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9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先來說說“伊萬諾夫”的因緣。我和這個班的孩子相遇時,他們是五年級,一年後,雖然相處的時間不長,但我們卻彼此默契,共同成長。
我是他們的數學老師。第一天見面,我把自己講給他們,用的是我慣常的手法,用數學的“讀心術”猜出他們每個人的生日,在一陣驚歎聲中用一些不可思議的數學悖論改變他們對數學本有的知識性的認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然後再趁熱打鐵,一陣雞湯式的鼓勵、期望把他們帶到數學的高地,讓他們產生一種“錯覺”——對於數學,我一定能行。
在這個背景下,他們經歷了和我遇見後的第一個週末。後來陸續聽說,全班孩子在家不約而同的說,最喜愛新學期的數學課,家長們驚呆了。返校時,“伊萬諾夫“這個名號也隨之來了。
伊萬諾夫,本名尹鴻博,我從他過往的同學口中瞭解到他在五年級以前是一個“風雲人物“,學生、老師無人不曉。我沒有去打聽原因,但透過我和他的“鬥智鬥勇”,我毫無疑問的是,在他身上,隨便都可以拿得出幾手硬邦邦的“實力”讓他在學生群體裡“出類拔萃”,例如:他的字,“尹”式狂草;他的書本文具,“滄海橫流”;他的說話嗓門,“驚驚乍乍”;他的桌椅板凳,“有人則靈”。但後來,他真的出類拔萃了,我很慶幸。
他喜歡我,所以告訴了我他給自己冠名的全稱——伊萬諾夫·拉稀只拉褲兜斯基(讀者可以想象孩子的調皮及單純)。我也喜歡這個名字,甚至在課堂,同學和我也會不約而同的喊到“伊萬諾夫”,絲毫不帶貶義,他也樂此不疲,所以進入我的課堂後他真的參與了課堂,我想要感謝這個名字。但他始終是跳躍的,就像這個名字一樣,出其不意,“雪上加霜”的是有段時間恰逢疫情擴散的關口,學生不能到校學習,班內不得不開設線上課,所以當知道線上課要來的時候,我想,“伊萬諾夫”控制得住麼?
一週的線上課以後,謎底揭開了,我很踏實。38個人的線上課,我無需在電腦端大呼小叫,只消在時間到的時候輕聲說一句“孩子們,開始了“,萬籟俱寂。無需關麥,大家默契的開著影片,有序應答,方法的碰撞,思維的表達,短短的一節小課承載著的卻是疫情期間師生的共克時堅和相濡以沫。
但我心裡的“伊萬諾夫”可不止一個。有一腳踹掉宿舍門框的汪思沅,有在我的課堂上熱情的舉手然後站起來大聲開心的講“我不知道”的曾勝強,有自覺默默走到教室過道里驅趕瞌睡的楊傑淞,有站著說話講了一半就開始發呆的林謙屹,有“含情脈脈”望著你但就是一言不發的彭子健,有對數學完全沒有底氣說話戰戰兢兢的胡珈逸,有來自國際學校但卻在知識教育上被忽視的黃也航……我和他們似乎有種奇妙的緣分,所以當他們帶著對數學的懷疑千瘡百孔的走來時,我全力以赴,本以為一年時間太短,沒想到,線上課給了我驚喜,我知道,開花結果的時候到了。
我的課堂只有專注。專注是網課最大的弱點,但卻成了我最有成就感的著力點,我當然要享受這份快樂,更要思考如何持續這種快樂,我想能夠促成這種結果的只有一種方法——參與,只有一種情感——給予。
參與。2022年新課標再次明確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育培養目標,而核心素養恰恰就是學生經歷一系列具有不同主題或需求的現實情境或任務後,透過不斷綜合相關的領域知識、方法或觀念,不斷探索實踐而建立起來的心智靈活性。我想,在20年課改的經驗引領下,我運氣好的走對了方向,從一開始就賦予孩子們參與課堂的權力,淡化教師主導功能,當我逐漸退出時,發現“問題”學生減少了,沒有了,“伊萬諾夫”不再是調皮的代名詞,恰恰變成了我們班積極向好的肯定語,所以,我信心百倍,他們對學習興趣大增。
給予。“伊萬諾夫”們都不愛發言,不是不愛,是沒有信心。如果種下信心,孩子們生龍活虎,一定長得欣欣向榮,那麼,我要給予種子。所以課堂上他們站起來說:“我不會”。我告訴他們:“非常好,期待你下次的嘗試”。第一個孩子開口了,於是,星火燎原。
開花結果總需要時間。還有這樣一個“伊萬諾夫”,他大概只有三年級的理解能力和知識結構,家長在學習上幾乎放棄了他,但我“投機取巧”,恰恰覺得這樣的孩子才是最容易改變的孩子,於是我給予他信任,給予他時間,給予他鼓勵,秋去春來,我想也是,收穫了。
線上課帶來了太多負面因素,但換個角度來看,卻發現:師與生,“疫”“網”情深。尤其當你對照新課改的教育改革方向,利用疫情的空檔回望來時路,你會更能關注到教育的細節,也更能啟迪你對新教育的思考。
“半畝方塘長流水,嘔心瀝血育新苗”。當教師常懷育人之心,“另眼看待”你身邊的“伊萬諾夫”,我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才能被細心呵護,這恐怕也才是新課改所提倡的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三有時代新人的落地的推動。
我想,一句並不高雅的“伊萬諾夫”,便是教育的包容和溫度。
作者單位系成都市新津區成外學校
校長派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丨王海松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