恢復歷史原貌為靈魂。期間,修繕團隊克服了重重技術難題,不但功恢復了石獅子的歷史位置而且最佳化實施了丹陛石防護方案,確保文物的安全與美觀。
北京房地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井洪濤表示,擁有強烈文物保護意識的委託方對於高質量完成古建專案至關重要,協和醫學院在合作中展現出的高度責任感與專業精神,是確保工程順利進行並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他還呼籲媒體和社會各界加強對文物保護意識的宣傳,希望與各方共同努力維護古都風貌、提升公眾的文保意識。
畫棟雕樑,玉欄碧瓦……繪製於1921年的彩畫重建天光
“宏偉的皇城牆門,金色屋頂的紫禁城,綠色琉璃屋頂的豫王府,(與這些)相比之下毫不遜色,這就是新建的醫學院和醫院……來自東方和西方的科學家,穿著西方學術服飾,一起緩緩走過高高的綠瓦屋頂下……”
這是洛克菲勒醫學會公報上對於協和醫學院和醫院開幕時的描述。1921年9月16日,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群間,來自世界各國的上百名學界精英與各界名流共同見證了一家現代醫學院的誕生。
1921年9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開幕典禮大合影。醫學院供圖
“從空中俯瞰,所有綠色琉璃瓦屋頂的都是當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所在。”如今,高樂指著教學樓裡的鳥瞰模型向記者介紹,這些建築和100年前幾乎沒有變化。在9號院內部,當時不僅有世界一流的實驗裝置和器材,從事研究工作的不少人也都是如今耳熟能詳的大家名字。
在這方天地,步達生先生確定了北京猿人這一進化人種;吳憲先生提出了蛋白質變性學說;林可勝先生揭示阿司匹林的鎮痛機理;陳克恢先生提取了麻黃素並深入闡明和揭示其藥理作用;鍾惠瀾先生關於黑熱病等寄生蟲病的系列發現……
那時候,想要進入協和醫學院並不容易。被稱為“萬嬰之母”的林巧稚,當年報考北京協和醫學院時,也曾因為救人影響考試差點沒能考取。主考官被她捨己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華所感動,最終錄取她入學。
在“高進嚴出”的制度下,那時的協和醫學院每年平均只有16名畢業生,到1943年共培養醫學畢業生315人。近百年來,協和八年制畢業生也不超過3000人。正是在這種寧缺毋濫的學術氛圍下,才有了張孝騫、林巧稚等一批醫學大家。
百年間,無數大家也曾這樣從院落中經過,一來一往,就奉獻了一生。行走在九號院內,隨處可見的中西合璧建築令人稱奇,但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3號樓東西兩側弧形廊內至今保留著建築初建時期的彩畫,而這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凌明表示,文物修繕與醫學領域有著共同的原則,如最小干預和預防性保護,雙方的理念契合,保證修繕工程的順利開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將配合協和做好後續的保養維護、展示和社會安全工作,共同致力於保護協和建築遺產。
自20世紀70年代起,弧形廊被改造為辦公用房,其內簷彩畫被隱藏於吊頂之中,不為人知。直到2021年弧形廊內吊頂被拆除,建築始建初期繪製的彩畫才得以重見天日。“經文物專家鑑定,這是一處民國初年彩畫,是彩畫中的精品。”高樂說。
修繕團隊施工單位現場負責人高峰介紹,修復團隊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從資訊採集、價值挖掘、病理分析、材料試驗、工藝論證、程式最佳化、效果評估等方面開展工作,建立彩繪保護修復技術體系,最大限度保留文化資訊完整性、時代性,醫學院彩繪百年光彩才得以重現。
“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院校黨委書記、副院校長鄧海華表示,傳承和保護協和醫學院早期建築群對於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傳承協和文脈、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修復後的協和畫廊景象。王辰攝
“保護好它,修復好它”,協和管風琴沉寂81年後復鳴
1921年9月,北京協和醫學院壹號禮堂內,協和管風琴第一次在這裡奏響,伴隨著《第一管風琴奏鳴曲》《c小調前奏曲》的樂聲,一家頂級醫學院自此誕生。
從1921年到1942年,這部管風琴奏響了21年。期間,印度詩人泰戈爾曾在這裡慶祝64歲生日;林徽因、徐志摩曾在這裡演出英語劇《齊德拉》;孫中山的追思儀式也曾在這裡舉辦……
1939年,協和醫院大夫張光璧演奏管風琴。醫學院供圖
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軍隊進入協和,並於1942年完全佔據控制學校。自那時起,這部管風琴歸於沉寂。幾十年來,幾代協和人孜孜念念地想著這部管風琴,但琴體在漫長的時間中破敗消蝕,再也無法發出聲響。
修復工作開始時,這部管風琴很快就被確定修復重點之一。第一次來到管風琴所在的儲藏室,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輕撫一根根帶著厚重歷史感的銀色音管說,“我們要想辦法讓它再現當年的輝煌。”
那時,王辰便已設想著管風琴在壹號禮堂重新奏響的那一刻,“保護好它,修護好它,我們責無旁貸。”經過綜合考量,修復最終確定由擁有180年管風琴製造經驗的加拿大卡薩翁兄弟琴廠負責。
卡薩翁聘請的工程師張仕良有過一些維修經驗,但是上百年的琴也是頭一次見。他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拆卸:超35000個零部件散落於禮堂琴室與舞臺之下,僅有4米×3米×5米的管風琴儲存空間內,張仕良和另一名工程師劉恆汐還要把各個部件分門別類並且逐一編號,在圖紙上進行標記。
不僅如此,這臺管風琴的風鈴的機械裝置足足有116公斤,最穩妥的方式是多找幾個人來搬。但是,畢竟爬上爬下的空間有限,最終張仕良使用繩子利用槓桿的原理把風鈴的機械裝置平安運送到了地面上。
幾經周折,最終在2021年11月14日,包含近四百根音管和所有剩餘部件、總重2.7噸的集裝箱,終於登上了開往加拿大的輪船。抵達琴廠後,修復團隊多番尋找,最終找到了原廠音栓表確保音色純正,修復過程中沒有放進入任何新的木螺釘或其他硬體。與此同時,修復團隊在印第安納州發現了1920年的Kimball演奏臺,使得百歲管風琴終得完整修復。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楊濤表示,在疫情期間,修復工作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正是由於各捐贈方和多方無名英雄的支援與合作,才使得這一專案得以順利進行。管風琴的成功修復不僅是協和醫學院內部協作的結果,更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體現。從跨國專家到國內各界人士,無數人的付出讓“協和”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象徵著和諧合作、共同前進的精神。
再次回到壹號禮堂時,這部管風琴也迎來奏響的機會。作為第一位演奏者,中央音樂學院管風琴演奏家沈媛感慨頗深,從2009年第一次見到這臺管風琴開始,她就有了一個奏響它的夢,十幾年後終於成真。
“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架管風琴,也是在中國建造的惟一的劇院管風琴,在修復之後會成為亞洲最古老的劇院管風琴。”沈媛說,未來將繼續挖掘百年管風琴的文化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
2023年4月,協和醫學院壹號禮堂,管風琴演奏家沈媛在“復鳴——協和百年管風琴音樂會”上演奏。醫學院供圖
“用心用情用力照護好文物,讓我們以更加豐盈的內心面對未來”
跨越了一個世紀,協和建築群從未進行過全面系統的修繕,這可以說是幾代協和人共同的心願。
“經現場勘察發現,協和禮堂和9號院部分木構件存在槽朽嚴重的問題,區域性喪失了功能且存在安全風險。屋面簷頭滲漏嚴重,瓦件鬆動開裂;室內電氣裝置設施陳舊老化,無法滿足使用需要且有安全隱患……高樂介紹,修繕工作就是從這些最細微開始的。
在這次全面修繕工作中,協和修繕團隊致力於恢復並保護這些建築文物的真實面貌,採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其中包括拆除九號院正門兩側影響整體美感和空間感的小耳房、傳達室等後加建築,使九號院和協和禮堂、東庭、西庭之間形成更加通透呼應的空間感。
西庭和東庭則增加了重要文化元素,行走在西庭院內,一條曲徑通幽的石子路映入眼簾,左右兩側是世界級雕塑家吳為山先生創作的九位已故老校長雕像;東庭原售火車票處則被改造成供師生交流互動的咖啡廳和小平臺等,使得庭院環境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增添了現代氣息。
作為重中之重的協和醫學院壹號禮堂內部,修復團隊則採用了似為原色的絳紅色牆面,力求每一處細節都能反映歷史原貌。九號院後期栽種的部分樹木則被移植到北區,解決了樹木種植過密造成對古樹的營養、陽光競爭,還為北區增添了九號院的“DNA”。
歷時五年之久,修繕最終完成。關於這次修繕,鄧海華總結了四點經驗: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二是統籌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三是利用科技手段賦能文物保護,四是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一座古老的院落,不動聲色地矗立在王府井的繁華市井之中,綠色的琉璃瓦反射著北方的陽光,清雅端莊。
修復後的協和畫廊景象。王辰攝
“作為中國現代醫學的肇始地,協和醫學院承載著科學醫學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傳播與發展的使命,其建築群是經典涵義上的文物——承載歷史文化之物。”王辰說,“用心用情用力照護好協和文物,將使我們能以更加豐盈的內心面對未來。”
同樣是暖冬時節,行走在協和醫學院內,似乎仍能感受到百年前的印記,似乎跨越了時間的長河,猶如那不朽的古木,屹立至今又抽出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