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全球教育危機和數字化轉型等挑戰,世界各國和組織機構不斷提升戰略謀劃,加強頂層設計,積極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圍繞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創新STEM教育發展、深化基礎教育評價改革、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促進環境可持續性發展、海外辦學擴優提質等議題,各國與國際組織陸續出臺了系列推動基礎教育變革的戰略政策,透過國際倡議、戰略引領、政策規範、國際合作等方式,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社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
趨勢一:
實施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行動
2015年世界教育論壇透過的《仁川宣言》明確指出:“必須利用資訊和通訊技術(ICT)來加強教育系統、知識傳播、資訊獲取、高質量和有效學習,更有效地提供教育服務。”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將數字化轉型變革視為各個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抓手,出臺了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政策,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領域技術創新戰略(2022-2025年)》、法國發布了《2023-2027年教育數字化戰略》、日本出臺了《科學技術創新基本計劃(2021-2025年)》、非洲釋出了《非洲數字轉型戰略(2020-2030年)》等。
總體而言,全球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變革呈現出四大主要趨勢:
一是夯實數字基礎建設, 如德國透過實行“中小學數字協議”加大數字教育基礎建設投資,新加坡為中小學購入LED展示屏和專項撥款支援數字環境更新,韓國為低收入人群免費提供計算機和網路支援,日本透過實施“GIGA學校計劃”實現讓每位學生擁有一臺計算機的目標。
二是開發應用數字資源, 如法國透過發展“數字公域”和“資源賬戶”實現資源共享,日本自2024年起正式在小學和初中使用並普及電子教科書,美國建立虛擬特許學校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
三是提升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 如歐盟、經合組織、法國等將教師數字素養作為能力框架的衡量指標,英國、法國、美國等將程式設計設為學生修習科目。
四是構建全球數字學習網路, 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起全球公共數字學習倡議,利用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探索終身學習模式,構建數字化協同治理體系。
趨勢二:
最佳化國家課程體系規劃與實施
國家課程體系根植於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充分考慮各學段學生的知識儲備、技能發展、素養提升等情況,在基礎教育體系中佔據核心地位。
因此, 科學嚴謹的國家課程體系在基礎教育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結合時代背景及時對國家課程進行修訂是各國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
例如:澳大利亞對其國家課程體系已進行了第九版修訂,新課程以八大學習領域、七大通用能力、三大跨學科主題教育為骨架,搭建起了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菲律賓為培養負責任的世界公民,在基礎教育課程修訂過程中,特別強調價值觀教育與和平教育。
單純的知識學習已無法滿足數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各國重視將核心素養納入國家課程體系, 如新加坡正計劃啟動《2030年教育科技總體規劃》,在課程體系中融入21世紀核心能力框架,利用技術加強學生的數字素養和個性化學習;日本釋出《科學技術創新白皮書2023》,將STEM教育、探究能力教學、GIGA學校計劃(每位學生擁有一臺計算機終端)等納入中小學教育發展目標。
除此之外, 各國在食育、可持續發展課程方面等也有所行動, 如英國自2013年起將食品安全課程納入國家課程體系,將烹飪實踐課程以國家強制性課程的形式列為基礎教育階段1-9年級的必修課;德國薩爾州和澳大利亞響應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趨勢三:
創新STEM教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STEM教育已成為全球性教育熱點領域,也是各國基礎教育的重點發展領域。202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2屆大會批准在中國上海設立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體現了加強STEM教育在世界範圍內的重要意義。作為未來基礎教育發展的重點領域,各國透過國家戰略指引、課程更新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專業教師培養等措施提升本國STEM教育質量。
首先,制定國家政策框架。 例如:美國各階段教育發展政策都涉及STEM教育並強調創新發展;芬蘭釋出《STEM國家戰略和行動計劃》,提出增加STEM教師、加強創新互動、提高公眾STEM理解等措施;澳大利亞出臺《國家STEM學校教育戰略2016-2026》,針對PISA測試國際排名下降等困境提出加強多方協作以改善STEM教育;挪威也擬出臺國家STEM戰略意見。
其次,提供多樣化STEM教育資源。 例如:韓國與美國合作建立STEM學校,透過打造一流STEM學校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學習資源;新加坡成立“新科學中心”,為兒童和青年提供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並引入數字化資源,從而推動STEM教育發展;德國上線“MINT校園”平臺,為不同群體提供免費、高質量的學習機會;西班牙釋出“程式設計4.0”計劃,將程式設計和機器人技術納入基礎教育階段課程內容,並聘請專家對課堂實踐進行監督和評估。
最後,發揮教師在STEM教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例如:美國透過設定高中STEM教師發展基金、STEM專家駐校專案和STEM主管轉行教育者專案等,緩解STEM教師不足和素養較低的難題;英國以舉辦科學教師早期職業暑假學校的形式為科學教師提供指導與支援,同時提高貧困學校STEM教師的待遇以為弱勢學生提供師資保障。
趨勢四:
深化基礎教育領域評價改革
教育評價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推動力,學習與教學評估問題日益成為各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且優先事項,大型國際測評為各國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座標與參考。
國際化測評已成為基礎教育的改革“風向標”。 自2000年起,PISA、TALIS、TIMSS、SABER等多種國際教育測評相繼推出,其測評結果已經成為衡量各國教育質量、公平和效率的重要參考,測評內容也與時代發展密切關聯。以PISA為例,其測評重點經歷了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到財經素養、數字環境下的閱讀素養,再到新增科學認同的科學素養的演變過程。
除國際大型測評專案外,各國也透過本國範圍內的測評來衡量學生的學業表現,如澳大利亞開展的“國家讀寫和算術評估專案”、日本開展的“全國學力和學習狀況評估”、加拿大實施的強制性識字和算術篩查評估等。鑑於學業表現測評結果無法完全衡量教育質量,美國開發了基於技能的學習評估方法,以更加全面地測評學生勝任力與學習結果。
與此同時,教師作為影響學生髮展的關鍵因素,也被納入教育評價的重要指標,且教師評價由績效性評價逐步轉向發展性評價,如世界銀行關注在職教師發展專案評估,澳大利亞將教師素養作為評估重點,英國考察促進教師發展目標的實現程度,韓國為改進教師能力開發了相關評估體系。
趨勢五:
關注社會和情感技能學習與評估
社會和情感技能(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SES)在讓學生獲得優異成績及較高工作與生活滿意度、較高社會參與度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也是學生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取得成功的關鍵。疫情引發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危機,在此背景下,各國逐漸將社會情感技能培養作為教育目標之一。多個國際組織發出了“關注社會情感技能”的呼籲,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要在教室、學校、地區和整個教育系統中構建社會情感學習計劃的模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教育部聯合推出《社會情感學習專案培訓手冊》系列資源以促進學校改進,經合組織也呼籲“讓學校成為學生社會情感學習的中心”。由此可見, 重視透過學校教育推動學生社會情感技能發展已成為國際共識。
在國際組織的呼籲下, 各國也在課程設定、教材編寫、教師培訓中強調社會情感技能的重要性, 如菲律賓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到將更加重視幼兒園至3年級學生的社會情感技能培養,英國將社會情感技能作為兒童的主要學習領域之一,印度德里開發了旨在提升學生情感體驗的“幸福課程”並在幼兒園至8年級實施。
在實踐中,美國提出了在教學中提升學生情緒智力的標準化實施路徑,英國在中小學實施“社會情感學習”專案並採用整校推進、課堂教學和教師專業發展三項策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在社會情感技能評估方面,經合組織發起了國際測評專案“社會情感技能研究”(Stud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SSES),以大五人格模型為基礎,將社會情感技能劃分為工作表現、情緒調節、與他人交往、協作、開放性思維以及複合技能六大評估維度。
智利也推出了綜合學習診斷法(Com prehensive Learning Diagnosis, DIA),評估學生社會情感學習質量,指標包括學生個人學習、社群學習和公民學習,以及學生對學校對其社會情感學習支援情況的評估。
趨勢六:
完善中小學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處在身心逐步成熟的發展階段,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而疫情暴發、競爭加劇、校園欺凌等進一步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研究顯示,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英國中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抑鬱及社交、情緒、行為障礙發生率明顯升高,11-13歲中學生的抑鬱症病例增加了8.5%。 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成為各國教育改革中面臨的嚴峻挑戰,主要應對措施有以下方面。
首先,透過提供外部支援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例如:新加坡計劃推出“家長工具箱”為家長提供心理技能支援,實行“建設者專案”以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機制;英國計劃於2023-2024學年在20%-25%的學校和學院中引入由教育心理健康從業人員、教育心理學家、教育福利官員等人員組成的心理健康支援團隊。
其次,透過特定課程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素養。 例如:新加坡為小學到大學預科階段的所有學生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拿大將引入強制性心理健康素養資源,安大略省已開發出心理健康素養模組課程供7-8年級教師使用。
再次,透過開展專項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將2023年5月15日至21日設為年度心理健康意識周,探討和解決社會普遍存在的焦慮問題;法國將“預防校園欺凌”計劃推廣至所有中小學,規定每所初中必須任命一名治理校園欺凌的專職協調員。
最後,透過資金支援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美國投資10億美元支援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加拿大計劃在近三年內投資4200萬加元以提高在校兒童和青少年獲得心理健康支援的機會。
趨勢七:
多舉措促進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教師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的“工作母機”,教師發展對整個教育系統質量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國從教師發展、教師支援、教師問責、教師薪酬等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建設一支高質量教師隊伍。
其一,在教師發展上,由關注教學基礎技能到關注教師特定素養培育。 如美國設立高中STEM教師發展基金以提升教師STEM素養;英國為科學教師提供指導與支援以提高教師工作勝任力;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鼓勵人工智慧賦能教師培訓。
其二,在教師支援上,為教師減負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 如日本為所有公立小學、初中等配置教師業務支援員並加強執行小學高年級的“教科擔任制”,即高年級數學、科學、體育、英語四門學科由專門教師擔任,這樣可以減少全科教師的授課數量;英國成立了教師減負特別工作組以推進教師減負工作落地實施。
其三,在教師問責上,各國嚴格把控教師准入質量。 如美國全國教師質量委員會對職前教師專業準備情況開展專業評審;澳大利亞開發了“有責任感的經驗教師”的門檻分類標準並加強對教師候選人的社會情感技能測評。
其四,在教師薪酬上,面對基礎教育教師工資低的現狀,各國採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普遍將提高薪資作為留住高質量教師的重要激勵手段。 如英國自2022年9月起將中小學教師的薪資提高了5%-8.9%;法國則無條件地提高所有教師的薪資,至少增加125歐元月薪,以此更有力地留住教師,增加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從教。
趨勢八:
系統性保障基礎教育機會公平
當前,全球教育正處在十字路口,數字化轉型、綠色轉型、不平等加劇、難民危機等對基礎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議題;世界各國人口的多樣性加強,對加快推進教育系統改革、促進教育的公平性與包容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2022年,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從教育系統、性別、學校、健康營養和緊急危機下的教育五個方面,擘畫了促進教育包容與公平的舉措。
一是建立公平和包容的教育系統, 如加拿大將“公平與包容”列為2023-2027年教育十大戰略計劃之一,菲律賓將“確保提供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設為基礎教育發展計劃的四大優先事項之一。
二是推進性別變革教育, 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籲提高STEM教育中女性的參與率並培養女性領導力;法國政府釋出《2023-2027年男女平等部際計劃》,將性別平等觀念融入青少年兒童生活中;英國制定了男女生平等參與體育運動的新標準。
三是建設安全的學校和學習環境, 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組織簽署“學習無懼”決定,參與國承諾制定和執行國家政策和行動計劃,為所有學生創造安全、非暴力、包容和有效的學習環境;歐盟、非洲聯盟、經合組織等也呼籲禁止體罰、關注兒童權利保障等。
四是保障學習者在校的健康和營養, 如非洲國家馬拉維計劃將基礎教育學校供餐專案覆蓋校佔比從35%擴大到100%,法國透過“小學優先”計劃為小學生提供免費早餐及強制性體檢。
五是保證緊急情況和長期危機下的教育, 如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印度等關注疫情期間學生面臨的學習與心理危機,透過免費開放電子教材、擴大資金投入、支援遠端學習技術的教師培訓、提供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等措施緩解疫情造成的教育不平等;世界銀行、經合組織、歐盟等也對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系統進行了現實評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行動以期恢復學習。
趨勢九:
以基礎教育推動環境可持續性發展
當前,全球環境問題日趨嚴峻,全球平均氣溫在2023年達到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值,極端天氣事件成為“新常態 ”。在此背景下,環境可持續性教育成為全球中短期內的改革優先事項,這也是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積極回應。2023年的調查資料表明,政策制定者已經認識到教育在推動環境可持續性必要轉型方面的關鍵作用。
因此,在學校課程中增加環保意識培養,並將環境問題與社會經濟主題相結合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趨勢。
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合組織呼籲各國加強環境教育,將其納入教育政策議程和國家課程。歐美國家也作出響應,美國華盛頓實施環境掃盲計劃、環 境素養計劃等為所有學生提供環境教學,並將其納入K-12課程;此外,還設立了“環境教育者創新總統獎”,鼓勵基礎教育教師採用創新方法進行環境教育。亞 洲國家同樣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為培養學生成為終身的環境管理者,新加坡教育部提出了生態管理計劃,透過回收利用、減少廢物、節約能源等日常實踐培養學生成為終身環境管理者。菲律賓則關注氣候教育,將其與K-12課程緊密結合,以培養基礎教育中具備氣候素養的學習者和工作人員。
趨勢十:
促進基礎教育海外辦學擴優提質
海外學校是推動教育國際化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培養全球公民的重要載體,各國將其視為教育“走出去”和發展教育產業的重要推動力量, 透過宏觀統籌、科學規劃、廣泛宣傳等方式促進海外辦學擴優提質。
例如:日本近年來將海外學校作為提升教育知名度和發揮國際教育作用的主要手段,制定《海外教育機構教育促進法》《全面有效振興海外教育機構教育發展的基本方針》及“世界×學習計劃”等,透過增加海外學校教師數量、提高外派教師薪資、開發特有教育課程、最佳化海外學校環境等措施來保障海外子女教育機會、打造海外辦學的核心競爭力。
英國在不斷更新的《國際教育戰略》引領下,透過搭建合作網路、宣傳合作專案、嚴格質量評估等措施,保持其基礎教育在國際市場中的優勢地位。
法國透過五年一次的嚴格稽核認證、彈性化課程設定、規範的人員分類管理等措施,構建了基礎教育海外辦學的完整網路。
加拿大透過開闢多元化海外辦學模式、最佳化人才培養政策、調整課程適應本土化等方式擴大其海外教育規模。美國以多樣性為基本特徵不斷擴充套件其海外學校辦學規模,利用海外學校等提供外語教育、當地文化課程和其他教學材料,2023-2024學年其海外學校已達186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別忘了文末點亮【在看】並【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基礎教育》2024年第1期
作者 |
宋佳,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研究人員
王芮,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